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汉大学图书馆
“外事问百度,内事问小布”。小布会在这儿向大家及时推送关于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最新资讯。回复“帮助”或者"help"可以自助查询热门问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北卫视  ·  中国味·非遗年 ... ·  2 天前  
秦皇岛晚报  ·  优化营商环境大家谈 | ... ·  昨天  
河北音乐广播  ·  高峰到来!河北交警发布重要提醒→ ·  4 天前  
河北卫视  ·  中国味·非遗年 装裱美万物,非遗进万家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汉大学图书馆

于广浩 | 我想和你看星星看月亮,从红薯改良谈到人生理想

武汉大学图书馆  · 公众号  ·  · 2020-10-11 09:29

正文


微天堂真人图书馆

真图书单精选第59期


开馆记录

时间:2020年10月4日15:00-17:00

直播现场:The Lau’s

Bilibili:武汉大学图书馆小布(直播间)

抖音:于老板Helio

友情提示:姑娘(马小乐)=于广浩的妻子


直播现场(右:于广浩 左:导读许湛一)




真图简介



于广浩,2012年豆瓣理想青年,2013年3月武汉大学第二期微天堂真人图书馆嘉宾。高中辍学后,他用了四年时间搭车徒步,20岁走遍中国。做过北大旁听生、图书管理员、驴友和科考队员,后来一直在互联网行业工作。三度创业,2019年创办了自己的有机农业种植公司。近几年,因为对星空和天文的热爱,投身于星空摄影,成为了CSVA中国星空视觉联盟认证摄影师,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作品七次登上《夜空中国》,并入围2020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IAPY大赛。





真图故事



于广浩的生活

于广浩说,仰望星空是他的生活。

如此说来,于广浩的生活,直到他二十岁那年才刚刚开始。在2012年的五月,正值虫草季节,他第一次看到了银河。那一年他兜里揣着几百块钱,孤身一人来到离家千里的青海玉树,借住在当地的一所小学里。

浪漫的故事,未必有一个浪漫的开始。于广浩看到那道银河的契机,只是半夜上厕所。那天没有月亮,没有灯光,于广浩只能隐约看到地上自己的影子。偶然抬起头,横贯东西的银河,就这么突然间呈现在自己面前。

李白看到瀑布时,用“疑是银河落九天”形容,而于广浩看到银河时,觉得就像一条闪闪发光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于广浩想要知道这条瀑布流向何方,于是开始了他的追星之旅。



在他的眼中,天文是美的。讲起在澳大利亚度蜜月时,经过赛丁泉天文台,有一座太阳系等比例模型。水星,金星,我们生活的地球,都只有玻璃球大小;而我们在书籍上看到和地球差不多大的木星,却是足足有三米高。太阳呢?太阳就是高达五十米的赛丁泉天文台。而实际上,与星体间的黑暗的虚空相比,即使是看似巨大的太阳,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不可理解的尺度面前,人是如此的渺小与无力。然而这种庞大的,未知的虚空,正是天文之美的源泉,也是天文爱好者好奇心的开始。



追逐着星空的于广浩,开始尝试用相机记录他眼中的震撼与美丽。照片往往比肉眼看到的更美。肉眼无法分辨的光,能在相机的底片上呈现,通过镜头留住了星星最美的瞬间。

但是,照片给人带来的震撼,不及亲眼目睹的万一。也许我们已经看过许许多多木星的图片,但当你在望远镜前,观测到它闪耀的光芒,周围环绕着伽利略卫星,看到星球表面的条纹和大气,看到著名的大红斑时,那颗星球似乎变得可以亲近,伸出手去,就能触摸到。这时的它不在是教科书上的一段文字,而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并非所有人都有这样与星星亲密接触的机会,追星需要时间,需要设备,更需要耐心和毅力。观测今年七月份的彗星时,于广浩刚从西藏回北京两天。马不停蹄地乘车前往东北,再从哈尔滨驱车直上小兴安岭,最终抵达中俄边界,在杳无人烟的边界线附近等待了数日,才追到了这颗二十年来最明亮的彗星。



然而,辛苦付出并非总能得到回报,“追星就像追女朋友,追不到就散了。”今年年初的另一颗彗星,原本有机会达到接近月球的亮度,为此在贵州早早等待的于广浩,却得到了彗星碎裂的消息,最终无功而返。这颗被于广浩戏称为“鸽子王”的彗星,只是星空和追星人开的无数玩笑中的一个:在西藏等待日环食,最后却等来了连续几个阴天;驱车一万两千公里到达西藏,却因为疫情被劝返;在遍地碎石的阿里公路上行驶,四条车胎爆了三条……

在这样艰辛的道路上,也不时会有惊喜。6月21日,中国全境日环食。为了拍摄最好的照片,于广浩和朋友驱车开上了青藏高原,虽然阿里一直是阴晴不定的天气,日环食的前一天晴了,于广浩安心了。然而,当天早上,天又阴了下来,一直到下午,日环食快要来了,天气依旧没有放晴。奇妙的是,就在日环食即将发生的时候,天空突然变暗,远处飘来了一个云洞,透过这个云洞,他们成功拍到了日环食的全过程。



有人问于广浩,为什么要做星空摄影师?收入只够保养望远镜,有什么意义?他说,当他看到云洞中的日环食时,他的泪水在奔涌,这就是意义。


于广浩如何实现想要的生活

于广浩认为,卖红薯是他实现自己生活的方式。

高中辍学,他搭车游遍了全国;跟随科考队进行昆虫和蝴蝶的研究;在北大蹭了两年多文史课后,他在路上完成了自我教育。回到北京,他顺利通过了“本来生活”的面试,成为了一名生鲜买手。

于广浩的工作是“逛吃逛吃”,上山下海,跑遍全国各地,品尝并引进食材。对于曾经四海为家的于广浩,这是很适合的工作,却并不是他喜欢的生活。他不甘心每天的日子在纠结“萝卜质量不好”“叉车托盘不稳”之中度过。

跳槽,转型,创业。两次失败之后,他拥有了现在的三千亩红薯基地。对他来说,这是实现财务自由的第一步。只有实现了财务自由,才能过上属于自己的,仰望星空的生活。



插播小剧场

——于广浩和马小乐的追星日常


于广浩准备出发,发现马小乐盯着他一动不动。

突然有点不寒而栗……

 

    马小乐

星星重要还是我重要?

于广浩  

过几天就回来了……

 
 

    马小乐

星星多少岁了?

于广浩  

二十亿年?

 
 

    马小乐

我才20多,最多还能活60多年,你陪星星不陪我?


于广浩和马小乐计划去西藏拍日环食。

 

    马小乐

那里会不会很艰苦?

于广浩  

绿水青山,水汽丰沛,和江南一样。

 

(在林芝的两天确实和江南一样,还有三十天都在戈壁上)


 

    马小乐

我们今天住这儿?湖景房,好吃的也挺多。

于广浩  

不要!这个地方有光污染,我们还是去一个特别好特别棒的地方。

 

(荒郊野岭冻一晚上)




互动阅读精选



Q

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追星经历?

于广浩:我觉得可能是在新疆的巴音布鲁克,天山北麓草原。那时我正拍摄银河,远处天边形成了一道雷暴云,大概五秒打一个闪,眼瞅着就飘过来了。

当时我并不觉得危险,虽然平时做了不少亏心事(笑)。我想的是,包里有防雨罩,相机湿不了。雷暴云大概离我越来越近的时候,相机电量放光了,但我拍到了雷暴与银河同框的照片,那是我早期拍出的自己最喜欢的照片之一。

那一次可能用尽了我一年的运气。在草原上,除了我,就只有一头牛,关键牛还没我高。也就是说,雷击只有我一个目标。


Q

怎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空?

于广浩:只能一个个试,假设你尝试过五条道路,应该会有一条合适你。年轻的好处是尝试成本为零,不必承受太多压力。假如你工作之后再来尝试,成本要很多。在大学里,你要多尝试一些事情。多参加一些社团,接触不同的人,读不同领域的书籍,看看你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在哪些地方表现出较高的天赋。

明白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就要认真考虑可行度,能否将其发展成事业。即使无法成为事业,也可以成为终身的爱好。

20岁的时候,不用把一件事的所有方面都考虑好,再开始去做。很多时候只要推上议事日程,在过程中不断学习和调整,就做成了,下次也有经验了。

我清楚记得第一次演讲的时候,非常紧张,演讲前我不能吃东西,一吃就一定会吐。这个状态持续了三年。怎么改好的呢?多讲。

前提是要迈出第一步。尝试一下没有什么损失,反正大家还年轻,对不对?



Q

管理时间,记录自己每段时间做的事情,是在浪费时间吗?

于广浩:我在记录初期也产生过这样的疑惑,我认为有几点可以讨论。

第一,记录时间的成本并不高。每天总共也不过花费十五到二十分钟。但是,这样能让你知道自己的时间用在了哪里。就像记账一样,如果我不记账,我就不会知道自己在零零碎碎的地方花了那么多钱;不记录时间,我就不知道自己在零零碎碎的地方花费了那么多时间。时间记录对我来说,本身就是对自己的提醒。

第二,我会对自己提出要求。每星期要求自己运动五小时,阅读七小时,如果没有达标,就会知道自己有该做却没有做的事情。在这样的管理下,如果我们将时间分为中性时间,增益时间和损耗时间,那么我会发现,自己的损耗时间大幅降低,增益时间不断增多。这就是管理时间的好处。



Q

你七年前来到过武大的真人图书馆做客。你觉得七年前的你与现在相比,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于广浩:其实我很庆幸,我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相对脚踏实地的人。从一开始,很多决策并不是仅凭着一股热情,而是经过了很多的思考。因此,没有经过太多的碰壁,棱角也没有被磨平。

其实我想说,我觉得这些年我没有什么变化。我的脸变圆了一点——时间是一把猪饲料。但我在心里还是一个少年,在聊到自己喜欢东西时,我的嘴停不下来,眼睛依旧会发光,和奥特曼一样。闯荡这么多年,初心仍在。一个人的年轻不是年龄,而是心态的。保持着好奇心,对生活充满热情,充满干劲,这就是年轻人的标准。我希望自己能永远年轻下去。


Q

卖红薯的收获?

于广浩:我曾经对卖红薯有一定的偏见,觉得卖红薯不是特别体面,但进入了这个领域并小有成就之后,真的感到骄傲。

每一段经历都会带来成长,原先我就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不信邪的人,现在我更加好奇、不盲信权威。

父母的那个年代的经验很多都是对的,但时代是在发展的,所以父母的建议要听,但也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在第一步停下来,如果一件事情要说服所有人才开始,那就永远不可能开始。当初我要退学的时候,爸爸用皮带抽我,皮带都抽断了,但几年之后,他看到我没有走入歧途,没有白费光阴,很认真很踏实地努力生活,他也认同了我的选择。





后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