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敏涛。
所有的放不下,归根结底都是不甘心,我都上访了那么久,现在我不上访了,那我之前的上访算什么?我十几年的上访算什么?这是李雪莲的追问。
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会追问,一件事,坚持了那么久还没等到结果,忽然就无需坚持了,那之前的坚持算什么?之前的付出算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的坚持已和目的无关,只和不甘心相连。
到最后,你的不甘心,输的,只会是你自己。
所以,为了向假离婚讨一个公道,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李雪莲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和精力,还有金钱和时光,十几年的光景,牛骨汤店铺没了,正常的生活没了,最后,连家庭和婚姻都失去了,你说,是现实太残酷还是电影太过写实?
电影的主线是,官员都在围着李雪莲转,明知她无理取闹,法院判决也没错,却一再被李雪莲逼着向前走。说白了,还是对上负责,对下不用负责。虽说,省长在影片最后点出了官员对下负责就是对上负责,但从整个影片以及现实来看,对下负责不一定会换来上面满意,反倒对上负责才有成效。
所以,从办案法官到院长,再到县长,再到市长,都围着李雪莲转圈圈。好像每个人都很无辜,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恶意,但就是被李雪莲牵着鼻子走。
前一批官员因为首长的发火因此被革职,后一批官员依然在重蹈覆辙。如果不是秦宇河死了,新一批官员应该还会被继续革职。人们不明白,面对一个无理上访的李雪莲,为何地方政府都无能为力?为何官员都要围着她转?
当然,将李雪莲描述成一个无理上访的访民,这恐怕有消费女访民之嫌。我们都知道,中国的访民成千上万,但是否都和李雪莲一样,为了一个相对“公正的判决”在无理上访呢?
事实当然并非如此,但影片却将李雪莲塑造成了无理取闹的角色。而将官员塑造成了为治理无理取闹的访民,使出浑身解数,但依然无法求解的“清官”。但他们是清官吗?为官不作为,只能说是庸官。而息访是以一种意外的方式收场,和任何官员的努力都没有关系,可以说,所有官员的付出,都抵不住秦宇河之死。
假如没有李雪莲的无理取闹,那就必须错在各级官员。每一个故事总有是非,总有矛盾,在李雪莲上访中,将李雪莲描述成无理访民,并非在刻意塑造访民的无理,恰恰也在说明,各级官员为何在无理上访的李雪莲前面丑态频出。
既然她无理,各级官员依法办案和执法就是,怕都不用怕,为何要被李雪莲牵着走?法官王公道判错了吗?没有,判决很对,这个案子就不应该撤销假离婚。但为何法院没有顶住压力,而且,连院长都被质问,当初这案子要不是你们法院判了,会有今天这档事吗?所以,问题就出在你们法院身上。
影片告诉我们,各级官员都没错,错在李雪莲。法院判决没错,她却举报法官;院长也没错,她却举报院长;县长更不管此案,她却连县长也一同举报,到最后,市长也未能幸免。
所以说,这是一部荒诞剧,很多情节和现实不符,但我们又不能苛求电影本身,因为,如果和现实太过逼真,在中国的电影环境下,恐怕就很难公映。
现在这般荒诞,也是现实的一部分,它试图回答上访的无解、暴露司法受到行政干预的现实、展示维稳体制下官员的各类病态、尽显司法在权力面前位卑低下。当对司法不公的上访变为对法官个人的不满,再变为对官员个人的举报,再到最后力求大领导接见,才有原来相关领导的被革职。
从商业角度考虑,这部电影确实有些无聊。无聊到你甚至不明白她要告诉人们什么,从一个最为直观的感受来看,一个上访成性的农村妇女,有什么必要大书特书。再说了,在电影中,明眼人一看就是李雪莲在瞎闹,法院判的没错,她却举报法官。院长更没错,她却连法院院长也举报。案子按说还不归县长管,但县长也被牵涉其中。
但就是这么简单的一起离婚案件,由于大首长的过问,从上到下,所有牵涉其中的官员均被革职。而这,并不是李雪莲的初衷,她想要的,依然还是和前夫秦宇河之间的假离婚为何就变成了真离婚!
等到她去北京上访被一位大首长接见后,一大批官员被扳倒,之后,所有人都开始阻止她上访,都开始担心自己的官帽不保,每一个官员都不去追问前任为什么会被革职,也没有一个官员想切实解决李雪莲的问题,总之,所有人都是在拖、都在躲、都在拦,不惜动用一切力量,誓将李雪莲截访回来。
更大的可能还在于,只要大首长一句话,所有下层官员的官职都不保,哪怕所有官员都是好心,并无恶意,也抵不住大首长发火。首长可以决定下层官员的去留,这也是为什么自古以来中国百姓总喜欢越级上访,都期待自己的事能被哪一个“大包青天”待见,而后才有转机迎来。
从中国的现实角度出发,这部电影也是在控诉,揭露维稳体制下官员的各类丑态,揭示两会期间不准上访的政治正确,曝光地方政府为了截访耗费大量警力和成本,展示法院院长在县长面前斯文扫地,尽显官员为了保住官职屈身有求于李雪莲……
尽管影片在最后介绍到,从李雪莲上访案中吸取教训,已经建立了问责机制,但前任官员不都因为首长发火而被革职了吗?继任官员为何还不吸取教训呢?难道再革职一批官员才有效吗?那么,这个教训到底是什么呢?难道就是问责机制这么简单吗?
而后,秦玉河死了,所以李雪莲不上访了,这是一个怎样的逻辑?早知道如此,地方政府直接把秦玉河干掉(或是处理掉),岂不一了百了?还白费什么口舌去秦宇河所在的工厂说情施压。一个意料之外的结果,一个还算圆满的结局,却是以人的意外去世来收场。
电影中的法律硬伤也不容忽视,李雪莲以离婚是假的为由,要求法院裁判离婚为假,这种事情,压根到不了法院,法院更不会受理。电影对此却一笔带过,忽然之间案件就到了审判环节,让法律人摸不着头脑。
电影还有很多荒诞之处无法解释,例如,面对上访十几年的访民,地方政府不会那么心软,不会和你商量,更不会连市长夜里都跑到访民家里促膝交谈。当李雪莲挡住县长的车,来的可能就是公安直接把人带走,而不是县长假装自己不是县长;李雪莲在市政府门口上访,连市长都头疼,现实很可能是立马动用强制手段将李雪莲关进学习班,影片中的拘留都是事小,直接判处扰乱公共秩序罪才是现实,挡住大领导的车就会在现实中被判刑。
所以说,这部电影要分析的角度很多,就看你从哪里解构中国。面对一个因为离婚案而不断上访的李雪莲,各级官员都感到头疼,难道不正揭露了,在维稳体制下,是非不分的官场规则吗?
如果不是秦宇河突然之间死了,李雪莲还会继续上访下去,当上访的原动力没了,所以,李雪莲就想到了死。要不是果农(范伟)一句话,李雪莲的眉目之间或不会闪现光亮,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换一棵,耽误不了你多大功夫。
既然得不到,为何还要无理取闹?因为,上访已经成为了李雪莲生活的一部分,她不甘心就这么被甩,不甘心就这么被耍,不甘心就这么放弃,当不放弃成为上访的原动力,上访十几年也就不足为奇。
只不过,秦宇河死了,上访还有什么意义?只是,上访的目的就这么单纯,但所有官员却都无能为力,官员无解,上访无解,维稳之下,哪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