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又出现一篇刷屏的文章:《东北年轻人:没有编制,你什么都不是》。
大意是讲,在东北,大学生毕业后最大的人生规划就是“吃上公家饭”。有人考了9次公务员,有人花了大钱20万“打通关系”,还有3000本科生争破头只为一个环卫工的事业编。他们坚信,“没有编制,你什么也不是”。
当“体制”一词跟“东北”这个区域连起来,似乎总是很有话题性,尤其是摆上一些极端的案例,很容易引起读者摇头哀愤的情绪。
制图 李灵伊
虽说连续多年的公务员热在2015年有所减弱,但在全国范围内、尤其很多三四线城市,追求编制仍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而在经济不振、有着铁饭碗传统的东北,对体制的执着更加明显。
“据 《吉林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15届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流向中,37.57%选择进入国企。而同年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进入国企的本科毕业生比例则分别为19.25%、20.74%、27.28%、11.56%。”
东北大学2016届本科生毕业生就业单位流向中,43.1%选择进入国企。
从评论留言中可以看到,很多东北年轻人选择公务员道路,是受父母的影响。
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波澜壮阔的下岗潮,最大的就发生在东北。企业一夜之间就没了,这种刻骨铭心的经验教训转化为对下一辈的谆谆教诲:“找个稳定的工作,不用为失业下岗啥的担心。”
还有“一城一企”的社会结构,像鞍钢大庆这样的组织,鼎盛时期有几十万人。一个企业就是一座城市,生活在那的人,几乎都在体制内。换个地方,像是沈阳,数千上万人的国有企业为数众多,城市里大多数人,都是他们的职工,也都是体制内的人。
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们思维形成了定式:“只有体制内才是正经工作,有安全感 。
另外,“编制”一词还意味着有分配社会资源的特权。开头的爆款文章中有一段写到:“一位市政府工作人员称,由于在实权部门,他尽管只是一名普通的副科级,但找他办事的人接连不断,且态度礼貌和蔼”。这也是东北人情社会的真实写照,人们对公权力的崇拜使得“办事找人送礼”成为一种畸形的全民意识形态。公务员也在相亲市场上走俏。
除了历史遗留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观念,现实的经济环境也迫使很多东北年轻人不得不选择“编制”。资本供需差距,使得能提供最多就业岗位的民营企业在东北举步维艰,很多年轻人直呼没有择业空间,想留下来只能进事业单位、进国企。
2017年上半年,15个副省级城市中,共有12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增速超过全国6.9%的水平。而经济增速低于全国水平的有大连、哈尔滨、沈阳,均位于东北地区。而在2016年第一季度中,辽宁省GDP则出现负增长,继续垫底。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投资环境指数报告》显示,东北地区是四大板块中投资环境最差的一个。投资环境落后的十个地区中,东三省占了两席,黑龙江则排倒数第一。
这些统计数字背后是糟糕的经济形势,伴随计划经济、大投资而滋生的官本位、裙带关系,契约精神与规则意识的缺乏,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的严重滞后等等,直接导致东北平均失业率升高。
当传统的工作和总体的经济形势无法提供更好的生活时,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自己寻找出路。移动直播行业恰逢此时兴起,给迷茫的东北籍年轻人打开了一扇窗户,以MC天佑为代的东北网络主播几乎占领了直播行业的半壁江山。
天生的唠嗑体质、地方娱乐文化的土壤,以及东北主播的爽朗率真、抖包袱、表现力强等特点,使得他们迅速成为直播圈最受欢迎的网红。几乎每家平台排名前二十的主播里都有一半为东北籍,无可否认他们正成为主播市场的中坚力量。
在东北经济下行之时,这群东北籍网红似乎为年轻人展现出一个有活力的产业,目前绝大多数直播平台的主播收入均至少在5000元以上,据一个东北女主播自述,在他们那个人均月收入三千的小城市里,靠着做主播,月收入最高能拿到30万。对于失业率不断上涨、人口外流严重的东北三省来说,直播或许是可以抓住的一棵稻草。
不过,网络直播终究是特殊的业态,它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因此也不会“水土不服”。而这一产业是否能对扭转东北经济局面起到一定作用,还需要更多时日检测。
此前所有的“东北年轻人”,几乎都是指“留在东北的年轻人”。而多年以来,东北年轻人口持续大量外流,已经成为现象级事件。2000年和2010年的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的人口流失已达400万人。2000年--2011年的11年间,黑龙江省户籍净迁出人口达322.5万。
(来源:央视财经)
每年东北在外劳务输出的年轻人数量是个惊人数字(前些年个别市劳务输出人口达到总人口三分之一),东北本身也正成为中国最大的新“侨乡”。
与东北青年在本地求职追求编制相对照的是,迁徙到外地的东北年轻人,展示出强劲的活力和潜力。很多一线城市和“准一线城市”都能看到东北人奋斗的身影。
从整体而言,东北的社会意识如果不改变对关系的依赖、对权利的崇拜,实体民营经济如果无法在东北落地生根,那么东北就会陷入“经济下行——人才流失——经济落后”的怪圈。
体制Or毅然逃离,是每个东北青年根据自身性价比做出的选择。但思想的革新往往源于青年人,如果每个人都沿着僵化的路线,发展格局就可能越来越板结。
焕发黑土地的生机,改变东北经济,留住年轻人,东北要改变的不仅仅是产业结构、制度的制约,还有那些世道人心。
编辑:付慧敏
微信编辑:周文超
资料来源:凤凰weekly、腾讯大家、深蓝财经、世界华人周刊、中青评论、财经网、经济观察报、知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