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这部《浙东唐诗编年史长编》,我们的目的是为浙东唐诗之路研究提供一部以浙东为范围、以时间为线索、以诗篇为核心,兼具学术性、资料性与工具性的专门著作。
“浙东唐诗之路”始于钱塘江边的西兴和渔浦渡口。先看西兴,唐代称为“西陵”。过了钱塘江西陵渡,经萧山到鉴湖,沿浙东运河至曹娥江,然后沿江而行入嵊州剡溪,再经天姥山,抵天台山石梁瀑布,南行至温州永嘉,沿途风光旖旎,山水秀丽。再看渔浦,唐人由新安江东下,或由此南下经过渔浦潭,转浦阳江,然后向婺州、温州进发。唐代诗人因为漫游、做官、退隐、贬谪等各种因缘,在这条道路上留下了2600余首诗歌,成为我们现在从事学术研究、文化营造以及旅游开发的重要道路。
唐代江南道分为东道和西道,江南东道又有浙江东道和浙江西道,简称“浙东”“浙西”。浙东长期管辖越州、台州、明州、婺州、处州、衢州、温州七州,浙东观察使治所在越州。睦州曾经一度属于浙东,而长时间归属浙西。
有关浙东文献尤其是诗歌的辑集工作,宋代以后就受到重视,除了地方志中所载当地诗文之外,还有著名的区域总集《会稽掇英总集》等,孔延之《会稽掇英总集序》云:
会稽称名区,自《周官》《国语》《史记》,其衣冠文物纪录赋咏之盛,则自东晋而下,风亭月榭、僧蓝道馆、一云一鸟、一草一木、覼缕而曲尽者。自唐迄今,名卿硕才,毫起栉比,碑铭颂志,长歌短引,究其所作,宜以万计。而时移代变,风磨雨剥,见于今者,盖亦仅有。考之《壁记》,自唐武德至光启为之守者几百人,其间高情逸思、发为篇咏者,岂无四五?而今所传者,元、薛、李、孟数人而已。或失于自著,或怠于所承,此予之所以深惜也。故自到官,申命吏卒遍走岩穴,且攟之编籍,询之好事。自太史所载至熙宁以来其所谓铭志歌咏,得八百五篇,为二十卷,命曰《会稽掇英总集》。
近代鲁迅先生早年曾经从事会稽文献的辑佚工作,著有《会稽郡故书杂集》,所收谢承《会稽先贤传》、虞预《会稽典录》、钟离岫《会稽后贤传记》、贺氏《会稽先贤像赞》、朱育《会稽土地记》、贺循《会稽记》、孙灵符《会稽记》、夏侯曾先《会稽地志》等八种,其序云:
会稽古称沃衍,珍宝所聚,海岳精液,善生俊异,而远于京夏,厥美弗彰。吴谢承始传先贤,朱育又作《土地记》。载笔之士,相继有述。于是人物山川,咸有记录。其见于《隋书·经籍志》者,杂传篇有四部三十八卷,地理篇二部二卷。五代云扰,典籍湮灭。旧闻故事,殆鲜孑遗。后之作者,遂不能更理其绪。作人幼时,尝见武威张澍所辑书,于凉土文献,撰集甚众。笃恭乡里,尚此之谓。而会稽故籍,零落至今,未闻后贤为之纲纪。乃创就所见书传,刺取遗篇, 累为一帙。中经游涉,又闻明哲之论,以为夸饰乡土,非大雅所尚。谢承虞预且以是为讥于世。俯仰之间,遂辍其业。十年已后,归于会稽。禹勾践之遗迹故在。士女敖嬉,睥睨而过,殆将无所眷念,曾何夸饰之云,而土风不加美。是故叙述名德,著其贤能,记注陵泉,传其典实,使后人穆然有思古之情,古作者之用心至矣! 其所造述虽多散亡,而逸文尚可考见一二。存而录之,或差胜于泯绝云尔。因复撰次写定,计有八种。诸书众说,时足参证文,亦各最录,以资省览。书中贤俊之名,言行之迹,风土之美,多有方志所遗,舍此更不可见。用遗邦人,庶几供其景行,不忘于故。第以寡闻,不能博引。如有未备,览者详焉。
孔延之与鲁迅的论述都说的会稽,会稽在唐代是浙东的核心,是浙东观察使治所,因而这些论述也突显了浙东的特点。我们对于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也就要总结唐宋以后的研究成果,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向前推进。
对于浙东唐诗之路的学术研究,我曾经做过较为深入的思考,重点需要做四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从时间维度,对浙东唐诗发生发展演变进行纵深的研究。这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浙东唐诗编年史研究。其特点是将历史编年的体例用于文学史研究,以实证为基础的文学史研究,以区域为对象的文学史研究,三者合一,为浙东唐诗之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浙东唐诗发展史研究。是对以唐诗发展为主线的浙东唐诗演变的梳理,分时段地总结出浙东唐诗演变的情况以及有别于整个唐诗发展的特点。三是浙东唐诗学术史研究。对于唐诗之路的文化渊源、文学发展、诗人行迹,实际上从唐人开始就有了总结与研究,宋代以后一直到当代处于不断发展和兴盛当中,这些研究都值得梳理和总结,这就是侧重于学术史的研究。
其次,从空间维度,对浙东唐诗之路进行地理与地域层面的研究。这样可以采取点、线、面三者相互结合的方式。点的方面最多,比如起点问题,终点问题;与山相关的点有天台山、天姥山、四明山、萧山、东山、沃洲山;与水相关的点,如钱塘江、浦阳江、婺江、曹娥江等等。就线而言,比如钱塘江一线 、曹娥江一线、浙东运河一线、瓯江一线。就面而言,可以研究整个浙东唐诗之路的总貌,包括文学的、文化的、艺术的、宗教的、经济的、旅游的等等;也可以研究浙东某一州郡的唐诗发展的情况,如越州、台州、明州、婺州、衢州、处州、温州。空间维度还有一个特殊的方面就是浙东唐诗之路的国际化影响研究,我们要放开眼界,走出国门。
再者,从人物维度,可以展开传记和年谱的研究。比如编写《虞世南传》《骆宾王传》《贺知章传》《朱庆馀传》《秦系传》《方干传》《罗隐传》《寒山传》等;还可以选择著名的浙东诗人编写年谱,比如编写《虞世南年谱》《骆宾王年谱》《贺知章年谱》《朱庆馀年谱》《罗隐年谱》等。
最后,从艺术维度,进行浙东唐诗之路的本位研究。唐诗之路的艺术研究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重要诗人研究,如虞世南、骆宾王、贺知章、朱庆馀、方干;经典名篇研究,如骆宾王《早发诸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秋下荆门》,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杜甫《壮游》,王维《西施咏》,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文体交融研究,如就诗本身而言,唐诗之路上的诗歌,几乎古体、近体、齐言、杂言、联句等各种体裁都有,有时群体作诗,诗前还有代表人物写诗序或集会序,这样就将多种文体融合在一起,从而促进了唐诗之路文学的多层面和多元化。
《浙东唐诗编年史长编》,是从时间维度研究浙东唐诗之路的奠基工作。是对唐五代三百年间的浙东诗人与诗篇做一个总体的清理,不仅提供一部研究浙东唐诗以及浙东文化的文献资料,也勾勒出浙东唐诗发展的大致脉络。这部编年史重点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按照时间流程考证浙东现存唐诗的写作年代。举凡唐代诗人在浙东留下的诗歌或涉及浙东的诗歌,都根据史料尽可能地加以编年,成为有唐一代浙东唐诗编年的集大成著作。
第二,较为全面地梳理唐代浙东诗人的生平、行迹和交往。将其纳入每一年与每一篇的叙事之下,以体现唐五代三百年间浙东唐诗发展的轨迹。重要诗人包括
贺知章、李白、杜甫、高适、崔颢、顾况、萧颖士、刘长卿、戴叔伦、卢纶、皇甫曾、钱起、韩翃、韦应物、朱放、韩愈、元稹、白居易、李德裕、贾岛、姚合、温庭筠、许浑、薛逢、徐凝、方干、皎然、赵嘏、齐己等等。
第三,重点考察浙东本土诗人的诗歌作品。全面辑录籍贯为浙东的唐代重要诗人的事迹,有些诗人没有在浙东留下诗歌,但也在考证之列,这样集中展示浙东唐诗的成就。重要浙东诗人包括:虞世南、骆宾王、贺知章、徐安贞、秦系、严维、徐浩、舒元舆、冯宿、朱庆馀、项斯、吴融、杜光庭,以及释清江、释灵澈、释贯休等人。
第四,梳理与浙东唐诗相关的背景材料。本书作为“长编”,目的之一是给浙东唐诗之路以至浙江诗路文化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因此就不局限于诗人诗作的编年与考证,而与浙东唐诗发展相关的政治背景、制度变革、官吏任免、区域沿革等重要内容都系于每一年的叙事与考证之中,使之成为可供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的资料库和工具书。就浙东留存的文学史料而言,初唐较少,盛唐以后较多,因而在材料鉴择方面,初唐时期尽量兼收并蓄,盛唐以后集中于文学史料。
宋人李焘《进续资治通鉴长编表》云:“臣窃闻司马光之作《资治通鉴》也,先使僚属采摭异闻,以年月日为丛目,丛目既成,乃修长编。唐三百年,范祖禹实掌之。光谓祖禹:‘长编宁失于繁,无失于略。’当时祖禹所修长编,盖六百余卷,光细删之,止八十卷。今《资治通鉴· 唐纪》,自一百八十五卷至二百六十五卷是也。故神宗皇帝序其书,以为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说明编写长编之重要。本书之编纂, 以年代为经,以地点为纬,以诗人为纲,以诗篇为本,旁及背景、佐证等材料,对浙东唐诗进行全面的编年考证。试图为浙东唐诗之路研究提供翔实可信的编年体文学实证著作。
本书由我与俞沁合作撰写。俞沁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专门从事古典学术人才培养的“尼山学堂”。她本科阶段就重视阅读文史领域的原典著作,并参加著名学者杜泽逊教授主持的研究项目。2018 年免试推荐为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直攻博士生,在我的指导下研究隋唐五代文学。攻博期间,刻苦钻研,成果丰硕,在《宗教学研究》《江海学刊》等期刊发表过一系列学术论文。并获得国家公派研究生留学基金项目资助,受到美国哈佛大学包弼德教授的邀请,从事“中国历代人物传记数据库”项目(China Biographical Database Project)的研究。她的博士学位论文《唐诗异文研究》,也获得浙江大学创建优秀博士论文项目资助。这部合作的成果也与她的博士学位论文相得益彰。严格的学术训练形成了谨严的学风,这些都融注在论著的撰写当中。俞沁2024年6月博士毕业以后,到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工作,继续从事唐代文学研究。
本书能够出版问世,得到各方面的帮助。浙江省社科规划办2019年立项为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第二期第四批重大项目之一。浙江大学出版社以其强大的实力获得文化工程项目的竞标出版。因为浙大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本书申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并顺利通过。本书能够得到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资助,特别感谢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原会长、复旦大学资深教授陈尚君先生,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会长、南开大学卢盛江教授作为专家的鼎力推荐。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文学院也给予多方面的支持。责任编辑吕倩岚女士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胡可先
2024 年9月写于浙江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