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局财经
大格局下的经济和商业创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岛日报  ·  知名巨头宣布解散!曾风靡全球 ·  2 天前  
青岛日报  ·  知名巨头宣布解散!曾风靡全球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解局财经

性萧条时代来临:这才是人类真正的危机

解局财经  · 公众号  ·  · 2024-06-25 16:00

正文

来源:随机漫步的书生(ID:ixlsen)

作者: Arsen

父母对适龄未婚女儿更焦虑

因为超过30岁还没有结婚,陈雅被父母家人、亲戚朋友轮番上阵催婚,催久了,家庭矛盾也时不时发生。
最后,也不得不妥协去相亲。
相亲了两年多,加了不少单身男性的微信,但是每次都没有成功,不是对方说不合适,就是自己没有看上对方或者就是莫名其妙的聊着聊着就不聊了。
她的父母十分着急,隔三岔五问陈雅和相亲对象聊的怎么样了,一开始还有各种理由搪塞父母,后面就直接说“不合适”,也懒得去编造各种理由了。
陈雅的母亲在一家国有企业员工宿舍做宿管阿姨,每次搬进来一批新人,都会打探那些男孩子还是单身,悄悄的为女儿物色对象。
因为陈雅母亲是北方人,性格很开放,没多久,就和这些新员工混熟悉了。偶尔也会给这些新员工一些小零食或者地方特产,遇到几个很熟悉,长相看的过去的男孩子,就开始聊聊家里的事。
陈雅母亲会大概了解一下对方家庭,有没有对象,然后借机就开始聊自己的烦恼,说女儿这么大了,都还没有个对象,心里很焦虑。
陈雅母亲透露,她家是第一批来建设深圳的,当时条件艰苦,住宿那些全是分配的,后面又在深圳买了两套房,吃穿这辈子是不愁了,对女儿男朋友要求也不高,看的过去就行。
她的母亲也暗含的告诉新员工想找个女婿,对男方没有啥要求。
因为陈雅的母亲知道,这个国企招的新员工普遍学历都很高,基本上都是985毕业的,海外留学回来的。
陈雅母亲对很靠谱的男孩子也说过心里话,自己这样做不太合适,不是自己的女儿找不到,而是自己的女儿完全不愁,也不着急,每天回来就把自己关在房间,也不喜欢和父母聊天,自己做父母的完全不知道自己孩子的想法。她们就陈雅这么一个女儿,从小到大都是饭做好了,叫她来吃,没有做过饭,没有洗过碗。陈雅工作了之后,下班回家,都是做父母的亲自把水果皮削了,切好送进陈雅的房间。如果找到了女婿,也这样对他,只希望快点解决女儿的终身大事,做父母的这辈子才能放心。
曾经有一个特别不错的男孩子,能和陈雅父母喝酒聊天,学历背景也不错,性情也很爽快,特别想让他当女婿,可是知道这个男孩子已经有了喜欢的人不愿意当女婿,陈雅母亲为此还伤心了一段时间,觉得好的男孩子都没有缘分。
陈雅母亲知道女儿要是知道了自己偷偷给她找对象,女儿肯定很生气。但是,为了她们家唯一的孩子,她也不管这么多了。
陈雅之前也是在国有企业,但是受不了各种条条框框和阿谀奉承,离职去到了一家小公司。这样的举动让一辈子都待在国有单位的父母不理解,去小公司哪有什么保障啊。就算不理解,也不得不顺从女儿的要求。
“现在这个社会她一点不理解,不管有钱的没钱的,反正不结婚,我这么好的条件,放以前那是...,我们那个时候父母说一句话,两个人就结婚了,然后就走到了现在,哪像现在一个个的单身,结了婚没过多久又离婚。”陈雅母亲说
随着一年又一年的新人搬进来,陈雅母亲也不再好意思找这些员工了,因为现在这些都是00后了,年龄实在相差有点大。
陈雅的父母也只能焦急,也干预不了啥,这辈子为女儿准备的也够她生活了,可女儿大龄未婚是她们始终接受不了的。

社会结构的变化产生新的思想观念

不管是北京的中山公园、上海的人民公园、广州的天河公园、还是深圳的莲花山,都有着无数个这样的陈雅父母,他们比自己的子女还着急婚姻问题。
上一辈父母经历了计划生育,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孩子都是无穷无尽的爱,什么都想给孩子最好的。
像陈雅父母这种“要求”不高的算是少数,而大多数父母公开招亲要求都很高,低了特别怕被人嘲笑自己孩子条件不行。
可最大的问题是,父母追求的是两个人的生活,而子女追求的是自由,没有那么多道德观念的束缚,也没有那么浓烈的婚姻观念。
因此,这种代际间的婚姻观念冲突在各大城市的公园里上演着一幕幕令人唏嘘的“相亲角”景象。
真正想结婚的年轻一代在面对相亲高标准严要求时,往往感到无奈和压力。
而有条件的又不希望自己像是商品被明码标价,他们不愿意被传统婚姻观束缚,追求自我实现和自由生活,认为爱情和婚姻应该基于平等和互相尊重,而不是在父母的操控和期望下匆忙决定。
尽管如此,他们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毕竟上一代人对婚姻的期待和社会责任感深深根植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中。
这种矛盾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问题,更反映了社会变迁中的观念转变。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个人主义和自我价值的追求逐渐成为主流。年轻人有了更多选择和机会,不再像父母辈那样把婚姻视为人生的唯一归宿。
然而,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思考:如何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同时,不忽视家庭和社会对婚姻的期待?
公园里的相亲角,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这场代际对话的舞台。父母们一边打着相亲的旗号,一边默默希望能在这里找到一个既能满足子女期望又能让自己满意的“理想对象”。
他们时而喋喋不休地介绍自家孩子的优点,时而小心翼翼地探询对方的家庭背景,仿佛置身于一个看不见的竞争场上。
而年轻人,有的选择顺从父母的安排,抱着“先见一见,合适再说”的心态;有的则坚定地捍卫自己的选择权,不愿在相亲市场上成为被评判的对象。于是,在这一场相亲拉锯战中,爱与责任、自我与家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织,绘成了都市生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无论如何,这场关于婚姻观念的讨论还在继续,公园里的相亲角也依然热闹非凡。
未来某一天,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观念的逐步融合,代际之间的理解与共识会越来越多,或许婚姻不再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是成为每个人自主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那时候就完全没有了社会给大龄单身女性营造的焦虑。

未婚女性也完全没有必要焦虑

也有很多想结婚的女性,碍于社会制造的焦虑束缚了自己,都还没有踏上寻找真爱的路程,却畏惧前路艰难。
婚姻不应该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或缓解外界的压力,而是为了自己的幸福和满足。因此,如果需要婚姻带来幸福,那就大胆的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人,因为只有大胆的走出那一步,才发现这些焦虑只是虚拟的困难,不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也可以取得“真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