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方人物周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人物  ·  “孤泳者”孙杨 ·  6 天前  
南方人物周刊  ·  i人必读,没人比黑塞更懂你 ·  6 天前  
南方人物周刊  ·  当女孩决定“捐”卵 ·  1 周前  
环球人物  ·  副部级“官场小说家”,非法持枪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方人物周刊

当心脏“说谎”:2000万心跳的秘密

南方人物周刊  · 公众号  · 人物  · 2024-09-30 17:30

正文

▲视觉中国

用一颗规律跳动的心,以及为患者守护生命的医者之心,守护「规律」人生。作为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2020-2021年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成年患者的房颤知晓率仅为56.2%1。不少隐形患者由于未能及时得到诊断,错过治疗和治愈房颤的最佳时机。

基于此,《南方人物周刊》特别推出“用「心」守护「规律」人生”系列专题。本期内容,我们对话贵州省人民医院心电生理研究室主任、心内科主任医师杨龙教授和哈医大二院心内科副主任李述峰教授,看他们如何用医者之心,守护患者的“规律”人生。


文 / 阮博芮
编辑/山风

如果有一天,心脏“乱跳”得像刚捕上岸的鱼,扑通扑通猛跳,心烦意乱,可是过一会儿又恢复平静——这是病吗?

 

哪怕只有几秒钟、几分钟,这都有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心动信号”。这种疾病的名字很形象,被称为“心房颤动”,又名“房颤”。

 

这是一种引起心律不规则和异常过快为表现的心脏疾病。正常静息心率是规则的,且每分钟多在60-100次。但心房颤动患者的静息心率一般为每分钟100到120次,有时甚至更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发表在《柳叶刀》子刊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成人房颤标准化患病率为1.6%,房颤患者近2000万2

 

而且对于大多数严重的房颤患者而言,即便治疗,“复发也是迟早的事”。杨龙坦言,房颤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房颤发作以后我们通过手术救治,理论上没有新的病变就不会复发,但是大多数患者会产生新的病变。

 

为了拨正更多房颤患者心跳的指针,这就需要更早、更多的救治。


未被充分重视的健康威胁

房颤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病症之一,诊断虽然简单,基于心电图描记就足以作出,但如何捕捉心律失常的发生是件难事。


杨龙介绍,房颤中有40%的患者没有明显感觉,他们只有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无意中发现有房颤,其余60%的患者虽然有症状,但仅有20%症状比较严重,其余患者很可能因为有感觉但症状不严重而忽略。


这一现象令杨龙担忧,他在临床中发现,主动就医患者的症状往往很严重,例如合并心衰、脑梗死等,患者已无法耐受,自己接诊到的轻症患者并不多。“我们接诊大多数病人都‘偏晚’,三四年前做导管消融术的患者80%都是持续性房颤,这几年这个比例才稍微小了一点。”


▲杨龙呼吁更多轻症患者早诊早筛,及时发现病情。


持续性房颤是指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超过1周的房颤。根据分类,除持续性房颤外,房颤还有阵发性房颤和长程持续性房颤等,前者更为轻微,通过干预能转变为正常窦性心律,后者指持续时间超过1年的房颤。


房颤的可怕之处不仅限于本身,它还会引起多种并发症,血栓、卒中的风险会更高,全身性栓塞也可引起其他器官,例如肾、胃肠道、眼或肢体的功能异常或坏死。


如多数疾病一样,对于房颤而言,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十分关键。发表在医学期刊《EP Europace》上的一篇研究表明,在诊断后的第一年内治疗房颤可以显著改善预后,尤其是采用早期节律控制策略。与接受非节律控制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早期节律控制治疗(包括导管消融术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心血管死亡、中风、心力衰竭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降低3


杨龙同样认为,如果在病发后一年内治疗,通过药物或手术,可以实现房颤尽量不发,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前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研究还提到,成人房颤标准化患病率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中部最高,其次为西部,而东部最低,亟须强化房颤单病种规范化管理体系的建设。杨龙介绍,与许多心血管疾病一样,房颤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息息相关。“高血压、冠心病都属于房颤的危险因素,但并不是主要因素,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所在地域都有影响,比如高盐、高脂肪等,另外还有一部分是遗传因素。”杨龙表示,房颤这种心血管疾病的病因都比较复杂。


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引发心房颤动,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则有可能抑制心房颤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布的《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提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饮酒、吸烟等能增加房颤易感性。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可避免一大部分由可逆因素导致的房颤发生,“房颤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


看诊慢一点,给患者多一点时间

因为知晓率低,许多患者初次听到自己确诊房颤,心里总会“咯噔”一下。这让李述峰看诊的速度变得有些“慢”,在一个患者身上要花15-20分钟。这其实并不容易,李述峰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在这样的省级三甲医院,一个主任医师每天要看50多名患者,平均下来每个人的时间也不过几分钟。


原因在于,面对第一次听到房颤和导管消融这些名词的患者,他只想花更多时间解答患者的疑问,消除患者的不安,从而能让患者选择更好的治疗方式。


“我一般会跟患者解释,房颤就是心房破旧了,很多地方失去了正常工作的能力。即便能工作,步调也不一致,还会影响到心室的工作,降低了心脏作为一个整体泵血的能力。”李述峰说,他跟患者解释的时候,要想着对方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尽量用形象的描述告诉患者自己的身体发生了什么,会造成什么危害。“我也遇到很多患者非常专业,做了功课才来就诊的,有了概念支撑,我用专业术语三言两语就能跟对方解释清楚。”


所以,李述峰的患者对房颤往往有着更为生动但不失专业的认知——导管消融就是不开刀的手术,用导管穿进去将病灶烧掉,医生会在摧毁病灶的时候,尽可能减少创伤,用最小的风险完成消融的目标。


▲李述峰正在进行术前讨论。


现如今,房颤管理已经从过去的倾向控制心率的被动策略,转变为更加主动地强调维持窦性心律。能实现这一点,依靠的正是导管消融术。


导管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射频或冷冻技术消融导致异常心电信号的心脏组织,从根本上恢复正常的心律。《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就提到,导管消融逐渐成为房颤节律控制的一线治疗手段,可减少房颤发作,改善生活质量,延缓房颤从阵发性进展为持续性,改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预后。


但从患者的角度,做手术,让人天然具有抵触心理。许多患者在就诊初就向李述峰表达不希望做手术的想法,“不跟导管消融比,药物治疗是可以接受的。毫无疑问在临床上,导管消融的预后会更优。”李述峰说。


尽管导管消融术有一定侵入性,但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手术成功率显著提高,复发率低,许多患者能够在术后长期保持正常心律,得以减少药物依赖。


二十年前,当李述峰还是一位年轻医生的时候,遇见一个患有阵发性房颤的妇女,她只有四十多岁,正值壮年,却饱受痛苦,时常感到胸闷乏力,李述峰提出想为她做导管消融术时,遇到了科室内许多资深医生的反驳,觉得这是“没事找事”。即便没有得到一致认可,李述峰还是征得患者同意,为其实施了手术,进行肺静脉电隔离消融手术后,这名患者就拥有了稳定的窦性心律。


第二天的科室会议上,其他医生依旧对这一治疗方案有争论,李述峰想到病房找来这名患者现身说法,却扑了个空。她刚刚出门逛街,并且很快就能出院回家,还跟隔壁床的病友说“自己几十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觉这么轻松舒畅”。这些话是李述峰从旁人口中听来的,这个病例给他树立了一个信念,“很多患者可能自己觉得没问题,但身体是有问题的,只有我们把问题解决了,患者才能感受到‘好’是什么样子的。”


▲手术中的李述峰。李述峰和团队一起开展了黑龙江首例脉冲电场消融手术(PFA)。


2024年4月,李述峰还和团队一起开展了黑龙江首例脉冲电场消融手术(PFA),并取得满意的即刻手术预后。脉冲电场消融术进一步提高了房颤导管消融的效率和安全性,为房颤导管消融提供了新选择。


李述峰认为,从导管消融中获益的房颤病人即便不是百分之百,比例也会非常高。在哈医大二院,导管消融的成功率达87%。一项纳入国内1102例接受射频消融的患者的研究发现,对于较年轻的房颤患者,成功率达81.2%,即便是成功率最低的缺血性心肌病组房颤患者,成功率也有65%4


识别“心动”信号

拥有更多高超的术者,是导管消融术实现高成功率最重要的前提之一。


十几年前,38岁的杨龙从北京回到贵州,2012年,在他的带领下,贵州省独立开展了第一例房颤导管消融手术。“贵州在当时落后周边省份比较多,我想自己既然学了这门知识,有了储备之后,回来做一些工作。”


彼时,贵州省人民医院开展这一手术的条件并不好,杨龙和大学室友兼同事两人一起,花了三年时间,将手术开展送入正轨,又花了五年时间,组建团队,如今科室内有六名医生都能独立开展房颤导管消融术。


不论是最开始的那段时间,还是后来杨龙带教新的学生,科室内总会“吵吵嚷嚷”——杨龙鼓励争论,他觉得这才是好的学习氛围。在他的要求下,学生需要大量、反复地阅读,然后将阅读中的疑问公开提出来,交流辩论,“像吵架一样”。如此一来,学生才能拥有扎实的理论和规范的操作。



▲正在专注进行手术的杨龙。


有了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开展房颤导管消融术的经验,杨龙开始有信心将这一项手术向更基层的医院推广。从2014年开始,杨龙所在科室就定期到市、县级的医院开展心律失常的科普,既有学术交流论坛这样的大课,也有几个人的小课。他注意到,许多在基层医院的医生不仅仅是不能掌握手术,多数情况是即便想学也没有机会上手,因此他选择将基层医院的医生带到贵州省人民医院进修。


“凡是到我们这里进修一年的学员,回到基层医院后,大多数都能熟练掌握并且独立完成手术。”杨龙自豪地说,时至今日,贵州省能开展导管消融术的30多家医院中,大多数医生都由他们培养。


在李述峰的设想中,一个理想的房颤分级诊疗应该是,任何一个街道、任何一个社区、任何一个村,居民都有一份心电记录,来源可以是居家自测,也可以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定期检查,这些结果都会被分配到相应医生进行解读,这样就可以识别出那些隐秘的房颤患者。如果经房颤中心确诊,进行治疗之后,患者就应该回到基层医疗机构,在那里接受长期健康管理。


现在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正在为房颤管理带来重大变革,这些理想将更有可能照进现实。例如一些智能手表具备心电图功能,能全天候戴在身上,可以识别房颤的蛛丝马迹,如果将来这部分信息与医疗机构实现协同,早筛早诊将不仅仅是口号。


为了更好造福患者,哈医大二院同样扶持省内许多医院开展房颤规范化早期诊断干预。2018年,哈医大二院获批成为首批中国房颤中心建设单位,同时还组建了黑龙江省房颤中心联盟,已经纳入十余家医院,期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房颤规范诊疗管理体系。


另外,电视、广播这样的传统媒介李述峰也没有放过,他惊奇地发现,只要在当地媒体做一些疾病科普节目,就会出现一个病人增加的小高峰。“尤其是老年人这个群体,他们确实是通过这些渠道了解信息,只要有人听到了,就是有益的。”


或许用不了多久,医生们对房颤分级诊疗的设想都会实现。


参考文献:
1.高明阳,何柳,杜昕,等. 中国心房颤动流行病学20年[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02):220-226.DOI:10.3760/cma.j.cn112148-20231009-00277
2.Prevalence and risk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China: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Shi, Shaobo et al.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 Volume 23, 100439

3.Melanie A Gunawardene, Stephan Willems, Atrial fibrillation progress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treatment for improving clinical outcomes, EP Europace, Volume 24, Issue Supplement_2, June 2022, Pages ii22–ii28

4.Huang F, Zhong Y, Zhang R, Bai W, Li Y, Gong S, Chen S, Zhu T, Chen Y, Rao L. 房颤射频消融患者的聚类分析及消融成功率评价 [Cluster Analysis and Ablation Success Rate in Atrial Fibrillation Patients Undergoing Catheter Ablation]. Sichuan Da Xue Xue Bao Yi Xue Ban. 2024 May 20;55(3):687-692. Chinese. doi: 10.12182/20240560101. PMID: 38948279; PMCID: PMC11211785.


(专题)

推荐文章
环球人物  ·  “孤泳者”孙杨
6 天前
南方人物周刊  ·  i人必读,没人比黑塞更懂你
6 天前
南方人物周刊  ·  当女孩决定“捐”卵
1 周前
环球人物  ·  副部级“官场小说家”,非法持枪
1 周前
经典人生感悟  ·  那些想说却不敢说的话,都变成了转发
7 年前
精英点评江西  ·  精英之声丨创业者是最难出轨的人群!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