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城市的几种联动关系
中国的事情,一向很复杂。
有些事情要搞清楚,不光要借助经济学规律,还要借助历史,有些逻辑到现在也还是非常管用。而历史呢,往往因为某种原因,隐藏在一团迷雾之中。很多史书上的描述,不符合逻辑,再加上各种民间的修改,就更加搞不清楚了。
比如说三国,这段历史其实根本不重要,但是由于《三国演义》的传播,变得人尽皆知,耳熟能详。整本《三国演义》充满了屌丝文人的YY,所以变成了伟大作品。
但是有一点,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倒是说的有点意思。
中国,从秦朝开始,就已经不是封建体制,而是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所谓“百代皆行秦制”。这里讲中央集权,不是说好或坏,而是对一种客观现象的描述。但是中国又很大,领土辽阔,地方势力多如牛毛,管又管不过来,比如三国里面孙吴就有江东四大家族(虞、魏、顾、陆),根本不把孙权当自己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想了很多办法,比如通过儒学建立超稳定结构,但是仅仅是维持,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各种政策,基本上是都是这样一个过程,“
一抓就死,一死就救,一救就活,一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抓,一抓就死
”。
艾玛,又回来了,死循环,没办法。
比如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那朝廷就要对各州放权啊,不放权,怎么打黄巾呢?刘备就是这么从一个卖草鞋的逐步做大了,可见,一个人的奋斗要考虑历史的进程。各路豪强就更不用说了,各自割据一块地盘,成为一方诸侯。
最后,黄巾是被灭了,各路诸侯尾大不掉,架空中央,皇帝名存实亡,然后,各路诸侯都希望把对方干掉,搞兼并战争,再一统天下。
再比如说,唐朝后期,节度使们做大,唐朝灭亡,然后进入五代时期,到了宋朝一统,想来想去实在没办法,就搞以文制武,结果一抓就死,军队冗员极多,都经商去了,战斗力弱的不行,但是没办法,一放就像五代那样乱了。
到了近代,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人傻眼了,没见过这种玩法。当时主流的认识,就是觉得帝国体制玩不下去了,要学西方那套。比如说袁世凯,真不是教科书上写的那么糟糕,毕竟别人在朝鲜和日本人周旋,是立了大功的,这算不算民族英雄?
袁世凯的转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最开始也是想按照西方那套体制玩的,结果他发现,玩不转啊。
2.然后袁世凯开始玩传统的权谋,发现有点效果,但是控制力还是不强。
3.最后,袁世凯发现,还是不能没有皇帝,还是皇帝好使。
袁世凯的解决方案是自己当皇帝,结果当然是失败了,连他手下都反对他。然后,中国又进入军阀割据时期,直到有个牛人重新发明了一套体制,才将中国重新统一起来。
这种规律,放在大时代背景下是正确的,在政策的执行上也是一样的。
国进民退,很多人理解错了,其实除了国企对民企,更重要的还有中央对地方。
改革开放四十年,基本规律就是“一抓就死,一放就乱”,不光是楼市。
所以,很多情况下,大家都不要着急,这是个铁律。
现在的自媒体,总是一惊一乍的。
放开限购,乱了乱了,房价暴涨。
限购限贷,完了完了,楼市凉凉。
棚户改造,乱了乱了,房价暴涨。
棚改放缓,完了完了,一地鸡毛。
真不带这样吓唬人的。
其实几千年来,历史就是这样发展的,根本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年轻人还是要读点历史,很多事情从更长的时间尺度来看,就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现在就是“一抓就死”阶段,大家要有点耐心。
所以,刻舟求剑要不得,不要想着出个政策,就一成不变。这玩意就像开船一样,一会往左,一会往右,一会左满舵,一会右满舵,政策是根据航行的方向随时调整的。
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后有彩虹。
比如说,长沙,最近出了号称“最严”的限购政策,措辞严厉,你猜这个政策将来会不会放开?
我看是会的。
这个就是政策的第一个特点。
我们再来谈第二个特点。
中国有个现象,非常奇怪,这个在美国或欧洲都是看不到的。比如说,你在德国法兰克福,你买不起房,你不可能跑到旁边波恩去买一套房,没用的,不涨,还可能要交税。
但是在中国不是这样,比如有人在上海买不起,很可能跑到杭州、南京或苏州买一套房。
为什么呢?
因为钱在贬值啊,房价暴涨啊。他跑到其它城市买一套,好歹贬值的不是那么快,等到有点钱,再置换,这种倒不是说投资,而是一个保值的需求。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上海核心地区实在买不起,就在外环买一套,远点就远点吧,好歹有套房子傍身,这个也不是投资,而是一个溢出的需求。
这样做的人多了,就形成了羊群效应,大家纷纷仿效。
所以,哪里有什么炒房团呢?
那么各种政策变化,会导致一个什么情况发生呢?
就是一线关门,就跑强二线买,强二线关门,就跑弱二线买,还有三四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