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之家》综述
文|朱马查
罗马尼亚新浪潮旗手克里斯提·普优入围去年戛纳电影节的《雪山之家》对观众来说其实是个不小的挑战,陌生语言的密集对话,政治历史社会议题无所不包的不停歇讨论,三个小时几乎只处于一室之间的压抑窒息,完全可以想象有的观众离开影院后会在心里对导演说上一句“真厉害”,然后再默默加上一句“这片打死也不会重看了”。
撇开它望而生畏的一面,《雪山之家》在这三个小时中表现出的丰富性也使它成为一部不太能被忽视的电影,镜头和演员的调度纯熟精致,情节画面的衔接和无时无刻的动态令人难忘,摄影机似主动又似被动地干预着“现实”。日常的琐碎与宗教的神圣相回荡、相冲撞的荒诞而现实感。政治历史与家庭故事交错展开,平凡家庭并不平静的半天浓缩着罗马尼亚尘封的动荡不安的历史与民族性,一如片名的寓意——冰雪覆盖的山脉。
当《雪山之家》在巴黎上映时正值炎夏,似乎是要让人想起当年《冬眠》登上暑假档的情景,不合时宜的片名,超长时间的话唠辩论。虽然不似《冬眠》在戛纳的凯旋而归,颗粒未收的《雪山之家》在场刊中却也拿到了3.0/4的评分,和另一部罗马尼亚影片《毕业会考》并排今年主竞赛第四位,好评之中就包括《正片》杂志(Positif)主编Michel Ciment的3星评价。《雪山之家》上映后也在媒体中收获了不少好评,在网站AlloCiné上收获3.8/5的均分,与其代表作《无医可靠》在该网站上的均分持平,3家媒体给出五星满分,16家媒体给出了四星。 媒体的好评大多围绕影片场景调度发出赞叹。《北方之声》(LaVoix du Nord)的Philippe Lagouche给出的五星评价中便说道:“精湛的调度还带有一丝刘别谦的意味——在误会之门进进出出的艺术”。《电视全览》(Télérama)影评人Pierre Murat也认为影片在多个人物之间完美过渡,同时掌控着情节与风格,“堪称罗伯特·奥特曼之后”。“Bande àpart”的Olivier Pelisson也表示整部影片“掌控空间之成熟,置景设定之聪明,镜头运动之老道,剪辑之流畅等等都反映出其情感之深沉以及个人的、集体的、家庭的、社会政治的关联利害”。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媒体都买账,差评阵营里打头的即是著名的《电影手册》。影评人JoachimLepastier这样写道:“克里斯提·普优的奥德赛之旅变得越来越僵化了。在《无医可靠》(The Death of Mr. Lazarescu, 2005)的暗夜之旅、《破晓时分》(Aurora, 2010)的致命之旅后,我们看到了这趟用了三个小时才上桌的丧席之旅。这部影片主要发生在布加勒斯特的一间悲伤忧郁的公寓里。当整个家庭因为父亲的去世而会聚于此时,这间公寓便因为几代人各自的偏执与失落一化而为一个高压锅。我们对这部影片抱有过希望,当电影的第一部分人们期待着神甫到访的时候。电影朝着一种混合着鲜明的滑稽讽刺和布努埃尔式的寓言故事的方向前进,就像泯灭天使进入了马克思兄弟的船舱里似的。然而这种希望很快就破灭了,被影片的炫技方式所打破。不可否认,对各个人物的运动和穿过房门的对话的调度的确体现着他的精湛技艺,但这种展示的意义也就止步于此了。在这种自如华丽的调度背后,电影的叙事堕入一种随便与笨拙当中,看看那对老情人狗血的翻旧账戏份。电影长着一副“主竞赛相”——反常的长度,古怪的片名——但说白了还是有着更多通俗喜剧的特点,而非契科夫式的荒诞与疯狂。戏剧构作发展仅仰赖着矛盾的堆叠和突然激化,却没有达到精神宣泄的自由释放。而在影片最后,大家放声大笑,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他们对此情景的嘲讽,也是对这一形式化的表现方式的自嘲。”
英文媒体方面,《视与听》(Sight & Sound)主编Nick James和《洛杉矶时报》(Los Anegeles Times)的Justin Chang在场刊中都打出了三星的好评。网站Metacritic上该片获得了78/100的均分,9家媒体评价大多在80分以上,影评网站IndieWire主编Eric Kohn只给出了67分(B-)的中评,认为“普优展示了优秀的调度技巧,让他的表演者给出了一种怪趣内敛的表演,虽然也并不足以拯救每一场戏。哪怕就‘慢电影’的标准来说,这也是一部太过缓慢的电影。喜欢挑战耐性的人当然会乐在其中,就算这也不能为情节的每一个发展正名。总之就像电影中那套衣服,并不会适合每一个人,无论你用多少别针调整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