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鲍方舟接到了一个电话:张江科学城有家创业企业碰上了些法律难题,想请他面谈一下。
这是鲍方舟服务张江高科(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第24年。其间,在一次次服务中,他亲眼见证了张江园区数次转型并一点点发展壮大,也陪伴许多企业从默默无闻走到有声有色。
而今,园区2万余家企业中,处在“微小”阶段的创业企业仍占绝大多数,资金压力大,又容易在融资过程中踩坑。鲍方舟一直在思考,怎么从律师角度更好地帮助这些创业企业。
挂掉电话后,鲍方舟很快动身前往——虽然他也没想到,这一聊就是4个小时。
Q:当时具体是什么情况?
A:
对方是家集成电路领域初创企业的创始团队,因为缺钱而找了一位外部投资人。如今出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想在股东方面提升多元性/引入新股东,但因为创始团队其实对股权架构和创始人权益保护知之甚少,而投资人又是典型的资本市场熟手,导致创始团队实际上被套了“金手铐”,在各种条款上完完全全被投资人拿捏。
Q:很难解决?
A:
或者说基本是个死局,方方面面都被锁住了。唯一的解法其实就是用时间换空间,但创业团队,最缺的也是时间,可能浪费个两年三年,你就远离了技术和市场第一线,这对创始团队来说损伤也非常大。
问题还是出在早期股权架构设计上,专业过硬的律师其实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个“金手铐”。如果当时他们能找专业律师咨询,设计一个相对合理的架构,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此类情况。等到如今出了问题再想求解,就会困难得多。
Q:但您还是和他们谈了很久?为什么?
A:
最后谈了其实有3、4个小时。说实话,中途我其实一度想过要不要直接结束,也不要浪费双方的时间了。而且越往后谈,我就越清楚他们不太可能请我做律师,或者说从律师角度看这次交谈很难转化成实际业务。当然我基于专业角度也提了很多方案,但因为各种限制框得很死,可行性不大,他们作为创业团队本身也缺钱。
但谈到后面,我更担心因为这次挫折,而浇灭了一个未来的创业“火种”。为什么这么说?像这种30-35岁的青年技术人才,正处在最有精力、有活力、有想法的阶段,如果宝贵的创业热情被浪费在和大股东作斗争上,甚至最后因为抗争失败而选择投降、躺平,那未来再想激发起他的创业精神就很难了。
换句话说,一旦碰上这种情况,创业者可能就会认为自己被金主收编,成了高级打工人。同时团队成员也会觉得,你都成打工人了,我还跟着你干什么?最后团队也散了,社会可能就损失了一支优秀的创业团队。
Q:这对经济社会其实伤害很大。
A:
对,这样下来一个创业的“火种”就没有了。当然我们不是批评投资方,资本本身是逐利的,它能让强者更强,但应通过种种手段避免它让弱者更弱。同样2000万,对市值200亿的上市公司可能根本无所谓,但对创业者来说却可能意味着终身负债,再无翻身机会。
而像“金手铐”这种专业的事情,你光一腔热血是没有用的。就应当有专业律师参与其中,帮助设计架构,合理地遏制资方,全方位地保护好创业企业,避免被钻空子。每位普通的创业者,本质上都是赌上了自己的身家去挣更好的未来,如果因为法律专业问题没把握好而陷进局中,最后落得两败俱伤,就可能浇灭他们的创业热情。
Q:所以您最后和对方聊这么久,其实是想避免给他们泼太多冷水?
A:
从交易律师的角度来看,业务机会当然很重要,但律师职业的使命肯定不止于此。既然因为缘分碰上了,同时也是一份社会责任,那索性就帮他们把事情剖析清楚,至少帮他们把心态调整好,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再进一步,也防止他们抱着破釜沉舟的心态去和对方鱼死网破,钻了牛角尖。
Q:像这家企业面临的问题,您之前其实也遇到过很多类似的吧?
A:
对。我们平时经常会出去做培训、讲座等分享活动,活动现场往往就会有企业提问。其中许多创业者提的问题都很雷同,比如投融资过程中踩了某个坑,再比如被并购时怎么处理最好。
不同行业的各种企业,在初创阶段经历的问题其实是高度相似的:缺钱、缺经验,急于引入资本投资来帮助自己。但商场如战场,本身就是一个残酷的丛林,没有专业人士支持的创业者,很难保证自己不在某天踩坑。
归根究底,当创业者主动选择走上这条路,他对于投融资、并购这类相对复杂法律服务的需求就已经开始长期客观存在了,只是很多创业者最初没有意识到,或者说意识到了但找不出解决方案,因为解决方案本身需要很高的专业性门槛,不是创业者们根据简单的社会常识就能处理好的。
Q:企业家本身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钻研专业问题。
A:
对。包括很多20年前那些企业曾经咨询过我的问题,我以为现在企业应该不会再犯这些错误了,后来发现还是一样,没有区别,该犯还得犯。归根究底,没有切身经历过这些问题,创业者就不可能理解个中缘由。
创业企业第一任务是生存,创业者们最开始关心的也更多是短期问题,比如怎么把产品做出来卖掉,怎么确保自己活下来,而投融资、并购事务如果处理不当,当下不一定会体现出什么危害,却很可能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爆发,潜伏期长,伤害性大。
曾经有一位60多岁满头白发的退休老企业家,在出售掉企业后碰到我,一番交流下来说,觉得这辈子白干了——如果早两年在出售前碰到专业律师,按律师给他的思路处理,可能就是完全不一样的局面。
Q:所以企业创业初期有没有律师参与,可能最终将企业导向不同结局?
A:
我觉得律师为创业企业提供的投融资相关法律服务,本质上是种“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行为。我们国家并不缺少聪明、勤奋、有创造性、研发能力强的优秀创业者们,但其中很多却因为在公司治理初期不重视这些长远问题,给自己埋了雷,最后轻则创业不成功,重则和投资方两败俱伤,社会失去了优秀的人才和企业,最终伤害到的还是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和20年前相比,今天很多初创企业的创始人身边多多少少都已经有了法律人朋友,侧面体现了我们法治意识的提高和法律体系的健全。现在的问题是,不同领域法律服务的专业深度也在提升,创业者身边的律师朋友没法帮他解决方方面面的专业问题:比如创业者碰上了投融资问题,朋友却主要从事知识产权事务,那可能最多只能讲个大概,真正核心的风险点和方案是说不出来的,因为专业领域不同,研究深度也不同。
如果创业者没有提前意识到这点,当他真正有需求的时候,就很难找到能够为他提供合适服务的律师,或者找到了一听费用:“哇,这个收费吓死我,用不起,算了。”这就是现阶段仍客观存在的一个困境,即创业者、初创企业缺乏真正能为他们提供帮助、费用他们又能负担得起的律师、律所。
Q:在服务过大量知名头部企业、参与了一系列重量级项目的同时,您其实也一直在服务众多的中小企业、创业企业?
A:
在我看来,交易律师不能唯创收论、唯金钱论,不能只考虑“这个项目能给我带来多少创收”。投融资领域的专业律师还是得认清自己的使命,或者说想明白自己到底要做什么。
很多人一听交易律师,第一反应就是觉得“有钱才理”“没钱爱答不理”。这当然是一种成见,交易律师也不是都钻在钱眼里的。赚钱绝不是交易律师的最终目的,因为律师本质上服务的是经济社会。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律师’重要指示精神中强调的,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律师更应该主动承担的使命。
当然,有的同行可能会觉得,鲍律师做过中芯国际等一系列大项目,不像小律师一样缺案子,“饱汉不知饿汉饥”。
我确实服务过很多大企业、知名项目,比如像中芯国际这种横空出世的现象级项目,但与此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服务中小企业、创业企业实际需求的经验。对律师而言,大企业、重磅项目和创业企业、小项目可能在法律需求、专业服务上各有特点,但并不意味着律师更关注或者说只关注大企业、重磅项目,我们其实更多是根据企业的规模、发展阶段来匹配不同的法律服务产品。
尤其当下,在国家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大方向下,我们也更应该去关注创业企业、中小企业,脚踏实地地帮助众多创业者、创业企业健康发展,用法律服务为他们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发展。
Q:换句话说,其实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创业企业、中小企业,我们都一视同仁,从他们的实际需求出发,给他们提供帮助。
A:
因为两种类型的企业我们都一直在长期服务。归根究底,作为律师,不仅仅是讲究经济效益,也要讲究社会效益,寻求两者间的总体平衡。都说初创企业、中小企业是经济社会的“毛细血管”,律师把他们服务好了,帮助他们健康发展,给经济社会做贡献,对作为服务业的律师行业来说,必定是有利于双方未来长期发展的。
从业这些年来,我服务过很多成功企业,但就像前面说的,今天的行业龙头也都是从初创期起步、最后一步一印走向成功的。当我们在陪伴企业成长起来,能够服务大项目、重磅项目后,更应该带着这些项目中积累下来的服务经验,回过头去服务创业企业、中小企业,这其实也是一种对社会的反哺。
追求财富不是错误,只是放诸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之中,律师的定位绝不仅仅是单纯为富人、为有钱人服务,相反,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些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毛细血管”,他们的健康与否同样关乎国家整体经济的更长远发展,不应该因为追求片面高创收而忽视这些初创企业、中小企业的需求。
Q:您会根据中小企业、创业企业的需求特点做哪些尝试?
A:
最典型的,比如我们和一些创业园区,包括张江高科,洽谈怎么给园区里创业企业的问题进行集中解决。很多创业企业虽然碰到的具体情境有所差异,但问题其实是共性的,把一个不成功的案例讲给十家企业听,至少对其中八家半都是有教育意义的。
一对一帮他们解决可能太耗时间,成本也高,但集中起来进行半公益性质的宣讲就能很好地兼顾成本和效率——律师收获了收入,也帮企业解决了实际面临的共性问题。
当然,资本市场的特点决定了不是每个老百姓都需要这一领域的法律服务,我们所追求的公益、社会责任也不可能是触达到每个老百姓。对我们交易律师来说,保持人民的站位,尽可能将服务下沉到最微小、最细枝末节的细分面,我觉得这其实也是人民性和社会效益实现的一种。
Q: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创业企业、中小企业可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对此您打算怎么更好地给他们提供帮助?
A:
律师行业其实经常提到“长期主义”这个词。在当下这个经济周期,内外部形势复杂多变,企业包括我们律师自身的生存发展其实也面临着更多变数。越是这种困难的情况下,能不能坚持下来,坚守到“黎明”的出现,而不是放弃和躺平,就越重要。
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不因为服务大企业而忽略创业企业这个客群,甚至可以说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在这些企业身上——即便他们可能带来的收入相对更少。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水”流动起来了,经济才能活跃,当我们律师帮助一家家小企业、创业企业活下来后,他们就可能发展壮大,然后将一个个市场、一个个行业逐步填充起来,整个经济环境就会越来越好。
我认为律师不是一个摘市场桃子的角色,更需要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帮企业早日走出困难,为市场培养更多的“活水水源”——从交易律师的角度来讲,这其实也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