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尴尬的事莫过于……
“你的裤子拉链没有拉。”
从人类开始穿上衣裤那天,就在想办法怎么把它们系牢,否则的话,人类就腾不出手来发展文明了!
农耕时代之前,无非把兽皮等捆扎于身。农业定居生活之后,衣裤渐渐变得美观、复杂,材料愈发优良,各地的人们设计出多种系住衣裤的物件,如饰针、扣钩、领带、钩子、夹子。这些帮助人“穿上”衣服的小玩意儿在现代社会中并不起眼,但不可或缺。
公元前4000年,纽扣出现于印度。不过西方世界的纽扣在公元前2000年才出现在古罗马,不过纽扣最初是装饰品,当时系衣服用的是饰针和皮带。直到13世纪,纽扣才有了今天的作用。
青铜器晚期到铁器早期时期(约公元前900年到公元43年)的纽扣
13世纪,由于衣服的材质变得柔软,织物的变化要求系带的方式对衣料的损伤更小,“扣眼”应运而生。“扣子”一词率先出现在法语中,即Bouton。1250年,第一个纽扣制作协会在法国诞生。13世纪中叶,纽扣仍是昂贵的“奢侈品”,装饰价值大于实用价值,仅有贵族才能享用,甚至有法律规定平民不得拥有线、布制以外的纽扣。
14-15世纪,欧洲人对纽扣的追求到了狂热的程度,甚至用沉沉的纽扣绣满整件衣服!白金汉公爵的西装还有钻石扣。18世纪开始,欧洲人有了精美的绣花纽扣,扣子在背面以十字形缝合的方式固定。
1670-1675年间西班牙地区的金属制纽扣
金属纽扣
陶瓷纽扣
贝壳纽扣
在我国,出土的宋代衣服有纽绊,江西德安的南宋墓中出土的印金罗襟折枝花纹罗衫(褙子)就以盘扣系结。在明朝官员肖像画上,圆领袍的右肩明显位置可以看到纽结。明朝流行起高龄袄子,画像中贵族女性高领女装的领子上一般有1-2个金属制的纽扣。
明书画家李日华像。盘扣位于圆领袍的右肩
明孝宗朱佑樘的皇后张皇后画像
盘扣是中国代表性的纽扣,也是中国结的一种。宋元之前,人们常用带子束缚宽松的衣服,宋元以后,渐渐用盘扣来连接衣襟,用布条盘织成各种花样,称为盘花。盘花扣的作用在中国服饰的演化中逐渐改变,它不仅仅有连接衣襟的功能,更成为服装的点睛之笔。
一字扣
盘花扣
明正德年间,上海漕河泾镇(元代称王家宅)渐聚成市,明末清初建镇。盘扣一直作为镇上女红的一项重要手艺在民间世代流传,相袭成风。目前,上海漕河泾的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巧已入选第三批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7世纪,橡胶从南美被带到欧洲。
和很多意外得来的发明一样,松紧带是化学家麦金托什(Macintosh)在研究橡胶溶液的实验中意外发现的。马生托什最先利用橡胶的弹性,把橡胶放在两层织物之间而发明了防水胶布。1820年,汉考克获得了最初的松紧带专利,他的松紧带实际上是用于衣服或靴子的橡皮带,用粘胶固定。
松紧带在儿童衣物中被普遍使用
在松紧带发明之前,人们在衣服中加入动物骨头、弹簧和钢丝,使其富有弹性。臭名昭著的束腰就是典型,鲸鱼骨或金属支架使得束腰沉重坚硬。1876年,松紧带被应用于女式内衣,人们用松紧带来代替肩带、束腰中的螺旋形铜丝。1920年代,在欧洲和北美的束腰才变成松紧带制作的内衣,造型上接近现在的塑形内衣。
顺便说一句,麦金托什“正经”的研究成果是防水布料,他也是雨衣的发明人。1823年,麦金托什申请了将天然橡胶溶解在煤焦油的石油产生出的一种防水材质的专利。他也因此在当年被获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院士。
1889年,芝加哥的工程师怀特科姆·贾德森因身体肥胖,每次弯腰去系紧长筒靴上的金属搭钩都相当吃力。贾德森一气之下花8个月时间发明了一种金属的“搭钩式锁链”,这是最原始版本的拉链。其实,这是个不成功的发明,锁链经常卡住或裂开,但好歹算是增加了点便捷度。美国邮政局购买了贾德森的200条锁链,安装在大邮件袋上。
瑞典工程师吉迪恩·森德贝克1909年改进了贾德森的发明,重新设计链齿,每个链齿都有一个细小的金属棒,顶端有圆头、底部有凹槽,使其更加灵活,拉上锁链,圆头会嵌入凹槽,将编织物锁紧。森德贝克的发明称作“无钩式纽扣”,现代的拉链所用的仍旧是森德贝克的设计。可当时,这个新发明在市场卖得不好。1923年,豪富公司把森德贝克的发明安装在新式橡胶靴上,并正式命名为“拉链”。由于有了公司的营销和宣传,这种拉链式橡胶靴大受欢迎,成为爆款,等于给拉链做了推广。从那起,拉链就在世界上流行起来,每年有数百万条缝制在衣裤和各种用品上。
想象一下这些小东西若是突然从身上消失,那是怎样的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