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上天文学之后,方知宇宙之浩淼,时空之无限。人类算什么,李达康、高育良、沙瑞金又算什么,不过是蚂蚁、尘埃罢了。
去年 7 月中旬的一天,一年一度的中国天文学会青年天文论坛正在山东威海举行。会议一如往常,但这次却有一位「不速之客」找到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赵刚博士,他们将会就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新技术与天文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的合作等事项进行商议,这位「不速之客」就是时任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的王坚。
经过双方的协商,很快,在 10 月,双方就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于今年 1 月成立了天文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新技术应用到天文科研及科普教育工作,共同开展跨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和应用。
阿里云携手国家天文台上云
目前中国虚拟天文台主节点已成功迁移到阿里云,成为一个集成超过 500TB 科学数据、1.5PB 存储能力、700 多 Tflops 计算能力和 100 多种软件的天文数据库与综合服务门户,其中包括我国自主研发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巡天数据。
郭守敬望远镜 LAMOST 概念图
当时,在严肃科学领域还没有太多接入云计算平台的案例,而作为阿里云主要的缔造者,王坚选择从天文学作为跟科学领域合作的切入点,这里面有不同学科之间研究性质及特点上的不同:
首先,相比其他的基础研究的学科领域,就是数理化等等,天文学无论是从从业的人数来讲,还是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来讲,都要小得多。按国家天文台崔辰州博士的说法,「可能影响的利益、规模可能都要有几个 0 的差距」。但这种规模上的「小」反而适合它首先作为严肃科学研究的代表试水云计算平台。
其次,天文学又是典型的大数据的学科。因为天文学是观测的一个学科,观测就会产生数据。随着技术的进步,天文学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大数据的学科。只要提到大数据,只要提到科学数据,没有一个不承认天文学是里面最具有代表性之一的。
第三,从科学推广及科普意义上讲,天文学相比其他基础研究学科,又比较被大众所接受、喜爱,尤其受到小朋友们的欢迎,也就是有「情怀」加成。就连《人民的名义》里面的孙连城区长都说道:「喜欢上天文学之后,方知宇宙之浩淼,时空之无限。人类算什么,李达康、高育良、沙瑞金又算什么,不过是蚂蚁、尘埃罢了。」这些都说明天文学的优势也比较适合它在后期做更多面向大众的活动和工作。
而从双方现在的合作来讲,主要作用也体现在三个方面:
另外,诸如像国家天文台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科研数据等资料也都已经迁移到了阿里云上,要知道,它从 2009 年开始做观测,到现在已经积累了 800 多万的天体光谱的数据,是全世界最大的全体光谱的数据库。这些对于帮助国家天文台提升工作效率、节约工作成本都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虚拟天文台现在已经迁到了阿里云的服务上
同时,崔博士也表示他们未来的目标也将会集中在对数据的挖掘方面。
与科研机构合作,既有利于企业,也有利于社会
同时,为了加深合作与研究,双方也于今年 1 月成立了天文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并且在刚刚过去的 4 月南京云栖大会上,宣布进一步加深合作,成立了天文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科学技术指导委员会。
而这种科研机构和云计算平台的合作也已经是一种国际趋势了。就在阿里云和国家天文台签署合作一个月之后,亚马逊跟美国国立天文台也建立类似的合作。这些都证明,云计算技术在科学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
事实上,就在这次合作之前,阿里云已经和华大基因展开了合作,帮助他们在基因测序这样拥有庞大计算量的步骤中降低其成本。更早之前,在 2015 年的时候,阿里云计算也宣布与中国科学院签署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阿里巴巴量子计算实验室」,共同开展在量子信息科学领域的前瞻性研究,研制量子计算机。
而这里面的逻辑也很清楚,一方面,科研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仅中国科学院在「十二五」期间用于科研信息化应用推进项目的投入就超过了 1000 万,面对整个国内的科研市场转型进程,其中的市场空间非常大。同时,与科研院所合作,对于企业自身在技术、资源以及合作关系等方面也有着很多「看不见」的好处。
另外,就像 LAMOST 运行与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永恒博士说的那样,天文学这些数据本来就是共享的,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可以到达用户这边,接入者可以是大学研究生,甚至到科普公众,使得科学研究的门槛会相对降低。也让天文学的数据在教育、在科普方面,对公众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
本文由极客公园原创
转载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