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禾旅读
在这里,有来自海内外父母的用心体验,有易行有效的教育方法,有每周一期的专家讲座。和孩子一起旅行、阅读、成长,我们一起,终将改变他们的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老俞闲话  ·  老俞闲话丨南疆自驾之旅(第二天) ·  2 天前  
老俞闲话  ·  老俞闲话丨让远方成为生命的乐章 ·  6 天前  
四川大学研招办  ·  四川大学2025年“2035学科交叉研究生专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禾旅读

你以为望子成龙是一种态度,其实它是一套方法 | 青禾旅读

青禾旅读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04-27 13:32

正文

 青 禾 旅 读 

育儿育己,学以致用

你同意我们的孩子终将成长为平凡人,因此对TA的期望不要太高吗?关于这个话题,我们曾推荐过一篇文章:

别用“平凡就好”毁了孩子的一生 | 青禾旅读

我们希望摆脱开单纯的情绪,或者仅仅基于个人际遇而产生的“哲学”,而是寻求更“科学”的解释。今天的这篇文章,正是对上面文章中“父母要对孩子有高期待”所作出的解释。“望子成龙”有错吗?如果错了,究竟错在哪里呢?


 

有位叫作Bronnie Ware的护士负责姑息护理很多年,为末期疾病患者提供舒缓治疗和临终关怀。她总结了大部分人临终前都会遗憾的五件事。首当其冲的就是:遗憾没有为了梦想而全力以赴。

还记得保尔柯察金的名言吗?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对不起,暴露年龄了)

可是今天,我们却努力说服自己:大部分孩子将来必将平凡,不要对他有太高期待,平凡就好……

“望子成龙”这个存在了几百年的成语,到我们这儿成了贬义词,特指那些对孩子期待过高的父母。

 这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我们不敢对孩子有高期待?

当人们认为不应该对孩子有高期待的时候,背后隐藏的意思是什么呢?

高期待代表对孩子施加压力,把孩子逼得喘不上气来?

高期待代表俗不可耐的世俗期望:考名校,赚大钱,当钢琴家,成为金融业风云人物……?

高期待代表着要牺牲孩子的童年,抹杀孩子的快乐,还要承担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的风险?(在如今我们的眼里这简直是一定会发生的。)

等等,好像有什么不对。

是高期待有问题,还是我们对“高期待”的理解出了问题?

如果我们的高期望是套路化的,社会化的,单一标准的,比如以钱或者社会地位去衡量的,把这些具体的外在成就当作“期望”,那确实很可能会出现让我们担心的那些情况。

所有这些特别具体的社会化的期望,如果和您孩子的兴趣恰好相符,那么恭喜您,侥幸了;如果没有能够匹配,那么您可能就惨了,这一切反而很可能成为他抑郁的根源,因为他对不起您的期望,对不起您的信任,更对不起自己屈从的付出。

什么样的期待能给孩子动力而非压力?

那就是您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尽力做到最好能全力以赴完成一些事情。还有,您期望孩子能够展现出TA的美好天性和优良品质,能够努力自我实现

比如,我期望你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洞察自己和体谅他人的人,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人,独立有担当的人,对复杂的问题愿意寻求解决方案的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影响别人的人……都是非常高屋建瓴的期待。这种抽象型的指向孩子自身品质发展的期待不会伤害TA。

家长激励孩子去发展自己成熟的一面,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让孩子有价值感和胜任感,这种期望像自我实现预言一样,家长相信孩子做得到,这种信任激发孩子的自信,使孩子把更多的注意力和努力集中在实现期望的路径上,然后孩子就真地做得到,使预期成真,孩子会因为父母的期望而成长。

其实孩子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常常会带来世俗意义上的、社会化的成功,比如受人尊敬,有所成就,至少TA会获得意义感。

如果你对孩子的期望是真诚地对孩子幸福的期望,那一定是针对孩子本身的,是和孩子的未来成长、自我实现相关的内容,而不是把社会的,他人的,甚至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期望不是要求,期望包含了允许,允许孩子做他自己,并且努力做到最好的自己。

期望要高屋建瓴,才有弹性

去年5月,出身于湖南农村的中国学生何江,获得哈佛大学生物系博士学位,并成为首位在哈佛毕业典礼上演讲的华人学子。他的父母出生于农村,不懂得怎么具体地去教育孩子,只是期望孩子能够学业有成,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却养育了一个成功的孩子。

他父母这个抽象的期望,配合上支持这个期望的行动,会让孩子觉得产生价值感和胜任感:我的父母对我有这么高的期望,我可以走自己想走的路,甚至达到我周围的人从未达到的高度

现在他用我们世俗的眼光衡量可以说走在了成功的路上。但是对他而言,他的成功其实在于他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意义感,他在演讲中说到:“我经历过巨大的城乡差距,也见到了知识和技术如此分配不均。其实,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帮助那些落后地区的人们,只要把现代社会里的知识分享传递给他们。我希望能够让哈佛的毕业生们在新的旅程开启前,重新思考一下我们的使命。”

父母对他有高屋建瓴的期望,他对自己也有高屋建瓴的期望。他想到了我可以对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这种使命感的指引下,他可以克服很多的挫折和困难,因为眼前的困难在他崇高的使命前面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如果你的期望放在一个具体的细节之上,那么就很容易失去弹性。当你的期望比较宏大,你到达目的地的路径就一下子变多了,你会更加执着的去努力,也就真正有可能实现期望。

如果说何江的父母整体把握期望的父母,那么很多“高知”父母则是细节把握,把期望的每一步都做完美的父母。他们对于所追求的结果有明确的规划,更善于为孩子指出一条明路,就像火箭程序一样每一步都精准。

比如去年有个伯克利妈妈撰文同样轰动一时,她的孩子求学的最终目标是医学院,妈妈为儿子选了伯克利去为医学院做准备,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没能实现这个具体的目标,孩子非常努力,能够在伯克利读书也一定在学业上非常出色,但孩子最终因为这个结果而觉得迷茫和受伤。

有时候,给孩子太具体的期望,路径太狭窄单一,一旦失败孩子就会觉得无路可走。好的期望一定是有弹性的,此路不通,换条路就是了,我的期望还在前面闪光呢。

难道在小事上就不能有期望了吗?

当然可以有。有了每时每刻的生活积累,才有遥远的未来,我们当然可以通过日常的期望,达成一个遥远的期望。

但是需要谨慎,你的期望越具体越危险:我期望你考试拿优,我期望你当班干部。一不小心,适得其反,本来是动力的期望,变成巨大的压力。

小事上的期望也应该是比较抽象概括的,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指向孩子的成长(成长型思维)。

比如我期待你的学习能力、工作习惯、时间管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我期待你能不断踏出自己的舒适区、学会寻找帮助,等等。而不是期末考多少分,拿回什么奖项等具体的僵固的目标。

让孩子与自己比较,关注自己的进步,而不是与他人比较有多么优秀,才能有动力在可承受的压力下成长。

比如内向的孩子在寻求帮助这方面的能力进展可能比外向的孩子慢,成长型的抽象期待才能让孩子自信地去进步。

高期待与快乐童年能并存吗?

期望本身一定绑定了痛苦、压力。如果你认为期望的东西都应该快乐和幸运,你把它单方面的只要一面不要另一面的话,那不叫期望。你是不是只把它看成了一种祝福?就是只要好的,不要坏的。可惜期望包含了诸多一体两面:快乐和痛苦,压力与释放,平凡与卓越。

如果你期望孩子是一个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人,那么你就不会施加那么多保护,因为TA必须能够在现实中一次次去突破,从经验和反思中成长。

如果你期望TA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那么TA就是要在周围人的支持、拒绝和挫败中,去发现有效的途径对别人施加影响力。

比如卓越,其实本来就是要通过无聊枯燥的时刻的积累,才能最终得到一个卓越的时刻。人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战栗。就像电影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光浓缩在两个小时的故事里面,漫长的生命线被折叠凝聚成最有力量的几个点,让你震撼感动。

而真实的生活并不能折叠和加速时光,也不能对冲不同时刻发生的碰撞,我们必须日复一日地生活,没有一个日子可以被舍弃,被跳跃。

所以平凡孕育了卓越,卓越包含了平凡。有了对卓越的期望,孩子才能看到人生的长度和厚重。

平淡的日常琐碎,很容易让我们失去远方的目标,多年以后回首,感慨自己一事无成,当年的梦想哪里去了。对孩子来说那个样如此。期望能够帮助孩子时时看到那个长远的愿景,有一天他们站在时间洪流中回头看,至少会庆幸自己一直在追寻人生的渴望。

期待是信任与爱

“父母对我有那么高的期望,那么我会觉得我是可以努力追求成就感的。”

你对孩子的期望本身意味着信任,最后的结局可能并不如你的期望那么理想,但是在这个探寻的过程中,你的期望会给孩子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前进,TA的生命质量本身就有了很大的提高,TA就会是比较满意的,最后一刻TA可以总结说因为我做了我所有能做的,所以这就是我能够达到的高度,我没有后悔和遗憾,我现在看上去的平凡,其实已经是我能达到的伟大。

在孩子遭遇考验的时候,期望能够帮助孩子坚持下去。

“我看到了父母真诚的期望,我知道那个长远的愿景,那么我就能够应付眼前的不幸,因为我能够把它看成暂时的事情,它总会过去,或者随着我能力的强大,或者随着时间的流逝,环境的变迁,它总会有变好的那一天。只要可以等待,只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浪费自己,不放弃自己,那么我就能等到花开的那天,我能带着强大的修复力面对这个世界。”

期望是指引,是方向

期望的指向性在于:因为有了这个期望,所以父母会有很多相关的行为,这些行为本身是在帮孩子寻找一些可能的机会。

比如,你期望孩子发展创造力,那么你在平常的时候就会想办法让TA接触创造性的环境,会提点TA如何迎接对TA创造力的打击。

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洞察自己和体谅他人的人,你就会在生活中的各种时刻,提醒TA思考别人的立场是什么?别人那样做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感受?换成是你,你会怎么想?

当你心里有遥远的期望,你就会用期望照亮现实,组织现实生活中的资源,把散乱的碎片联成有序的图案。

期望的指向性还在于:孩子的视野总是有限的,他们不知道人生有那么多种可能性,他们也不知道经过多远才能到达那个期望。他们不是估计得过远,就是估计得过近,所以就容易放弃,或者沮丧失望。

比如一个追求卓越的孩子,其实很希望父母告诉TA:“在追求卓越的路上,每个人都会心存惶恐,不知道还有没有抵达的可能性,但其实只要你坚持努力,不断地探寻各种路径,你就会发现,你离卓越的距离比你想象得要近得多,甚至这个过程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卓越。”

长大后,也许孩子会发现生活是回归的,经历了TA以为激越的一切,才回头明白普通的恒远。但此普通已经非彼普通,通透是需要阅历才能抵达的体验。

父母那些真诚而用力过度的期待,沮丧之后却总有感动存在,因为我被如此珍爱过,有人坚定地相信我可以达到很高的人生境界,当我是这世界上稀罕的珍宝。

•END•



专栏作者

王晓颖

王晓颖,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毕业,两个孩子的妈妈,8年儿童心理辅导经验,青禾旅读特约儿童心理学讲师。


育儿路上最糟糕的是什么?我们常常把道听途说来的鸡汤见解当成真理,方向错了,越努力,越失败。茫然和焦虑的时候,我们需要专业的帮助。

向您推荐

妈咪力量”系列家长课



吼完叫完,还要做父母

每周三更新,共36期,49元订阅全套

3-18岁孩子家长适听


识别二维码可进入专栏


部分目录


1)吼叫,一定会破坏亲子关系吗?

2)你的拖延症,我再也忍不下去了!

3)我一说‘但是’,为什么就前功尽弃?

4)不吼不叫,讲道理也不行?

5)我不想惩罚你,但我得教你学会承担责任

6)我一倾听,你就抱怨?还不如吼叫呢!

7)你能不能体会下,我这是好心!

8)我一称赞,你就以为我想控制你?

9)为什么我问“为什么”,你就躲开我?


主讲人:王晓颖

青禾旅读特约儿童心理学顾问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毕业

两个孩子的妈妈

8年儿童心理辅导经验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