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研习社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研习社

雍正式暴走!面对疾风吧!

历史研习社  · 公众号  ·  · 2019-11-28 22:35

正文

顺时针研习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微信公众号:历史研习社


原创-NO.1249

作者:三水小牍

审核:喵大大     编排:汤圆



近些年来,大家对于清代历史似乎都很熟悉。这要拜大量的通俗文化(各种清宫戏)所赐。譬如《步步惊心》,《甄嬛传》,《延禧攻略》,《如懿传》等。因此对于清代的皇帝们,大家都有一个自己的初印象。譬如出镜率较高的雍正帝。


影视剧中雍正帝的形象,大多是以整天在后宫忙着与诸位爱妃娘娘谈恋爱,秀恩爱的宠妻狂魔形象而C位出道。然而,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吗?


如果你对影视剧中雍正的人设认真的话,那你就输了· ····· 历史上的雍正却是个妥妥的话痨,霸气的钢铁直男 (不但对于下属官员下手稳准狠,对自己更是严格要求),每天都是“996”的工作狂魔,还动不动就爱暴走!。


01 “社会”四阿哥


雍正帝在嗣位之前,就十分关注民生,事无巨细,必定亲历造访体察。故而对各地征收地丁钱粮,其征入支出的账目了如指掌。诸如,江西省漕运粮食,应支付修理船舱及拉纤民夫等费用,均被胥吏克扣。自康熙十八年至四十五年,被克扣的铅银已达到五十一万余两,粮米六十一万石。雍正帝对这些账目的了解要比专司财政的户部还要清楚。


雍正在做皇子的时候,常在官场行走,因此对于官事不告示于民,热衷于暗箱操作,巧立名目,串票洗钱,等官场的各种舞弊和潜规则谙熟于心。后来继位后,曾对大臣讲:


“朕是在藩邸阅历世情四十五年,备尝世间辛苦才成为天子的四阿哥。朕非生长深宫之主,若怀轻朕之心,恐将来噬脐莫及。”“试思当今皇帝即昔日饱尝人世间酸甜苦辣之四阿哥也。”



康熙晚年,贪腐已成为官场的普遍现象。从位于官僚群体金字塔的顶点的天子的视角,无法轻易发现弊病之所在。但从横向的第三者视角观察,这些都清清楚楚。雍正到四十五岁为止的藩邸生活,恰好给他提供了得以客观,冷静,理性分析父亲康熙施政得失的独特视角。


02 “独夫未必民贼”


康熙晚年,官场贪腐风气愈演愈烈。雍正对于官吏的腐败深恶痛绝,怒斥“官吏因缘作弊蠹国害民”。继承大位之后,着手“除弊方能立政”的改革。在全国开展清查亏空,治理官吏腐败,颇有章法,自上而下,全面察查,罪罚分明,严惩宽恕相济。


雍正的清查并非流于表面文章,实施的举措也很到位。


其一:遣能吏专责分查。建立由内阁大臣,分查大员,协查人员组成的三级钦派清查队伍。此可谓一大创举。


其二:自首者宽免治罪。凡侵吞钱粮的官吏,准其自首,且从宽治罪。否则将严惩不贷。而且为营造社会舆论压力,清查惩办结果均予以公示,做到家喻户晓,让远乡僻壤都能知晓,由民众开展社会监督。


其三:罚罪并则。贪污公款粮谷者,从严治罪。轻则罢官,重则处死,并追补亏空。(此处可结合红楼梦原型曹寅家族的衰败)。


其四:查窝案,按责处置。官吏勾结,窝案居多,经办胥吏也一同追责。


雍正“除弊”四年,先后查案达三百八十三件,肃贪成效显著,各省吏治渐清,达到奖廉惩贪的预期。除弊后,国库储银由八百万两骤增到五千万两。获得后世学者 “雍正一朝无官不清” 的高度评价。



所以,后来雍正帝驾崩的时候,长期处于紧绷状态的官员们大都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包括坊间流传着雍正是被女剑客暗杀的传言,也可以被视为官僚知识阶层想法的影射。因为在他们看来,雍正帝确实是被诅咒“早点死才好的天子”。


03 “高薪养廉”


清初,官员们俸禄少的可怜,低到甚至无力维持家庭生活。作为民政长官的巡抚,俸禄一年仅白银一百五十五两,在一两白银相当于六斗米的时代,在生活水准高,交际讲究排场的官场,无论如何都难以为继。至于地方政府的办公经费,由地方自主处置。


于是,“火耗”就成为滋生腐败的肥沃土壤。所谓“火耗”:征收的赋税被熔铸成库银时,所折耗的银两。赋税银实际熔耗不过百分之一二,但地方官员竟加征高达二至五成,私纳侵吞的钱财令人咋舌。


雍正上台后,着手进行改革。 推行“火耗归公”“高薪养廉”政策。 即将火耗列为正税,杜绝灰色收入私纳受贿。火耗所得全部上缴各省布政使司,再由各省提取部分耗羡充作养廉银,自上而下的分配给各级官员。


用雍正的话讲: “取所当取不伤乎廉”;“用所当用不涉于滥”;“不可賐削以困民”。


如果说康熙反腐倡廉,是强调清官效应,提倡官吏立德,清贫,坚守道德自律,是理想主义方式。雍正则是施之以利,取之有道,规范其行为,抑制过度欲望和私利膨胀,是实用主义方式。


04 “乾纲独断”


雍正对于官场沽名钓誉,结交朋党,士人舆论评价非常厌恶。“昔者天下治道无二。唯命下之时,熟虑是否秉公持正,适中合理,至于旁意忌嫌亦奚暇瞻顾计虑耶。天下人无数,所思皆异,岂能缄其口焉。”意思是:所谓舆论未必是公正的万民舆论,因此不可取信,万事皆在君主心中。别废话,一切交给我就行了!此即为“乾纲独断”。


要达到此目的,对于朝政和官员情况的掌握尤为重要,雍正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来达到。即密探和密折。


兴起于东北的满洲具备密探政治的良好条件。 八旗组织是直属势力,也是皇帝的包衣奴才。 八旗子弟中心思细密者或被挑选出来担任侍卫,或奉命担任机密任务,或被派往各地担任密探,以监视各级官员的言行。


在传统的官员给皇帝汇报工作的“题本”制度之外,雍正还开创了“奏折”即“密折”制度。所谓“奏折”,就是各级官员给皇帝写的秘密信件。雍正要求不仅是总督,巡抚,包括布政司,按察司,提督,总兵,道员,知府都必须向天子上奏。


作为地方官在赴任之前,知府以上的官吏会首先被召入宫,拜谒天子。天子除了对其进行恳切训谕,还特许其以后可以向天子呈递私密信。并赐予官员四个“折匣”。长八寸,宽四寸四,高一寸五。外涂黄漆,内裱黄绫,可以上锁。两把同样的钥匙,一把天子保存,一把交给官吏本人。


如此苦心孤诣的设计,雍正讲的很透彻:“朕惟治天下之道,首重用人”。既要善用其长,又要防其变节。用人之长,是培植亲信的需要,防其变节是打击异己的必须。而密折就是制度上的保障。


譬如,时任云南巡抚的宠臣鄂尔泰推荐王绍绪为广州总督。雍正并不以亲信荐人,便掉以轻心。下密旨令广州将军石礼哈留心探听,据实奏闻。与此同时,又密旨两广总督密折奏报,二者相互印证,直到多方密折一致,才决定任用。密折奏报不仅多方考察被荐者,而且在印证中督查考核者,这对于官吏的监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雍正时期奏折


如果以为奏折只是走走过场和形式,那就大错特错了。给皇帝上奏折,不仅是官员的权利,更是义务。如果官员出现懈怠,敷衍的现象,也必定会遭到来自雍正的怒斥。


“地方事宜如民情吏治,年岁丰欠何故未见陈奏一字?!”
“奏报如此怠慢甚属不合”
“尔居官惟务巧饰,通省岂无一件可闻于朕之事?!”
“朕悉于他处闻之。汝今何颜对朕?若云不闻不见,是乃无耳无目木偶人也!”


或者直接痛骂:


“下愚不移,无可救药,尔之谓也。”
“即禽兽不如之谓也”
“可谓丧尽天良,无耻之小人也。”
“则为木石之无知,洵非人类矣。”


密折制度犹如悬在各级文武官员头上的利剑,令人生死祸福难卜,无所适从。成为雍正处置官员的利器,更让朝臣感到恐惧。


05 “勤政的话痨宅男”


其父康熙皇帝厌倦政事时,便去欣赏江南的风景,几次顺着运河巡幸苏杭地区。之后的乾隆也效仿其祖。唯独雍正皇帝丝毫没有空闲,只是偶尔到京郊的圆明园,一步都不踏出北京。夜里十二点才入睡,早上四点又起床,清醒的时候就完全投入到政事之中,没有片刻闲暇,可谓励精图治的典范。


每天早上四点起床,读先帝实录和宝训。早餐后七点会见大臣,与之商议国事。接见通常会延续至午后。然后是召学者,讲解经书或历史。晚上则利用时间,批阅来自地方官吏的奏折,而且一定亲自书写回复,被称为“朱批谕旨”。每日要看奏折大概五六十份。



“朕立志以勤先天下。天下凡大小臣公奏折悉皆手批。大概外来奏折晚批者十之八九”“卿之报告虽为千字之长文,朕亦无一不从头至尾览阅完毕。此者亦系灯下所批。”“因卿奏内有恐惧彷徨之语,援笔书此以谕。时夜已过半矣。”


有时,雍正的朱批回复,比官员奏折文章本身还要长数倍。甚至对于官员行文中的错别字,或是用词不当之处,还会圈圈点点,给以改正。放眼望去,满篇都是大红字体。可谓用心良苦!


雍正十年, 皇帝决定把自己的朱批谕旨付梓出版。全书直到乾隆初年才最终完成。而且据记载,出版的也仅仅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在宫中保和殿的东西两庑中,带有雍正朱批的奏折数倍于此,堆积如山。 仔细观看雍正的朱批,行文语言逻辑清晰,使人读后颇有畅快淋漓之感。


06 “辩论战斗值爆棚”


雍正六年,“投书案”发生。该案的主角是曾静,张熙师生俩。曾静是康熙时的秀才,举仕未果,便以读书授徒为生。毕生崇拜浙江学者吕留良。吕留良是清初省思明朝亡国,批判君主专制的领袖人物。后坊间盛传雍正打击年羹尧的流言,以及取代年羹尧执掌西北兵权的岳钟琪为岳飞后人的传闻。


于是,曾静异想天开,派遣徒弟张熙赴陕投书,劝岳钟琪兴兵反清。后岳钟琪告密,雍正帝以谋反罪将曾静,张熙逮捕。于是,雍正亲自参加并主持了此案的审讯过程,其雄辩的口才和强大的逻辑思维得以展现。


针对曾静直率的列举出责难雍正的二十七条,雍正逐条解释清楚,证明其是凭空捏造,接着在询问曾静对他的解释的意见,曾静最终俯首认罪。特别是针对曾静提出的“清朝是异族统治者,所以不是正统的君主,汉人没有对其尽忠的义务”。


雍正辩驳道:


“君主乃天命所归,此亦正如中国圣人所教导。是天命所归之君不分汉人还是异族。我朝虽为异族,却无有我朝仰承天命得国之正者。我朝兴于满洲,我朝之于明则邻国耳。且明之天下丧于流贼之手。天命传于我朝。非我亡明,明自取灭亡。明使生灵涂炭,我朝为拯救生民而治中国。纵观历史,得天下之正者无过于此。若因是异族则不可,经书之中不亦记载舜,汤皆为东夷之人。汉人因蒙古人是异族而鄙视之,蒙古人亦蔑称汉人为蛮子,如此相称乃后世至卑至陋之见。忠义乃中国圣人所教万事不变之教训,为超越民族的,有价值之道。”


▲《大义觉迷录》


后来雍正帝把他与曾静的辩论编撰一本书《大义觉迷录》。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出,曾静招架不住雍正帝尖锐的反问,称自己是“弥天重犯”。然而不可思议的是,最后雍正竟然对其予以赦免,让其活命。


究其原因,是他要 利用曾静遍及乡壤的宣讲《大义觉迷录》的现身说法,用社会舆论宣扬清朝统治的合法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