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想必大家都知道安徽省得名于“安庆”和“徽州”二府首字,现在都还有安庆市,但是你知道徽州哪里去了么?
徽州是在宋徽宗平宣和三年(1121年)平定方腊起义后改歙(shè)州而来,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长达790年的徽州作为行政区划名退出了历史舞蹈。
徽州府自设置以来,所辖的6县一直不变,包括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婺源。由于长期的不变动,也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徽州文化,也为徽商的崛起提供了便利。
不过现如今徽州曾经所辖的6县却被分到了两省三市中去了,歙县、黟县、休宁、祁门归属黄山市,绩溪划分到了安徽宣城市,而婺源县却划到了江西省上饶市。
婺源县,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油菜花也是一大盛景,欣赏油菜花中掩映着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说到徽州文化就不得不提徽商和新安理学,说到新安理学就不得不提朱熹老夫子,徽州婺源就是理学宗师朱熹的祖籍地,被人们视为“东南邹鲁”。
另外皖派朴学奠基者江永的故里就是婺源,中国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是祖籍婺源。
可以说婺源绝对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婺源被划分到了江西的这段故事,其实婺源曾两度划归江西,中间曾短暂的又划归安徽。1934年,蒋介石出于对军事的需求,第一次将婺源划归江西省管辖。
此消息传出,简直是炸开了锅,从婺源县到徽州府再到安徽省,一片反对之声。徽州六县的商人、乡绅还成立了徽属六邑旅省同乡会反对归属江西,很多婺源人难以接受与徽州文化传统的分割,纷纷以上书、游行、散发传单、抗议等各种形式来表示自己的不满,长达十数年的“婺人返皖”运动,也由此拉开大幕。
他们要求回皖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习俗悬殊”、“经济差异”和“文化偏离”三个方面。
但是蒋介石却铁了心,对于这些理由他一一驳斥,最终抵不过他的强硬手段婺源划归江西。
行政上虽归属了江西,但是在文化上却认同感不强。据说一些婺源人气急之下,竟在地方特产江湾月饼上,公开压有“返徽”字样,以表示自己的不满。改隶后一年后的1935年9月12日,《徽声日报》刊发《婺各界为“九·四”纪念告旅外同乡书》,称婺源划赣后政治状况均较隶皖时“窳yǔ败不堪”。“九·四”婺源改隶江西之日,实“婺民一页痛史也”。
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一致对外,婺源的“回皖运动”势头减弱。抗战胜利后,1946年1月,婺源县参议会成立,“婺人返皖”呼声再度高涨,甚至连婺源澄坑小学的学生要求回皖。
据《胡适口述自传》中记载,一些极端者打喊出:
“男要回皖,女要回皖,男男女女都要回皖;生不隶赣,死不隶赣,生生死死决不隶赣。”
的口号,有些人甚至以
“头可断,血可流,不回安徽誓不休”
的口号来表明决心。安徽有位宋专员到江西婺源视察,经过浙岭时,婺源人将“吴楚分源”碑(为皖赣分界界碑,原碑现藏婺源县博物馆)南北调了个方向,面对婺源的部分被改写成“回皖去”。
可见当时人们文化认同感的强烈,他们甚至还模仿孙中山《国父遗嘱》写了一篇“婺人返皖”宣言——
“我安徽省徽州婺源县,向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程朱之阙里,中华之奥区。今日沦入赣人之手,实我皖人之第一大省耻。为今之计,必当唤起民众,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外省人,驱逐老表,恢复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