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几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认为未来中国旅游的重心可能会偏向西部,也就是说西部会成为中国旅游的高地,不是因为我是西部人我就如此自恋,当然我也希望旅游能够给我们西部带来更多发展活力。
从游客旅游心理角度来看,
人们都很向往诗歌和远方,既然出去玩了我就要去很远的地方,走得越远越有挑战性。就是许巍的歌里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越远的地方越能够满足大家逃离既有生活圈的心理欲望,越远的地方越寄托着人们内心的某种情怀,越远的地方越有更强烈的诱惑感值得去探知。
比如说好多年轻人喜欢骑行,从不远千里的地方骑车自行车到青海湖边来绕湖一周。一是觉得好玩,另外也是对自己体能和意志力的挑战,
他从很远的地方骑单车一直骑到青海,环青海湖骑行一周的时候,会有一种很强烈的仪式感,他是充满力量的,他在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这种感觉超越了行为本身,上升为一种精神朝拜和超脱。
从旅游审美角度来看,
中国人的审美是山水型的,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很向往山水风光,我们最优秀的诗歌、文学、山水画等,基本上都是山水文化中派生出来的。山水风光,和田园牧歌,就是中国人内心的精神家园,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寄情山水、置身田园,让身心都得到回归。这是中国山地景区之所以能够发展,乡村旅游之所以火爆的文化心理的外化表现。
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
,西部是大山、大江、大湖、大峡、草原、高原、雪原集中的地方,万山之祖昆仑山,万水之源三江源,都在青海,它是整个中国的生态屏障。从文化寻根的角度来说,昆仑山是中国的祖山,中华民族龙脉的象征,中国的很多神话传说都源自西部。2013年,我曾受陕西省旅游局的邀请在秦岭考察了三个多月,写了一本书叫《大秦岭纪事》。在我研究秦岭文化的过程中,发现很当文化不管是中国的神话传说还是儒释道,如果追根溯源,追来追去,最后都会在西部某个地方发现它的源代码。
比如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西王母的蟠桃盛会、嫦娥奔月等,整个《山海经》里面很多的神话传说都跟昆仑山有关系。
这些神话传说寄托着古人对天地人关系的一种想象,寄托着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下去的一种精神力量。
来到这里,人们能够逃离喧嚣的都市,逃离职场的功名,摆脱我们既有的枯燥生活,实现一次跨越时空的人与自然、与历史的对话,从而让自己的身心得到超脱和升华。
从资源稀缺角度来看,
只有西部保存着比较完整的原生态自然和文化,能够满足人们返璞归真,真正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深度体验需求。
所以余秋雨说过一句话,“向西部瞭望,穿越百年的苦难,去寻找千年的辉煌,那里有中国文化的大文章”。
所以,我认为西部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存量。这不仅仅就旅游而说。西部是大山水、大文化,不像江南那种融入食宿生活的细节之美,必须是粗犷的、豪迈的、广阔的,是大境界之美,大美青海说的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