武汉市第十七中学,就算你没有在这里念过书,也该听说过它。
pic by baidu用户 _小萌萌LA
每个武汉人坐轻轨到达宗关站时,都要以目光对十七中“拜码头”。从站台远望,学校广阔规范的操场和排列有序的教学楼,实在令人印象深刻。
▲ 只有读了十七中人才知道,其实学校并没有视觉上以为的那么大。除了一眼可见的操场和教学楼,里面真的就没其他什么了。读书时总以这件事来吐槽,但现在路过时再从外面观望学校,心里还是忍不住感叹学校好看。
就算没有路过这里,许多武汉人乃至全国人可能都因为一个“教室门”视频事件,听说过十七中。事件是假的,视频里的场景也绝对不是十七中。
这个当年轰动全国的新闻很快就失去热度,却让每一个从十七中毕业多年的学生,至今在介绍自己的母校时,还需要进行以下对话:
“一鹅~你是17中滴?当年那个教室门就是你们学校吧?”
“……瞎款!那不是我们学校!”
“那网上为么司写的是17中?”
“网络谣传撒!教室都跟我们学校的完全不一样,我们的教室……破多了……”
十七中的教室的确没有视频里教室的设施好,但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熟悉亲切。
我们穿着并不好看的运动校服像个屌丝,几十号人一起从早上7点到晚上8点都在这间教室里上蹿下跳,现在看起来却青涩得像个意外般的美好。
▲ 老师检查背书时,我们“互帮互助”。
▲ 上讲台在黑板上听写时,求助“场外观众”。
▲ 坐投影仪下的同学最倒霉,每次调机器时自己的桌子都要被踩。
十七中作为省示范高中,在教育界比较有名的是美术特长班,艺术生是学校每年高考升学率的主力军。
每个年级都设有1~3个艺术班,在排班序的时候都放在最前面。学校还专门建了一栋艺术楼,一二楼是画室,三楼是琴房和音乐教室。这些都足以说明学校对艺术班的重视。
pic by baidu用户 你妹妹的个闻呢
校门口是一所学校学生文化的最好体现,学生、小贩、小商铺在一起形成了波谲云诡的江湖。我们先来说说十七中校门口江湖上最有名的几个标志性地点。
pic by baidu用户 _小萌萌LA
十七中旁边的那条巷子,简直就是屌丝乐园,里面全部是卖各种美食的小贩。一到中午和晚自习之前的两个饭点,巷子就被学生挤得水泄不通。
需要划重点一说的是巷子里的那家八+八奶茶店。几块钱就能买一大杯的八+八,和如今那些动不动就卖十几二十块钱的奶茶店比,绝对是物美价廉。
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这家店在十七中历朝历代学生里的江湖地位。它算得上是“十七中古惑仔”们的聚集地,学校里稍微有点名头的“大哥、大姐”,都要在八+八占据几张桌子,才显得更有地位。
每天中午这里都成了炸金花、拔条的最佳场所,团体之间有什么江湖恩怨需要解决,这里也是谈判的常约地。
小摊贩里最德高望重的要数卖鸡柳的老板,传说长得很像周胜利老师。这位老板就用一个小推车卖炸鸡柳、鸡排等各种小吃,在十七中门口起码站了十年以上,几乎是每个学生的回忆杀。
很多毕业的学生想念他鸡柳的味道,再路过时都会忍不住来买一份吃,哪怕是假日里老板也基本都出摊了,堪称这条巷子里的劳模。
还有巷子口的蛋糕店也是一大地标,现在是梅花王了,在以前还是叫菊花王。几年前刚刚装修升级改成梅花王时,店里的塑料袋上却还印着菊花王的商标。
学校门口商业竞争最激烈的一定是肥罗和鸡排店两家卖水的,曾经还因此打过一架,不知道如今是否一笑泯恩仇。两家店的老板其实人都不错,每次买水他们都会用塑料袋装好,再送一包纸巾。塑料袋正好拿进教室里当垃圾袋,十分方便。
学校对面的兰州拉面在这里也是老资格,老板一家人从当年的回族小伙子小姑娘都成了如今稳重的中年人。
这家店最好吃的不是煮拉面,而是炒拉面和盖饭。特别是鸡蛋炒拉面味道简直一绝,烘蛋一咬,里面的汤汁还会掐好时机地溅出来。每天中午放学时吃的人太多,要排好久队才能吃上。
出校门往右走,一直走到新合村小学门口,有家聪聪炸炸,也是十七中学生不辞辛苦也要走去吃的美食。方圆几里内的人从小都吃这家炸炸,老板是一对夫妻,从一个小摊子开始就卖炸炸,一直做进了店铺里,起码已经20年了。这家店不仅味道好,老板夫妻人也很和善。
店里老板和老板娘现在各据左右一方,老板娘专门负责炸炸,老板负责鸡排、鸡柳等小吃,夫妻搭配默契。如果运气好碰到隔壁的果冻店也开门了,配上那家老板娘自制的手工果冻一起吃,口感更爽。
不可避免的是学校附近的老店越来越少,很多记忆里难以磨灭的美食都在时间的洪流中消散。比如以前二路小吃的鱼香烘蛋盖饭、音像店的卤味、推车卖的肉夹馍……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不知了去向。
pic by baidu用户 _小萌萌LA
说起十七中的老师,真让人爱恨交织,都是可爱又磨人的狠角色。
“耶,我来以灰(飞)机当作耶克斯移(x1),这个混(粉)笔头当作耶壶移(f1)。”教物理的语言帝彭老师,一口别具一格的普通话把物理课上得是绘声绘色,学生们爱称他为“耶壶”。
最可怕的化学刘老师,在十七中化学界拥有德高望重的地位。上课时更犹如大佬,言语玩笑间“威胁”我们的话,虽然每次都只能听个半懂,如今却成了怀念他时的经典语录:“切莫跟老子玩,老子玩的你飞都飞不坨!”“一滴饼!”……
▲ 寻常的学生看见他,都不敢轻易靠近。
上课一投入,就用凳子或拖把当尺、手臂或扫把当圆规的地理王老师,特色的发型和他风趣的性格都成为学生间的热度谈资。
温柔好脾气的语文许老师,讲课时常常会突然就破音了,然后害羞一笑的模样比女老师们还娇俏,所以学生也偷偷喊他“许仙”。
有十七中绝色双娇之称的刘老师和董老师,绝对是艺术班的噩梦,最调皮最难驯服的艺术班全都能被她们调教得服服帖帖。而刘老师的风姿绰约更是名满全校,人送雅号“刘美丽”。
全校最牛掰的孙老师,人称一声杰哥,十七中的“教父”。行事特立独行狂放不羁,让学校领导也常常无能为力。
还有最难忘也最让人伤心的是,那位写得一手好字,每次上课都认真写满整面黑板漂亮板书的历史杨老师,在几年前因病去世永远的离开了讲台。他幽默风趣的音容笑貌,如今成了我们每次路过十七中时永久的感伤。
这些给我们传经授道三年的老师,上学时觉得不以为意。可如今过了这么久才发现,原来自己对他们的记忆是如此深厚难以磨灭。
最强智慧大脑的数学何老师,凝神沉思一瞬就能自己马上出一道数学题,外表明明可爱的像加菲猫,外号却叫“刀疤哥”;外表优雅有气质的历史李老师,其实对学生很有一套,人送称号“温柔一刀”;上课总是让学生“停停停,停了沙!”的政治余老师,喜欢拿任何事情举例来论证她的政治课本知识点……每个任课老师的名字、外号、声音、口头禅,原来是如此的难以忘记。
pic by baidu用户 你妹妹的个闻呢
在十七中读过书的人,总会养成一些小默契。它会让你即使已经离开多年,仍然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里,都可以与校友凭借这些小默契一秒就穿越时间与距离来相认。
教学楼下面的广场,除了滑溜溜摔人无数的红砖,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每周的升旗仪式。教导主任永远都要在仪式结束前说一句:“我有三点要讲……”他讲的时间越长,讲话结束时大家的掌声越真诚热烈。
pic by baidu用户 你妹妹的个闻呢
老师总是有发不完的学校自己印刷的卷子,灰白色的纸张质量很粗糙,题目都是老师们一起精心编选的,但每次发下来都会有印错的题目需要我们自己改。
教学楼的每一层都有伟人雕塑,看起来很重其实搬起来很轻,于是偷偷给每个楼层的伟人雕塑移花接木,成了枯燥乏味的读书生活里一大乐趣。常常会看到雕塑台上的简介写的也许还是爱因斯坦,上面搁着的脑袋可能已经是鲁迅了。
在放学前校门紧闭的时间里,学校后院的安大小卖部成了我们最大的乐土。如果教室楼层低,就约上其他同学三五成群的一起去买零食吃。楼层太高,女同学就会威逼利诱男同学下去买时帮自己顺路带零食。
小卖部的零食上,都会贴着印有安大商标的商品价格标签。零食被吃掉了以后,这些标签就会被贴在自己的课桌上集邮,或者其他同学的衣服上,亦或者老师的身上。
如今的安大连锁越做越好,门头也更好看,不知道里面是否还卖好吃的黄色雨润玉米肠?
十七中以前的夏季校服都是白色的,后来突然改成了蓝色,我们都称低年级的为“蓝精灵”。
运动校服的拉链其实只开到胸前一半,因为实在不方便,几乎每个人都自己找裁缝改成了全开拉链。而拉链的颜色、校服背后空白区域的涂鸦,成了我们学校内部的潮流时尚。
我们穿着校服晃在十七中的日子,似乎并没有什么迷人之处。只是毕业多年后路过时看到,校门打开的瞬间汹涌而出的学生,你才明白,有一段再也回不去的青春,叫十七中。
pic by baidu用户 _小萌萌LA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证明读过十七中,
你会说什么呢?
-end-
出品:武汉十点半文化传播
图片信息来自网络 部分来源见文中标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Gire 主管:Yume17
武汉吃货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