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文怀的电影事业是从邵氏兄弟开始的。
1958年,51岁的邵逸夫从新加坡返回香港,进军电影制作领域。邵逸夫是著名电影大亨,在东南亚拥有广大院线,主要放映其二哥邵仁棣创办的“邵氏父子”制作的影片。然而邵氏父子在五十年代后期被同行“电懋”打得灰头土脸,邵仁棣指挥失当且失去信心,邵氏父子岌岌可危。为扭转局面,邵逸夫联合三哥邵仁枚创立邵氏兄弟。
新公司几乎是从零搭建的,邹文怀是邵逸夫雇佣的第二个人,第一个人是秘书。
邹文怀比邵逸夫小20岁,出生于香港,民国时期曾在上海读新闻,后来回港做了一名体育记者。30岁之后,他急切地寻找出头机会,经恩师吴嘉棠介绍,他进入邵氏兄弟从事宣传工作。
宣传工作之外,邹文怀还包揽了行政和财务工作,权力比总经理还大——总经理只管发行,到了中后期,他成为仅次于邵逸夫和邵仁枚的三号人物。
邵氏兄弟以差异化路线与电懋展开竞争,华商韬略总结如下:
电懋老板陆运涛出身于一个马来西亚富商家庭,深受英国文化影响,一心想把西方戏剧与中国故事相结合,吸引了张爱玲、易文、陶秦等知名编剧和导演,专攻文艺片,而且精工细作。
邵逸夫则热衷中国传统文化,他的院线主要服务南洋华侨,满足人们的思乡之情,而华侨更感兴趣的是民间故事、经典名著和通俗小说。邵逸夫虽然也重视影片质量,但却不像陆运涛那样较真,他把电影看成一门工业,而不只是一门艺术。
为实现大规模生产,邵逸夫在清水湾买下一大块地皮,建立大型片场,同时从美国引进先进电影器材,提高影片音画质量。他还率先打开了武侠片市场,名震香港影坛。
邹文怀是邵逸夫最得力的执行人,将其各项政策一一落地。此外,他邀请何冠昌、梁风等好友加盟邵氏,创办《南国电影》等娱乐杂志,为邵氏电影大卖打下基础。
锐意进取之下,邵氏兄弟只用几年时间就崛起于香港影坛,与电懋平分秋色。
这时候发生了一起意外。1964年,电懋老板陆运涛和近60名高管集体遭遇空难,电懋从此一蹶不振,香港电影业进入邵氏兄弟时代。
对于香港电影人而言,邵氏兄弟一家独大并不是一件好事。
邵逸夫将电影工业视为流水线,建立了囊括制作、宣传、发行、放映的全产业链,导演和演员则只是产业链上的“螺丝钉”。邵逸夫虽然力推造星运动,但却给演员很低的待遇,不但给钱少,还要求签“包身约”,也就是不能给其他公司拍戏。这就是“大片场制度”。
导演和演员对于大片场制度非常不满。1963年,著名导演李翰祥在电懋的资助下自立门户,并带走了一批人。其后,邵逸夫对李翰祥发起长达数年的“围剿”,逼得后者走投无路。
邹文怀是大片场制度的执行人,对基层的苦衷非常理解,却无力改变什么,他甚至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
邹文怀虽然号称“邵氏三号人物”,但一直没有什么地位,他的头衔是“宣传主任”、“制片经理”,最高做到“副总经理”。邵氏导演张彻将此形容为“头等人才,三等职务,特等权力”,并指出这种安排就是为了防止邹文怀功高震主。后来的事情证明了这一点,邵逸夫安排红颜知己方逸华进入管理层,分走了邹文怀的一部分权力。
邹文怀个性圆融,对于这种安排一直隐忍不发,直到邵逸夫宣布了一个决定。
1967年,邵逸夫进军方兴未艾的电视业,创立香港电视广播公司(TVB)。为加快发展TVB,他决定削减邵氏一半的拍片计划,让邹文怀等高管震惊不已。
邹文怀自知无力改变邵逸夫的决定,他也不想再为别人打工,便于1970年带着好友何冠昌和梁风创立嘉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