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华网
新闻有深度 思想有温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街派 生活报  ·  她宣布关店,曾自曝一年赚3个亿!系初代… ·  4 天前  
新华社  ·  夜读|经营自己,就是一场华丽的变身 ·  5 天前  
人民网  ·  警惕!这种月饼,白送也不能要!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华网

武亦姝这个中国“才女”为什么火了?

新华网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2-11 12:15

正文

2017年春节,一档叫做《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火了,从节目中脱颖而出的十六岁少女武亦姝也火了。《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蒙曼老师在接受新华访谈采访时表示,人们并非是重新爱上了诗词,而是中国人从来就诗心不死。

  

蒙曼认为,中国的诗词文化近代以来历经风雨,表达形式也出现了多种变化,但中国人始终诗心未死、诗兴未泯。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是此次《中国诗词大会》冠军武亦姝在比赛脱口而出的诗句,也让人对这位少女的才学尤为惊叹。而事实上,对于古人来说,诗词是必备品,为何到如今,能脱口而出诗词的人成为了“珍品”呢?蒙曼说:“那些诗词对于古人来说,与生活有直接的亲近感,所以他们写起来、学起来很容易。而现在,孩子们长在空调的房间里,很难深切地体会到四季,离诗中的生活也越来越远了。”


当生活节奏太快了,人们很难回到自然了,诗中的世界才显得弥足珍贵。“人们开始感觉到缺憾了,才会觉得懂诗的人如此美好。”蒙曼说。


中国的“才女”绝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才女”


国人的“才女”情结来自于长期以来对知识的崇拜,而中国的“才女”绝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才女”,同样心怀家国天下,有丰富而饱满的内心世界。



  

如博学高才,为其兄续写《汉书》的班昭,“一个女性能够写史,一个女性能够写诗,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体系里是完全不一样的。能够写史说明她对历史、国家有宏观的把握,她的眼界、胸怀、知识储备更强。但即便如此,她又是很悲悯的,她提出的价值观很保守、普世的,她告诉一般的女性可以怎样安稳幸福地度过一生。”蒙曼说。

  

婉约词人李清照在蒙曼眼中同样是多面而丰满的。她能写出婉约的词,也能写出“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的诗,既有柔软多情的一面,也有刚烈的一面。

  

而面对国破家亡的困境和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革,选择了走出家庭,为国家慷慨赴死的秋瑾,蒙曼认为更具有女性的魅力。


谈到武亦姝近日的爆红,蒙曼认为,中国长久以来就有知识崇拜的情结,无论是之前的班昭、李清照、秋瑾还是武亦姝,国人都认为有知识的,就是有魅力的,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同时,这些“才女”没有孤芳自赏,而是融入到了时代的大背景中去,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这是更难能可贵的。



来源:新华网

编辑:孟灵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