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是在知乎“你的21世纪十佳电影”的问题下,
五指毛(知乎认证电影话题的优秀回答者)的回答里看见的,本着“名字听起来逼格很高得去看看”的原则我就下载了。
看完后发现真的牛X啊!去豆瓣上看评论,发现“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部电影豆瓣评分7.9,观众评价两极化严重,但绝没有一个人说它是平庸之作。
有只给了两星的豆瓣长评说:
是一种伟大的烂,而不是平庸的烂。
也有给了五星的文章里写到:
查理.考夫曼是个天才,作为一个编剧。他用他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让观众在荒诞里领悟哲理,在古怪里收获感动。
就我个人而言,这部电影绝对单剧本有9.5分以上的水准,但导演功力有待考证。。。
这部片就是查理·考夫曼导演、菲利普·塞默·霍夫曼主演的《纽约提喻法》,第6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
大家即便记不得这位查理·考夫曼,也应该对他的编剧作品是耳熟能详的,
比如金·凯瑞主演的《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改编剧本》以及去年的《失常》,这部08年的《纽约提喻法》则是他的导演处女作。
看过这部电影的大多数人都会惊叹于其剧本构思,当然也有很多人没有看懂,今天咱们就来捋一捋。
影片一开始,是男主凯顿的女儿拉完便便让她妈帮她擦屁股,突然发现便便是绿色的,不是常见的墨绿色,是神奇的青绿色哦!
然而妈妈却说:没事,大概是吃了什么绿色的东西(这妈妈心是有多大,抠鼻)。
一开头,导演就由这种细节营造出诡异的气氛。
凯顿躺在床上,收音机里播报到,现在是九月二十二日。
妈妈玛利亚帮女儿擦完便便,去接电话,此时广播正报导在克什米尔发生的大地震,这场地震发生的时间为2005年10月8日。
凯顿出门拿日常的杂志报刊和信,回来打开报纸,报纸显示2005年10月14日,而此时广播里说今天是10月15日。镜头又扫到news bites一栏,时间则显示是10月17日。
what the fxxx?!什么鬼?刚刚不是还9月22日吗?擦了个绿色的粑粑,拿了份报纸讲了两句话就到10月17日了(黑人问号脸)?!
此刻我内心是拒绝的,倒回去看了好几遍,确定不是我穿越了,才敢继续往下看。
这就是影片构思精妙牛X的第一个点。正如片名“提喻法“所示:
导演用跳跃的时间碎片,来构成一个看似连贯流畅的剧情,提炼出生活的片段,用以喻示当代生活的本质。
电影的前半段就一直在描述男主凯顿无聊的生活,
因事故去医院看病发现可能神经也出了毛病(一开始看到这还以为时间跳跃是因为男主神经病。。。)
和妻子去看婚姻咨询,妻子却说如果他死了完全可以没有愧疚的重新生活。
心理咨询师问,凯顿这让你很难受吗,凯顿用一种仿佛哔了狗的表情回答“yeah”。
凯顿(男主是戏剧导演)剧院的票务小姐海柔尔试图用深深的事业线和挑逗的语言勾引男主,
男主似乎有些跃跃欲试,可又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妻子,所以一直保持着距离。
这部电影里有很多荒诞的隐喻,比如海柔尔的房子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
这座房子从海柔尔买它的时候就被烧着了,房子里到处弥漫着浓烟,而且房子的地下室里一直还住着一个已经离婚的男人。
海柔尔买房子的时候说“我喜欢它,真的喜欢,但是我担心我会在火中丧生。”
而最后她确实是在这座房子里被浓烟熏死了,当时她和男主睡在一起,这其中内涵是耐人寻味的。
男主的婚姻危机越来越严重,妻子带着女儿离开了他去了柏林,他却还没缓过神来。他继续去找那个心理咨询师,然而心理咨询师却只在乎推销她的书。
电影就用这样一个又一个荒诞又无趣的生活场景塑造了一个生活岌岌可危中年男人,可又不同于一般的中年危机电影,这样的荒唐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只在于你有没有意识到。
生活让心变得破碎,唯有麻木才能应对。剧情时间跳跃得越来越快,让我越来也不能适应它的节奏,而男主也是如此。
海柔尔把男主带回家,两人上床,男主却不举了(心疼男主一秒钟)。
男主的心理时间还停留在过去,依然认为妻子没有和他离婚,只是暂时的去了柏林。
也就是说电影剧情发展的时间实际上是男主心理的时间,而跳跃的时间则是故事虚拟世界中实际的时间。
不久,男主因戏剧获奖了,拿到了一笔丰厚的奖金。
他找到了一个巨大的剧场打算排一部有关自己生活的,宏大的戏剧,也好让自己脱离妻女离开的阴影,影片复杂的套层叙事结构,自此开始。
男主试图把生活中一切的一切都写进了他的戏剧作品里,开始排剧了,
找男主演是个问题,就在此时来一个自称山米的男人说:我虽然没坐过演员,但是我跟踪了你20年。
这个男人其实在影片开头就已经有过伏笔,他无时无刻不在地偷窥着男主的生活,包括男主做爱这样私密的事情,细思极恐。
然而,男主毕竟是有神经病(癫痫)的艺术家,就愉快地录用他了,正常情况下,难道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报警么?!
荒诞的是,山米加入了这出戏的演出,也就加入了男主的生活,那岂不是也要找一个演员来演山米?由这样的逻辑,男主的剧里加入了越来越多的人物,生活和戏剧也完全搅在了一起,一层套着一层。
这也是本片的另一惊艳之处,男主用戏剧重建生活,戏剧同时也侵入生活,被戏剧渗透的生活再加入到戏剧的构成之中。
堪比盗梦空间的复杂的套层叙事结构。正如后现代主义时期,从结构到解构再到二次重构的哲学的发展,在本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接下来的排练过程中,山米突然发现他这么多年对男主的观察直到现在来饰演男主,他已经缺失了自我,缺失了存在感,他觉得没有人关注他,于是跳楼自杀了。
男主的生活在用戏剧重构的过程中也愈发可悲,身边的人也不断地离他而去,无论是现实还是精神。
电影的荒诞感逐步加深,甚至影片中扮演清洁工的一个路人角色取代了男主的导演地位,男主则去扮演了清洁工。
最终,这出戏庞杂至极,以致身份错位,不再有主角,众人四散离去,留下孤独的男主。
影片说“你可以是所有人”。
原谅我脆弱的玻璃心,看完这部电影,泪目了。
有观众批评这部电影说是一个人用碎碎念的唠叨,表达绝望和孤独,影片最终乱成一锅粥。
而我却以为,混乱到无以复加,剪不断理还乱,无法抽身,又难以重构,这难道不是绝望和孤独的最佳表现形式吗?
导演用这种令人惊艳的方式将后现代主义的荒诞呈现了出来。
北美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说:
我认为《纽约提喻法》你必须看两次。我看了第一次,知道了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同时知道我没能完全理解它;我看了第二次,因为我需要;我又看了第三次,因为我想要。
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不也如此吗?
碎片化的快节奏时代,我们无暇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以至于还没有成熟就被迫长大,
朋友圈里的朋友上百,却难得知心,孤独像肿瘤,在内心滋生,扩散。
真正的生活被消解成破碎的记忆,不断重构,又不断失败。
人生而孤独,如何处理好孤独与人生的关系,似乎是抓住希望与幸福的关键。
(b站就有汁源,小心别看晕头了)
电影铺子
微信 | movpuzi
电影大餐、生活甜点,荤素搭配,常吃不累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