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黑城堡
奇幻微刊,每周末更新,以“一幅插画、一篇文章、一个问答”的形式发布,以《冰与火之歌》为主介绍西方奇幻文学
51好读  ›  专栏  ›  黑城堡

不合时宜or人类瑰宝?《沙丘2》答疑,电影和原著都给你讲明白

黑城堡  · 公众号  ·  · 2024-03-19 18:12

正文

含《沙丘》电影第1-2部和原著卷1剧透,建议看过其中之一再看本文

黑城堡 第472期



妮妮用midjourney生成的《沙丘》插图

弗兰克·赫伯特用与现实平行的手法,用宏大的隐喻,将现实的环境推演到一个第一眼看上去完全陌生的世界。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与我们所熟知的世界并没有多少不同,而书中他创造出来的角色也与我们熟知的人物没有多少差别。
——《沙丘》后记,布莱恩·赫伯特

不合时宜or人类瑰宝?《沙丘2》答疑,电影和原著都给你讲明白

妮妮 | 区长(有爱评论区) | 铁皮黑鸟

在这篇访谈中,我们搜集了一些 看过《沙丘》一、二部电影和原著卷一的读者的一些疑问,并 邀请了二位小有名气的影评人兼基友“铁皮黑鸟”(简称黑鸟)与“有爱评论区”(简称区长)来一起讨论。他们二位将与黑城堡一起从“ 看过电影但没看过原著 ”和“ 电影and原著都看过 ”的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本文中问题来自于黑城堡社群与一些其他交流平台,如果读者们有其他问题,也可以在评论中提出,我们会尽力解答,有必要的话也可以再做第二期访谈。
卷一与电影一、二部的进度基本相同,文章中尽量不会剧透到之后的关键剧情。

疑问:很多人认为电影《沙丘》是一个非常无聊老套的故事,并且成书于60年代,有时代局限性,虽然是那个时代的天花板,但如今已经不合时宜。
妮妮: 首先,人类的动机与欲望几千年来变化公式确实不多,老实讲这种恩怨情仇的故事听多了似乎都一样,就看谁讲得好了。但许多古典名著到今天还有很多人读得津津有味,这说明时间并未抹去它的价值,也说明一个好故事并没有什么时代局限性,我认为《沙丘》就是这样一部书。
(《沙丘》早期封面,来源:Reactor)
举个例子,你会认为《红楼梦》太老套,不如《甄嬛传》吗?新老作品哪怕讲的都是一码事,照样可以体现出作者的功力,而且像这种鸿篇巨著,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可能不是几个章节,或几个小时的电影就能全部展示出来的。《西游记》一集的时候讲到上西边儿取经这个核心了吗?也没有。所以要理解这种长篇作品需要耐心,但不妨碍它在开头就讲述了一个吸引人的故事。
(1984版的《沙丘》, Sting扮演菲得-罗萨, 造型现在看来挺杀马特。来源:IMDB)
对于电影来讲呢,1-2部到了一个类似于《哈姆雷特》但是复仇成功的进度,宏大完整的世界观只展现了一角。丹尼斯·维伦纽瓦(爱称牛蛙)对原著这个部分的情节阐释可以说是尽力了,并且我们看得到他也在表现《沙丘》的哲学思想。宗教运动,王子复仇,只是皮毛。当然牛蛙导演深谙商业艺术,视听效果好得很,两三个小时在电影院乐呵乐呵也很不错。
(拍摄于1962年的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来源:cinephilia)
我们东方的读者对《沙丘》代表的文化可能比较陌生,实际上它当年受到“ 阿拉伯的劳伦斯 ”的影响——这个“现实版保罗”的故事在60年代已经改编成电影,在西方家喻户晓。因此,这个科幻故事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西方读者容易接受。
(真实的历史照片,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 右) 在阿卡巴与当地风云人物内西布·贝克里(Nesib el Bekri,中)会面。来源:cliohistory)

而《沙丘》在其成书时代,已经影响了无数大咖。譬如《冰与火之歌》的作者 乔治·马丁大爷 ,还有“星战”之父 乔治·卢卡斯 。《冰与火之歌》的开头讲述 一个公爵接到国王的命令离开家乡去异地任职、结果为家族带来灭顶之灾; 《星战》系列则是一个与《沙丘》高度相似的宇宙—— 贵族制度、修行者一般的武术高手、预知和控制人心的超能力
(来源:《权力的游戏》S1E1和《沙丘》电影第一部剧照)
当然你不能说这两部作品就是抄了《沙丘》,同样都是“老套”的故事,它们都创作得非常精彩,也影响着后续的读者和观众投身相关的事业。能说这些“老套”的作品不合时宜吗?别说已经过了60年,我相信再过60年,它们仍然是经典,还会有人爱看。

(《星球大战》中欧比万展示mind trick,这是绝地武士的一种能力,与“音言”相似,可以控制人的精神。 来源: Quora
一部作品写出来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喜爱,这是正常的。《红楼梦》、《水浒传》这种名作也有不爱看的人。所以我们既不应因此而批判作者,喜欢和不喜欢的读者之间也不应有什么鄙视链。

(注: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上校,是1916年至1918年的阿拉伯起义中的英国联络官。他成为公众偶像有部分原因是美国旅行家兼记者洛维尔·杰克森·汤马斯所写的关于那场起义的报告文学,以及其自传《智慧的七柱》,他的一些著作见下图,来源:搜索引擎 )

区长: 其实“时代局限性”这个词是褒义的,因为这代表了作品在当时的年代已经触及了所能表达的天花板。
以我一个没看过原著观众的眼光出发,维导的《沙丘》电影已经改编得非常适合当下的审美了。
像是 保罗的成长线就拍得很完整 。第一部里的保罗至少有三个身份:他爸爸希望他成为的 “家族未来的公爵” ,他妈妈希望他成为的 “姐妹会想要的天选之人” ,以及弗雷曼人传说中的“ 救世主”
保罗在这些身份之间挣扎撕扯,唯独不是他自己。
(来源:《沙丘》电影第一部剧照)

而到了《沙丘2》中,一度失去原来地位的保罗,反而有了选择做自己的机会,他不再是厄崔迪、不愿是李桑·阿尔-盖布,而只是意为“小沙鼠”的穆阿迪布,一名完全四处打游击的敢死队员。

保罗不愿接受唾手可得的巨大权力,是因为他早已预见到了这份权力会带来生灵涂炭、尸横遍野,这是一条有进无退的道路,只要一踏上那辆导向战争的战车,就永远无法停下来了。
然而现实不会给保罗选择的权力,他只能走上那条逐权和杀戮的道路,也只有这样,他才能迅速击溃两大仇敌,成为大权在握的人。
(来源:《沙丘》电影第二部剧照)
所以说,维伦纽瓦的这套《沙丘》系列电影,其内核是带有悲剧色彩的,因为它所传递的是对“ 人类历史和命运循环往复 ”的认识,即便保罗窥见了未来,也无法改变不断迈向毁灭的轮回。
硬要说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进度太快了,尤其结尾的大战,还不够过瘾……
同时,影片还对契妮这个角色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 让她从甘心接受命运的女人,成为了永不盲从的独立女性, 这也是《沙丘2》保持与时俱进的犀利之处。


(来源:《沙丘》电影第二部定妆照)

另外,电影的“影像成就”仍被低估了,这年头足够震撼的视觉奇观已经越来越难出现,可《沙丘2》里的 “维氏美学+大量实拍广角镜头+精准特效” 还是令我开了眼界,就拿哈克南人的母星杰第来说吧,菲得-罗萨成人礼那场戏里黑白色的视觉冲击力,一点都不逊色于厄拉科斯“千姿百态的黄”。


(拍摄第二部时的工作照,来源:豆瓣)
这一段戏并非真正的全黑全白,在姐妹会成员入场观礼时,可以注意到深蓝等其他颜色,但这些色彩都被竞技场周围的黑白迅速吸干、抹除,只留下了纯粹的不容污染的墨色,还有杰第星上放的烟花,其燃放效果很像一滴滴在无形的不规则曲面上爆开的黑色水(污)渍,这些细节都象征了哈克南家族的霸道、黑暗和冷酷。

(来源:《沙丘》电影第二部剧照)
黑鸟: 哈克南家族其实是给我惊喜最大的,尤其是杰第主星(Giedi Prime)。原著中,它是一个因为开发过度而高度污染的星球,因此人们晒不到什么太阳,所以哈克南人有着一种病态的苍白 (妮妮注:头发倒是有,书里哈克南男爵是红发,菲得-罗萨是黑发)
(来源:《沙丘》电影第二部剧照)
但是到了电影这里,牛蛙导演就很敢想啊,给这个太阳直接设定为“黑日”,也就是发射红外线,不是紫外线的太阳。拍摄时用的也是红外摄影机。这就加重了整个杰第主星的病态美感。
室外的黑白画面,狂热的人群,还有一个英气勃发的反社会少年。无论是画面、音乐还是里面的打戏,都带着一股子废土气息。诡异单调却又华美。这点很吸引人。
(来源:《沙丘》电影第二部剧照)
其实说到时代的局限性,或者是是否“过时”,看看哈克南家族的设定,就会发现,这哪里是过时了,这现在看都很超前啊!
书中当年描述的重工业污染星球、性幻想对象是自己侄子的同性恋领主、不伦的亲戚关系等等……这哪里是落伍了,不但非常劲爆,而且还是宣传环保主义啊。实际上沙丘这几本书,都在宣传保护星球生态的重要性。环保做得好的,就是卡拉丹;做得不好的,就是杰第;环保危机但还能治理回来的,就是厄拉科斯。
(有山有水的卡拉丹,来源:《沙丘》电影第一部剧照)
区长: 对的,而且维导本身就很喜欢使用自然光的实拍场景,特效场面也不拍特写,不追求简单的感官刺激,而是以故事逻辑与观众心理为脉络循序渐进,像是高潮戏里雷曼人骑着好多条沙虫从沙尘暴中冲出来时,那种 带有巨物崇拜的张扬、狂热和所向无敌,会毫无保留地扑面而来 ……

(来源:《沙丘》电影第二部剧照)
反正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就像萨多卡军团的士兵一样,兴不起半点反抗的念头,只就想掉头逃跑。
不过这也回到我之前说过的保罗故事线了,《沙丘2》结尾时,“为家族复仇”和“保护弗雷曼人”已不是他的终点了,而是要带着广大信徒们把战火烧到外星去, 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不少普通观众对此可能会觉得有些局限性吧,因为宿命感太强了,缺乏咱们这里常说的“逆天改命、人定胜天”的浪漫色彩。

(来源:《沙丘》电影第二部剧照)
妮妮: 嗯,大家可能看电影没有去用篇幅表达这个部分,就会觉得只有宿命与悲剧,谁也反抗不了,太没劲。咱的观众可能会更喜欢《流浪地球》那样“ 人民朋克 ”的故事。实际上原著作者弗兰克·赫伯特的想法恰恰相反。书的发挥空间肯定要多一些,电影碍于自己的叙事节奏,没办法讲那么多,我们可以稍稍带大家了解一下。
(其实我再稍微书透一下,“命运的倒霉蛋儿”保罗只是前两部的主角,风水轮流转……故事并不一直是现在这样子)

(原著作者弗兰克·赫伯特在1984版的 《沙丘》 片场与保罗的扮演者凯尔·麦克拉克伦在一起,来源:UNIVERSAL CITY STUDIOS)


我们从卷一的主角说起。大家觉得作者是把自己投射在保罗身上么?其实答案更多是凯恩斯。就是那个只出场了几分钟的帝国科学家(实际上凯恩斯是父子俩,这个不是父亲帕多特·凯恩斯,是他和弗雷曼人生下的二代:列特·凯恩斯)。

(来源:《沙丘》电影第一部剧照)
(有趣的是作者儿子认为是他爹是把自己投射到雷托身上,作者自己认为自己更像保罗的 狂粉 斯第尔格。这说明每一个角色都不同程度反应出作者的内心与经历)
我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是因为在《沙丘》卷一的后记中,弗兰克·赫伯特的儿子讲到,1957年他父亲在成为科幻作家之前的撰稿人生涯中,曾经奔赴俄勒冈沿海地区,准备撰写一篇杂志文章,报道美国农业部打算在那里进行的治沙计划。
但很快他意识到,将这个计划扩充成为“绿化一整颗沙丘行星”,才是自己想做的。在那段时间他还举家去了两次墨西哥,研究了沙漠环境和农作物周期,并且无意间尝试了一种迷幻剂。这和凯恩斯的经历有趣地重合了。

(1936年,移民安置工作人员正在种植荷兰草,以阻止俄勒冈州海岸移动的沙丘淹没俄勒冈州萨顿湖的森林,摄影: Arthur Rothstein)

《沙丘》系列中,弗兰克·赫伯特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层层深入地植入,同时穿插了他的研究生涯中冒出来的五花八门的迷人点子。此外,沙丘宇宙是一口精神的大熔炉,在那个遥远的未来,宗教信仰兼收并蓄,结合成了各种有趣的形式,见识出众的读者会从中认出佛教、苏非神秘主义和其他伊斯兰教派、天主教、新教、犹太教、印度教。
——《沙丘》后记,布莱恩·赫伯特
作者在书后面的附录 《沙丘星的生态》、《沙丘星的宗教》、《有关贝尼·杰瑟里特的动机和使命的报告》 中特意讲解了一下这个世界的背景, 其实我认为看正文之前应该先看那三篇附录 。毕竟创造出这样大胆的宇宙的作品,《沙丘》是头一份,作者也怕你们看不懂呀。另外作为创世主他也有责任给自己搭好架子,才能进行合理填充。


(1984版的《沙丘》剧照,伊勒琅公主以片头讲解的方式为大家科普沙丘宇宙的基本情况)

在卷一后记《沙丘星的生态》中作者提到,厄拉科斯本不是黄色星球,而凯恩斯是一名行星生态学家,受到帝国任命去厄拉科斯的工作站进行研究工作……啰嗦的不说了,总之他就像“阿拉伯的劳伦斯”一样,与当地人民共情,进而娶了当地老婆、生下在正传登场的列特,开始了父子两代 薅帝国羊毛 、带领全体弗雷曼人民疯狂开展基建、誓要把厄拉科斯变成绿水青山的事业。
(金山银山也没说不要,沙虫是星球上重要的氧气来源,无论从何种角度都不可以消灭)
其中作者详细描述了如何循序渐进的治沙过程,技术要点与我们在地球上所做的无异。这让我们知道现在厄拉科斯的许多物种都是从 其他星球 包括卡拉丹引进的。比如写了一种蔓生树,果壳曾经科普过地球上这种类似的树,是躺平的。

(图来自果壳推送截图)
还有本片中最可爱的“ 穆阿迪布 ”,也就是保罗用来给自己命名的小更格卢鼠,它本是主要分布于北美、 墨西哥等地 的一种沙漠生物。凯恩斯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生物链,其间他进行了无数的尝试。


(小更格卢鼠,图来自搜索引擎。《沙丘》宇宙是起源于地球的,所以有这个也很正常)

这个过程要多久? 三百年到五百年 意志稍稍薄弱一点儿的人也许会沮丧得哀号起来,可弗雷曼人早就在敌人的皮鞭下学会了耐心等待。确实,这比他们所预期的长了些,但他们全都看得出,幸福的那一天正愈来愈近。于是,他们勒紧腰带,又回去工作了。不知为什么,失望反而使梦想中的天堂显得更加真实。
(就像牛蛙导大手一挥 ,大家坚定跟随! 《沙丘》工作照)
于是, 从那一刻起,凯恩斯只需拿手一指,喊一声“出发”,整个弗雷曼部族就会毫无怨言地沿着他所指的方向前进。 男人死了,女人死了,孩子死了,可他们还是前仆后继地继续前进 他们建立了 捕风器与 庞大的秘密水库,他们向自己绝对看不到的目标坚定进发,这怎么不人民朋克了? 这简直朋克死了!! 所以说这部书超越了西方娱乐创作中狭隘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宿命论,它的起源是一个人定胜天的故事。
(弗雷曼人,詹米(Jamis),斯第尔格和列特-凯恩斯。来自Artsation,作者Tom Kraky)
如果没有凯恩斯和弗雷曼人倒腾的这番伟大事业,也没主角全家啥事儿了。不同的是,凯恩斯和弗雷曼人是根本不知道会不会成功,只是坚定地去信仰,盲目到令人感动; “上帝视角”的 保罗则是真的“看到”了成功的那一天(电影里有他在沙丘俯瞰海洋的幻像)。
当列特-凯恩斯倒在沙漠中奄奄一息时,他记起了很久以前他父亲说过的话:“不要让你的人民落进某个英雄的手里,再没有比这更可怕的灾难了。”
——《沙丘》后记,布莱恩·赫伯特

(然而这位英雄与救世主还是不可避免地到来了。来源:《沙丘》电影第二部剧照)


说到宿命,其实保罗也不是百分百正确的,后面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情节。他只不过是知晓一切“可能性”,并用可以行动引导其达成,这与贝尼·杰瑟里特创造 “超级人类”魁萨茨·哈德拉克 的方式是一样的,但他会更精确,因为他可以说是精神上活在每一种“可能性”的每一个瞬间。并且 是人就有局限性,拥有类似能力的人 是可以互相干涉到的,也不是啥你都能算到。

(来源:《沙丘》电影第一部剧照)

在卷一和电影第二部的结尾,保罗为了自己情感上渴望复仇选择了登上皇位,没有与契妮一起远走天涯。电影表现为这也是经过他的先知能力思考,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活下来,过得更幸福,也能实现自己的复仇愿望,顺带创造一个绿色的厄拉科斯星球。

现在活着的人,谁也无法看到那一天的到来,即使他们的八代子孙也无法在有生之年看到。但那一天终究是会来的。
——《沙丘》附录《沙丘星的生态》,弗兰克·赫伯特

知道的越多越容易看淡一切,失去作为“人”的行动模式,甚至可能活不下去。所以故事的开始圣母盖乌斯·海伦·莫西姆给他做了个“产品测试”,电影第二部里蕾老师(芬伦伯爵夫人)给小表舅菲得-罗萨也做了这个测试,目的就是看这个人还是不是个“人”。没有人性的全能者是不受控的。说到底这个故事的核心不仅仅是《哈姆雷特》式的宿命悲剧,它也重在表现“人性”的挣扎,对“可能性”的探索。只不过对于现在电影的进度,它才刚刚 开始。

玛格特·芬伦伯爵夫人和小表舅, 来源:《沙丘》电影第二部剧照)
黑鸟: 说到宿命论,这个不得不反对下啊,电影看着“宿命感强”,是因为保罗这个产品阶段,功能有限,所看到的未来和预知的未来是有局限性的。他还没有找到真正的所谓“金色通道”。他的命运真的不是按照一条轨道走的,后面的书和电影中我们会看到。 (嗯听说电影第三部的剧本已经写好了,牛蛙导将为大家揭秘。)
说到前面的“预知”应验的部分,大家看到电影一开始保罗梦到弗雷曼女孩契妮,受到吸引,就认定契妮是他的宿命;在幻像中见到了自己称帝的画面,就认为这是自己的宿命,然后按照这个方式往前走。有一种自证预言的感觉。
保罗的早期幻象, 来源:《沙丘》电影第一部剧照)
保罗作为被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几千代用扩大感知的方式培育出的“超级生物”,可以说是活在多维宇宙的每一个瞬间,这些平行或发散的宇宙是真实存在的。可能这有些难以理解,大家可以看看多维宇宙与空间的相关科普。
现在我们看到保罗在“预见”的时候是不能消除这些“可能性”的,但真正的魁萨茨·哈德拉克的能力绝对不止如此,他是可以选择“删除”这个分支宇宙的,有点像《三体》中说的超高维生物了。譬如他梦到了一个弗雷曼女孩,和她亲热,但是他也可以选择不走这条路,不和这个女孩一起,进而完全去除这种可能性造成的其他分支,这是科幻作品中少有的自由意志战胜宿命论的典型。
而在后面的书里,保罗也对儿子说过,不预测未来,才是真正的自由。
所以这套书是反对宿命论的,这个结论可能与刚刚看了个开头的读者与观众得到的信息不一致,请大家持续关注牛蛙导的电影进度,或可以看看《沙丘》的原著。

(保罗的早期幻象,与后来实际情况有不同。来源:《沙丘》电影第一部剧照)
疑问:弗雷曼人科技那么落后怎么就会开扑翼机了呢?
妮妮: 咋就落后了,原著和电影没有去表现技术制造的工厂,但是雷托公爵一见面就对弗雷曼人的蒸馏服表示惊叹,和哈克南人那个头都扭不动的笨蛋蒸馏服相比,设计思维的差距不止一点半点。另外他们也搞了小规模自留地在种地养畜。电影第三部应该会表现到。
(凯恩斯父子哪里是白薅帝国那么多年羊毛的!)

(扑翼机,来源:《沙丘》电影第一部剧照)

黑鸟: 就弗雷曼那个抽水系统,就已经很科技了好吗!谁家好人随身带个设备大沙漠里抽干别人的体液啊!而且就那个沙漠急救包,就很酷啊。

区长: 电影里弗雷曼人自己的科技明明很先进,就是居住环境差了点儿,水太少了洗不上澡,看着不是很开化的样子……像蒸馏服就是一套贴身的高效水资源回收过滤系统,有鼻环、管道和储水袋,可以覆盖全身,收集每一个角落的新陈代谢液体,直到过滤为饮用水。
(电影中蒸馏帐篷Stilltent的概念设计,来源:《沙丘》wiki, Joseph Cross 设计)

黑鸟: 还有 噗的一下,直接地下整个带水循环系统的小帐篷。不仅能够保温、遮蔽风沙、让水资源一点都不流失、还能露个小望远镜看外面。收起来的就那么一小点。这已经很科技了!以及说!弗雷曼人也有热武器啊!天知道他们的智慧都哪来的,总不能是沙虫传授的科技吧。
区长: 电影里还有集风器,也是弗雷曼人用来收集水资源的一种工具,它像通风井那样放在盛行风的路径上,用来捕获、凝结出空气中的水分。


(游戏《沙丘 Dune 2 REMASTER》中的捕风器,是帕多特·凯恩斯的发明)

(灵感或许来自现实生活中干旱地区民族的风塔,见上图,一种利用自然资源冷却的空调,图源自搜索引擎,版权见水印)

弗雷曼人还开发出了从死人身体中把水分近乎榨干、过滤、回收利用的技术,自己人的水会被视为圣水保存起来,不再使用,而敌人的水则被视为不洁的,一般回收之后用来当作降温的冷却水。
此外,像是用沙锤吸引沙虫当高铁啊、从小沙虫体内提取生命之水啊什么的,也都是非常因地制宜的生物科技。

(电影中弗雷曼聚居区的概念设计地图,最外 圈是水渠。来源:《沙丘》wiki, Joseph Cross 设计。发布信息见水印)

妮妮: 弗雷曼人早在厄拉科斯变大沙漠之前就在这里啦。电影中有讲过的,这颗星之前就叫沙丘(Dune)。这个民族的历史可能并不是像很多观众想像那样短。
地下城的巨大水库之类那些牛逼东西已经表明他们 暗地薅羊毛 隐忍准备 多年,就是打算瞅准时机干一票大的,但没想这么快暴露自己的意图。书中提到为此凯恩斯还用香料贿赂了 宇航工会,要不气象卫星从上面一看,啥玩儿种的树都给你发现了,还怎么 猥琐发育五百年 啊。
这时哈克南家族开始疯狂剿灭与开采,有暴露危险,刚好又遇见保罗和带着家族军火库到来的灭霸啊不哥尼, 简直就是瞌睡给了个枕头, 加速了厄拉科斯 恢复 自治与绿色的进程。
疑问:保罗和契妮电影中的的感情线有点弱,保罗到最后抛弃了人家,让她黯然离去,还在说自己很爱她,这段演的太虚伪了,渣男!CP感也很差。
妮妮: 首先说说所谓的“抛弃”……这部作品并不是现代故事,而是以欧洲中世纪贵族制度和阿拉伯世界的妻妾制度为基础打造的复古科幻。你要理解,封建社会,贵族之间哪来爱情,搞政治联姻是最划得来和安全的。
(这两个先婚后爱纯属幸运,结婚的时候女方心里一百万个不情愿 。来源:《权力的游戏》第一季剧照)
如果你不肯政治联姻,娶一个草根女子,大家甚至不需要保罗的先知能力也知道后果是怎样的——倒霉的根本就不止你们俩好吧。《权力的游戏》中的“红婚”还记得吗?看过马丁其他作品的也可以回忆一下自由恋爱、娶了 荒石城简妮的邓肯·坦格利安,为了这场婚姻, “维斯特洛以尸山做聘礼” 。婚姻是控制权力、活着留在游戏中的必要手段。契妮不是不懂事儿,她只是不喜欢这种生活,选择做一个独立的人。
(来源:《沙丘》电影第二部剧照)
黑鸟: 感情线在原著中描写的也不多,但我不认为电影把他们的感情表现得很差。 从第一部保罗被“幻像”(其实是并未成熟的能力)迷惑,总见到契妮,再到两个人生死相托,互相合作, 在物理上拯救对方,这个发展过程非常完整。
大家注意还有个细节就是最后契妮担任了敢死队队长,她是为了保罗冲到最前线的。即使怨恨,但仍然对彼此忠诚。
(戴上蓝头巾的意思是她官宣自己恋爱了的意思哟。后来随着他们关系的变化,她把它换到手臂上的位置,最后离开的时候,她将它拿掉了。图来源:《沙丘》电影第二部剧照)
在书中,两个人的爱情有点莫名其妙。相当于保罗梦到和契妮在一起,然后地穴嗑香料后,保罗神伤的说我爹没了,契妮说我也是,就在一起了。书中俩人生死相依可没写多少,后面就是霸总和小娇妻(妾)的生活,没啥个性。就这样的女性角色,我可是真的喜欢不起来。
但是赞总又怎么会演娇妻角色!电影中,两个人的感情就丰富了很多。契妮和保罗是在一种相互帮助的情感上,加上战友生死情谊,以及理解支持。两个人可以说是生死恋人。
(来源:《沙丘》电影第二部剧照)
两人的分歧就在于契妮对于爱情与相处方式,追求的一直是平等,她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这与她从小接受的弗雷曼部族教育有关,相对于帝国阶级分明,他们是较为扁平化阶层的族群。她反对保罗,是因为她意识到了保罗是用宗教控制弗雷曼人达成自己的目的,而这个目的叫做权力。这与她心中的平等是相悖的。

(来源:《沙丘》电影第二部剧照)
而且她最后走,不是因为吃醋,而是因为,她看到了现在的保罗,已经不是那个英勇的战士穆迪阿布,也不是那个与她们平等的友索,而是一个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的人。但是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生死上。
最开始有点像《冰与火之歌》的耶格蕊特和雪诺,契妮悄悄帮助保罗,保罗在战场上保护契妮,并肩作战。在保罗心中,契妮是无可替代的,在他在最危难时依旧站在身边的人。但是,为了权力,他不得不如此。就像他说的那样,去了南方就会失去她。

(去南方,过了绝境长城肯定会一拍两散,但他不可能不去。来源:《权力的游戏》剧照)

妮妮: 插一句,有的人会觉得甜茶和赞达亚看着好像没有cp感,但是像甜茶、荷兰弟(赞总的现实cp)这种弟弟气质的男生,确实容易被强势的女生所吸引。
(来源:网络搜索)
还可以看看甜茶目前现实中的cp金小小妹凯莉·詹娜,和赞总有点像一个类型的, 人设是 商业女强人,看起来比赞总和他还不搭。这不耽误人家俩在各种公开场合热烈啃食对方的脸。好了不说了我脑子里有画面了。
(来源:网络搜索)
考虑到两个演员女A男O的气质和时代需求,这样改很合衬。赞总版的契妮就应该 小手一挥,滴滴打虫,拜拜了您内,姐是你得不到的女人!
黑鸟 对比原著低调陪伴, 契妮在影片最后的选择才是完整的女战士,有灵魂的女战士。而且杰西卡夫人的改编也很不错。

(来源:《沙丘》电影第二部剧照)

杰西卡夫人在书中我真的很不喜欢,满脑子“我的公爵”,什么都是我的公爵。对女儿也不怎么管。保罗成功后,自己就和哥尼回卡拉丹思念公爵去了。结果在厄莉亚最需要她的时候,她不在,又称女儿是邪物……在这里,我看到的是母亲对女儿的嫉妒。
同时,我也很讨厌的是,第一部的结尾杰西卡夫人对契妮说:“她们只是名义上的妻子,我们虽然是妾,但历史会记住我们”……看书的时候我就有种“这啥玩意?”的感觉。但是电影中,杰西卡夫人是真正的姐妹会成员,有着绝对的理智。在雷托走了后,她就满心为了儿子搞事业,为了儿子不顾一切。她像个母狮子一样,保护着孩子。所以说,对女性的塑造这方面真的比原著强多了。


(来源:《沙丘》电影第二部剧照)

妮妮: 电影关于女性的描写已经在一个类古代的背景下尽可能让她们表达出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了,甚至比原著多了很多笔墨去描写。这样坚强清醒的杰西卡才能配称得上是某人暗恋一生的人啊。
(er,想知道这个八卦的答案,你们去看书吧。下集会不会讲到这个?要看牛蛙导想不想讲咯)
疑问:公主是个怎样的角色,后面成了皇后会有宫斗戏吗?

《沙丘》1984版电影剧照中的伊勒琅,维吉妮娅·马德森饰演。 来源:reddit)


妮妮: 伊勒琅(Irulan)公主在这里露脸不多。原著她就是一个高挑金发的无情 ppt制造机器 ,她是一个作家,不是战士,也不是什么阴谋家。但是《公主.ppt》是贯穿几乎每一章开头的,作者有很多思想和观点都是借她的笔表达出来的,嗯,主要也是因为这个世界的很多设定都要找个由头给大家普及一下。
(来源:新版《沙丘》电影第二部剧照)
黑鸟: 我超爱伊勒琅公主,我真的真的好爱她!后面她的戏份很多,她不只是个高贵的公主,更是一个温柔的女性。她深爱保罗,一度希望保罗也能爱她,或者分给她一点点的爱。她一开始有意进行大家所谓的“宫斗”,却无意之间做了好事。在保罗离开后,她真正的背叛了姐妹会,只为保罗的两个孩子活。
譬如 (稍微透露一下,不算影响全局的剧透) 。这段我印象很深刻:保罗的女儿站在城墙上,伊勒琅冲过去抱住她,担心她在高处成为明显的靶子。公主训斥女孩的时候,女孩赌气说你只是我父亲名义上的妻子。但公主并没有生气,只是说我愿意用我的生命保护你。女孩这时候想:永远不要让我和这个女人成为敌人。
妮妮: 总之宫斗中没有大家想象那种你死我活的雌竞,虽然这是个男作者在60年代写的。


(2003版电视剧《沙丘之子》剧照,朱莉·考科斯饰演的伊勒琅和苏珊·萨兰登饰演的她妹文希亚。别问我为啥她妹看着更老,问就是剧情需要)

黑鸟: 伊勒琅就是超级善良,温柔,又很聪明。她知道权力的方向,对权力没有执着和追求。你可以说她恋爱脑,但是她并没有失去自我。
妮妮: 有一种爱叫做“我爱你,与你无关”,能做到这点是个通透人儿。
黑鸟: 一个亡国的公主,想要自己生存,总是需要办法的。她不想拉着家族毁灭,与敌人结婚,并不是污点。


(小说Princess of Dune封面,据说是一本没有厄崔迪的《沙丘》作品。作者是布莱恩·赫伯特与凯文 J. 安德森)

妮妮: 也可以算是她自己主动做这个有名无实的妻子,后来还给他著书立传,对保罗感情上不可能是厌恶,甚至更像是作家与名人的合作立传了。而且看得出她还挺尊敬采访对象,不管她的哪部著作,文字上针对每个人都很客观。
黑鸟: 总之我很喜欢书里的公主。公主电影中被塑造成了个谋士的角色,也很不错。
疑问: 电影中奇怪的笑点有哪些其实是理 解偏差?譬如“认亲”桥段等等。
《沙丘》中的厄崔迪家族,源自古希腊的阿特柔斯家族,也就是不幸的墨涅拉俄斯王与阿伽门农王的家族。这个英雄家族被悲剧性的缺陷性格所困扰,背负着梯厄斯忒斯的毒咒。这些预示着弗兰克·赫伯特头脑中那个厄崔迪家族将会面临的麻烦。《沙丘》中邪恶的哈克南人与厄崔迪家是血亲关系,所以,当他们暗杀保罗的父亲雷托公爵时,实际上是骨肉相残,这与阿伽门农被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谋杀的故事如出一辙。
——《沙丘》后记,布莱恩·赫伯特
(《克莱特内斯特拉谋杀阿伽门农》, Nicolo Monti,创作于 19世纪。这个躺姿有点像第一部的"名画"雷托之死。)

(背景介绍:阿伽门农是特洛伊战争中的希腊联军统帅,取得胜利后回到家乡。然而他的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他在出征时因得罪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而以长女伊菲革涅亚献祭之事怀恨在心,便与情人埃癸斯托斯一起谋害了他。)

妮妮: “表舅”这块我没笑,我甚至觉得尴尬,这样翻译肯定是有问题,因为我们东西方语境的情景有不同。“表亲”是西方语系中关系复杂到搞不清辈分的时候亲戚们的通常互称,所以互相客套的时候这么说没问题,而且他们表亲和堂亲没有语义上的不一样,舅舅辈侄子辈早就闹不清楚了,哪有我们中国人算这么明白,一声 Cusin就得了。
(哥尼和雷托,《沙丘》电影第一部剧照,来源信息见水印)
中世纪欧洲贵族基本都是亲戚,设定基础是这样。电影里的哈克南和厄崔迪们即使不知道杰西卡这个事的情况下,互称表亲问题应该也不大 (你想菲得-罗萨这么短时间内能从哪个渠道知道杰西卡是他堂姐啊,杰西卡和保罗也是喝了沙虫汁儿才知道的)
(来源:《沙丘》电影第二部剧照)
原著倒是说的挺明白的,第二章男爵一登场,就讲了他们和厄崔迪是亲戚。起因是雷托给他写的信语气很不客气,上来没有任何客套就 “哈克南” ,都没有称他为 “阁下” “亲爱的表兄” (因为这两家有世仇)。而保罗的爹雷托是皇室的血亲,伊勒琅公主她爹沙达姆四世在书中脸和雷托长得很像 (电影里克里斯托佛·沃肯和奥斯卡·伊萨克长得一点也不像) ,区别就是皇帝头发是红色的。
(克里斯托弗·沃肯扮演的皇帝,《沙丘》电影第二部剧照。原著中皇帝70来岁,但看起来只有30来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