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荣说
说旅游,说品牌,说策划,说古论今。 谈读书,谈生活,谈工作,谈天说地。
51好读  ›  专栏  ›  小荣说

孙小荣:西宁的路 | 说西宁

小荣说  · 公众号  ·  · 2018-03-01 19:41

正文


(本文根据孙小荣在西宁旅游发展研讨会发言整理编辑而成)


我发现受邀来参加这次研讨会的,都是年轻的专家学者,我认为这个路子是对的,因为西部是中国旅游未来发展的存量和潜力所在,西部旅游更适合年轻消费群体,需要用年轻人视角、思维和想法来洞察年轻消费市场的趋势。 在此,感谢西宁领导对我们年轻人的信任!


刚才王副市长(西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彤) 说西宁的整体定位是打造三张城市名片:一座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旅游名城、一个青藏高原特色旅游服务基地和一个中国西部区域旅游集散中心。 作为一个西北人,非常荣幸就西宁的旅游发展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作者摄于西宁青海湖

从三个定位,看西宁旅游

我们先看一下丝路名城。“一带一路”倡议出来以后,近几年沿线各个城市都在围绕丝路做文章,出台新规划,打造新项目。我认为可以作为丝路名城的有西宁、西安、兰州、乌鲁木齐、拉萨、敦煌。除敦煌之外,其他的五座城市都是省会城市,在这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当中,很多丝路文化的载体已经看不见了,大多数有说头没有看头。


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是西安,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千年古都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外一个是敦煌,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丝路文化艺术保存最好的宝库。所以,要打造丝路名城,西宁首先要在这几座城市中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和差异性定位。


从青藏高原特色旅游服务基地来看,拉萨和西宁是核心,拉萨因为更边缘,属于终极旅游目的地,而西宁是一个枢纽。进藏的线路现在有两条,南边是川藏线、318国道,被公认为最美的自驾游线路; 北边是青藏线,在自驾游日益火爆发展的当下,打造一条青藏自驾线,能够跟南边的川藏线媲美,这是西宁作为青藏高原枢纽城市未来的发力点。


至于中国西部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我认为这是兰州和西宁这两座毗邻城市之间的博弈。我是甘肃人,对自己的家乡很有感情,但是,理性地看, 我认为西宁比兰州更有优势,这一方面取决于西宁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一方面取决于西宁对于趋势的超前洞察力和主动性。 甘肃是一个狭长的地带,东西跨度很大,丝绸之路7000多公里,途径甘肃1600公里,占有四分之一,基本上贯穿全境,而且是丝路精华之所在。这是甘肃借“一带一路”发展旅游的优势,但也是其劣势。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因为它的地形是狭长的一条带,不是一个区域。虽然任何旅行线路都是线性的行动轨迹,但游客一般不会横向地从甘肃的东游到西,比如从天水走到兰州,从兰州走到金昌,然后走完河西四郡,他不会局限在一个区域。 在研究区域旅游的时候,我们要考虑行政区划导致的游客体验心理是根深蒂固的。


甘肃最窄的地方只有25公里,从东边来的自驾游客,一脚油就能跨越甘肃到青海,而青海是个广场。 甘肃跟青海的关系,就好比马路和广场的关系。马路很容易跨越,但广场需要溜达,进来之后就需要向周围拓展,到任何一点都需要时间成本,这无形中会延长游客在青海的逗留时间。 因此,我认为,这是青海旅游的区域特性赋予的优势。

2016年7月作者在青海湖考察

青海的区位特征

青海在西部五省的区位特征是什么呢?我总结了三句话: 不高不低,不远不近,不大不小


第一,不高不低。青海的海拔1650到6860米之间,在这个海拔范围之内,大部分地方是可以发展旅游的,而且大部分人是可以来旅游的。不像西藏,很多人就去不了,比如有心脏病、高血压、脑血栓等病因,身体体质不好的人去不了。所以,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西藏,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去西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远方,它的名字叫新疆,但新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去的。 去西藏和新疆还存在安全性的顾虑,在青海旅游首先安全是有保障的。也就是说,从市场受众层面来考量,青海比西藏和新疆更具优势。


第二是不远不近。青海比新疆、西藏近一些,更安全,尤其是高铁开通以后更便捷。兰州距离西宁200多公里,自驾只需两个小时车程,高铁更快。现在是这两座城市都想打造西部旅游集散中心,都想成为西部旅游枢纽城市。


但是西宁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比如说青海湖、塔尔寺、日月山等,兰州的资源禀赋相对来说弱一些。兰州的文化符号到底是什么,至今没有提炼出来,除了一碗牛肉面之外,可去游玩的资源不够突出。另外一点是自我感觉,西宁的发展意识比我们兰州要超前一些, 尤其是近两年干了很多实事,比如说建西部自驾枢纽的体系、做丝绸之路深度的研究等各个层面做的工作是比较具体和扎实的,有发展的紧迫感。


第三是不大不小。 旅游消费的空间是很重要的,大家去一个地方,空间感会对他产生一种引导和影响。青海比宁夏、甘肃大一点,比新疆、西藏小一点,而且 最大的特点是青海的气侯比较稳定,优质资源比较丰富,而且分布也相对均衡,这也是青海的优势。


综合以上三个特征,不高不低、不远不近、不大不小,我认为西宁发展西部自驾集散中心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也是未来作为西部旅游门户城市的潜力所在。

作者摄于西宁塔尔寺

西宁如何实现交通旅游化

交通体系的完善给西宁旅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边缘经济,从世界范围来看,过去越是偏僻、荒凉的地方,越是保持了良好生态的环境,越可能会成为旅游的中心。 旅游经济促进了这种中心的转移。 在这个过程中,只要交通问题解决了,边缘地带就可能会一跃而成为旅游中心。过去因为交通不便、出行成本高、服务水平低等因素制约像了青海这样边缘省份的经济发展。但现在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网的完善,交通制约完全被破除了。


那接下来西宁要解决的是什么呢? 要解决城市内部的交通体系网络的完善,要把地接通勤服务体系建立起来,要以西宁为中心打造服务体系,实现连接沟通全省的,甚至于连接整个西部的交通体系,要把过去仅用于通勤的交通,建设成旅游风景道,也就是要实现交通旅游化。


用于通勤的交通体系是说越快越好,旅游交通是越慢越好,因为只有慢下来之后,游客才能去欣赏沿途的风景,只有慢了之后,游客的逗留才能产生更多的消费。国家公园建设和风景道建设已经列入国务院相关的规划,并正式发文了,要鼓励和支持条件具备的地方建立国家公园,建设国家风景道。这需要交通、旅游等相关联的部门共同协作,才能做好首先从空间层面实现全域旅游的大文章。


风景道建设要注意动静结合。 “动”指的是软服务,比如自驾游信息化体系的建设。现在自驾游市场完全是自发的,可以说正在经历“野蛮生长”。距离比较近的,最普遍的需求是周末带着一家人或约三五个好友,开车就可以出去玩了。那么远的呢?比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游客来青海,怎样实现自驾游客呢?


我相信西宁已经出现了小作坊式的团队,他们买几辆车组建一个团队,招几位司机和导游,通过新媒体的营销推广,征集远途的自驾游客,游客乘坐飞机或者高铁来,他们提供有偿的地接服务,带着游客玩几天,游客可以自驾,也可以用这个团队的司机代驾。


这属于私人订制旅行,跟传统的旅行社运营模式不一样。我在新疆见到过提供这种服务的小团队。这市场特别好,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现在是小、散、碎,最关键的是没有安全保障。


西宁要打 造中国西部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我认为很有必要成立一个应对自驾游市场的专业化公司,把产业链上关联的服务供给方有效给整合起来。


一是引导私人小团队运营向专业的集团化运营方向去转变;二是从零散式向平台化定制转变,建立互联网平台;三是从安全无保障向安全有保障转变,要探索和完善合理的自驾游的保险机制;四是要从节点式的租约服务向全天候一对一的服务转变,自驾游游客是无序的,可能随时会来随时走,不会按照传统的旅游线路走,这就需要灵活机动的机制来提供服务;五是要从围绕景区景点观光向全无城赏心悦目改变,要进行全域环境的优化,包括生态修复、节点场景的打造等。


2017年3月,作者在西宁塔尔寺考察


静就是做好硬基础 。比如说用风景道建设串联城、镇、乡、村、景区、景点;比如说在高速公路设立观光区,我们知道高速公路全是封闭的,只有服务区才有出口。但旅游风景道建设需要在一些有景观的地带设立高速公路的观光区、临时停泊区,游客可以在那里观光、体验、拍照。


再比如说,今天上午我们坐着中巴车考察经过一个路口,上面有个限高的横梁,我们的车过不去,只能绕行,外地来的车不知道就卡住了。还有针对自驾高端游客的营地建设,包括沿途的补给区、旅游厕所、特色产品的购物区。


自驾游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用背包,有个后备箱。游客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买了,扔在后备箱里,甚至遇到一块好看的石头也要搬回去。这就要打造“后备箱工程”,就是要设立特色产品的购物区。再比如说动植物的观赏区,青海沿途会有很多的动植物,只有在特定区域才能看到的动植物,要设立动植物观赏区,甚至要提供望远镜等相关的器材和服务。


还有最佳拍摄点的采集,很多景点景观可能只有在某些角度、某种气候和时间段拍出来的照片才是最震撼、最漂亮、最动人的,在这些点要设立最佳拍摄点。因为现在拍照发朋友圈、发微博分享已经成为一种旅游刚需,很多人出去玩就有炫耀的心理,不发个分享总感觉等于没去过。他们甚至不去关心深层次的文化体验,不去听你讲的故事,就是到一个景区标志性的器物前,拍个照片转身就走,这是很多大众游客的习惯,为了证明自己确是到此一游,我来过,我骄傲!


还有主客互动区,很多游客希望跟当地老百姓进行沟通,能够了解当地人生活的细节,甚至愿意跟他们一起生活一两天,深度体验。比如说公路沿途的特色村庄、少数民族聚集的村镇,需要设立开放的主客互动区。临时的休息区,开车开着开着不想开了,开了4个小时疲惫了,想把后备箱的帐篷拿出来在路边搭一个帐篷,歇一会儿,睡一觉再走。这些都是需要去规划建设的硬基础。这也不是旅游一个部门能完成的,更多地需要交通、环保、林业、农业、水利等多部门联动,合力合作。

作者摄于青海龙羊峡

西部是中国旅游的高地

我这几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认为未来中国旅游的重心可能会偏向西部,也就是说西部会成为中国旅游的高地,不是因为我是西部人我就如此自恋,当然我也希望旅游能够给我们西部带来更多发展活力。


从游客旅游心理角度来看, 人们都很向往诗歌和远方,既然出去玩了我就要去很远的地方,走得越远越有挑战性。就是许巍的歌里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越远的地方越能够满足大家逃离既有生活圈的心理欲望,越远的地方越寄托着人们内心的某种情怀,越远的地方越有更强烈的诱惑感值得去探知。


比如说好多年轻人喜欢骑行,从不远千里的地方骑车自行车到青海湖边来绕湖一周。一是觉得好玩,另外也是对自己体能和意志力的挑战, 他从很远的地方骑单车一直骑到青海,环青海湖骑行一周的时候,会有一种很强烈的仪式感,他是充满力量的,他在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这种感觉超越了行为本身,上升为一种精神朝拜和超脱。


从旅游审美角度来看, 中国人的审美是山水型的,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很向往山水风光,我们最优秀的诗歌、文学、山水画等,基本上都是山水文化中派生出来的。山水风光,和田园牧歌,就是中国人内心的精神家园,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寄情山水、置身田园,让身心都得到回归。这是中国山地景区之所以能够发展,乡村旅游之所以火爆的文化心理的外化表现。


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 ,西部是大山、大江、大湖、大峡、草原、高原、雪原集中的地方,万山之祖昆仑山,万水之源三江源,都在青海,它是整个中国的生态屏障。从文化寻根的角度来说,昆仑山是中国的祖山,中华民族龙脉的象征,中国的很多神话传说都源自西部。2013年,我曾受陕西省旅游局的邀请在秦岭考察了三个多月,写了一本书叫《大秦岭纪事》。在我研究秦岭文化的过程中,发现很当文化不管是中国的神话传说还是儒释道,如果追根溯源,追来追去,最后都会在西部某个地方发现它的源代码。


比如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西王母的蟠桃盛会、嫦娥奔月等,整个《山海经》里面很多的神话传说都跟昆仑山有关系。 这些神话传说寄托着古人对天地人关系的一种想象,寄托着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下去的一种精神力量。 来到这里,人们能够逃离喧嚣的都市,逃离职场的功名,摆脱我们既有的枯燥生活,实现一次跨越时空的人与自然、与历史的对话,从而让自己的身心得到超脱和升华。


从资源稀缺角度来看, 只有西部保存着比较完整的原生态自然和文化,能够满足人们返璞归真,真正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深度体验需求。 所以余秋雨说过一句话,“向西部瞭望,穿越百年的苦难,去寻找千年的辉煌,那里有中国文化的大文章”。


所以,我认为西部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存量。这不仅仅就旅游而说。西部是大山水、大文化,不像江南那种融入食宿生活的细节之美,必须是粗犷的、豪迈的、广阔的,是大境界之美,大美青海说的没错。

2017年3月,作者在青海龙羊峡考察

给西宁旅游的几点建议

第一,充分发挥旺季的优势,丰富白天的观赏体验,打造夜间的消费业态。 对于西宁、青海乃至整个西部,观光旅游还是主导,而且将长期存在。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这句话是不科学的,观光跟休闲度假是并存的,观光是每一个旅游消费者的最大需求,尤其是普通老百姓旅游最直接的需求。 哪有那么多人体验深度文化,令人高兴、快乐的东西往往都是肤浅的,直观的。 大部分游客处在有什么好看的东西,好玩的项目需求阶段,这就是核心吸引物。所谓的新业态也必须依托于景区而存在,难以孤立地成为深度体验的业态。


风景道的建设就可以延长白天观光的时间,西宁也要打造更多的精品景区,打造更多优质旅游的集散地,比如把几个村庄整合起来打造一条体验线,形成乡村旅游的集聚。我们能不能把把唐蕃古道、茶马古道打造出来,成为响应“一带一路”的核心支点。


特色节庆拉动,比如说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在文化人心中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我认为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不仅仅是世界著名诗人的诗歌节,它应该成为所有喜欢诗歌的文艺青年的的诗歌节。 但我在青海湖看到诗歌广场,杂草丛生,世界诗歌大师的雕塑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看着很凄凉。


每两年一届的诗歌节只是一个引爆点,在日常能够面向全国写诗歌的人,爱诗歌的人,跟文艺青年建立一种常态化的供求互动关系。比如说我们能不能每年面向游客征集写青海湖,写西宁的诗歌,写青海的诗歌,然后评奖、整理出版诗集;每年能不能在青海湖畔举办草根诗人诗歌朗诵大赛?为什么要把它局限于著名诗人才能参加的诗歌节呢?


那么,环湖骑行赛也一样,我认为它不仅仅是作为一项体育赛制的骑行,应该成为每个游客到青海来之后必须体验的一个项目,在青海湖边骑自行车是很好的体验,而且它已经形成品牌效应。


以小众影响大众, 诗歌是小众的,但产生了青海湖诗歌的品牌;骑行原来也是小众的,但是现在每年三四十万人赶来到青海湖边骑行。小众需求能够带动大众消费。 这样再做一些整合创新,我们的节庆就可以形成“月月有主题、人人可参与、年年有高潮”的格局。



作者摄于青海龙羊峡


还有研学旅游,西宁要跟全国高校广泛开展合作,把研学旅游做起来。青海有很多的独特文化,很多的神话故事,包括生态科普,这是我们开展研学旅游的基础。 影响学生群体,影响年轻人,就是影响未来的每个家庭,就是影响未来的消费主力,影响未来的消费市场。 用知识科普去做深度的营销,对西宁来甚至青海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如果要做大项目,我建议打造一个中国神话主题公园,就是把《山海经》里的神话故事卡通化、形象化,在西宁打造首个中国神话主题乐园,形成西宁独有的核心吸引物。


第二,做好夜休闲,刺激游客夜间的消费。 游客白天消费主要集中在交通和景区门票,这部分旅游支出占30%,70%的钱是花在晚上,因为晚上是综合性消费,餐饮、购物、逛街、休闲、娱乐等构成综合性消费节点。一个5A景区的门票,再高也不到200块钱,但一道特色菜可以卖到几百块钱。


要用夜产品打造夜间消费的节点,比如说白天玩景区,晚上回到城区,大概是6点,首先要吃饭,两个小时后,8点看演出,演出看完10点,逛逛夜市,买点东西。11点以后如果精力允许还可以休闲,可以泡温泉、做SPA、可以去酒吧卖醉,也可以去歌厅里狂欢,要有多元供给。把这些夜间的消费业态分节点做起来,分层级供给,就能够提升夜间的休闲消费。这些是西宁旅游所缺的。


说到夜间演艺,我们能不能把文成公主途径日月山的故事打造成实景演出? 我知道拉萨有文成公主的演出。但日月山是文成公主离开中原,进入西藏的关键节点。离开长安时,她母亲送了她一面镜子,到日月山这个地方,家国在身后越来越远,文成公主知道一步跨过去之后就进入西藏了,她非常想家,就拿母亲送的出镜子看,但镜子里映出的不是她自己,而是长安的繁华景象。她又悲又喜,离家的愁绪,未知的前途,各种思绪上来,她就把这镜子扔下去摔成两半,传说一破为二的镜子,就变成了日山和月山,这就是“日月山”的由来。


这个故事非常具有历史感和情感感染力,那么,能不能把个故事搞成实景演出?西宁要打造西部特色旅游集散中心,如果没有特别震撼的,能够吸引人的,能够让人在晚上躁动起来的演出和夜间体验项目,我认为很难做成集散中心。 因为旅游集散中心不仅仅是把人留在这里,而是要让游客觉得留有所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