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一版“细致到家”的村规民约、创编一个“接地气”的方言小品、举行一场“义务红娘”促良缘茶话会、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讲、发放移风易俗政策明白卡、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2024年4月起,为加快推动高额彩礼、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婚俗陋习治理,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印发《关于持续开展农村高额彩礼专项治理建设文明乡风的实施意见》,积极开展农村高额彩礼专项治理。
2019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点名“高价彩礼”,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提出工作要求,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积极推动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2025,中央一号文件再次点名“高价彩礼”,提出要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组织作用,加强对农村适婚群体的公益性婚恋服务和关心关爱。宁夏自开展农村高额彩礼专项治理工作以来,推出一系列有力举措,积极推动婚俗走向健康文明,树立乡村新风尚。
宁夏移风易俗主题公益广告
细化村规民约
高额彩礼有了“天花板”
“彩礼多高是个高?之前一直没有明确标准。后来自治区党委出台了文件,规定农村彩礼倡导性标准一般不超过2023年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我们就把这一条写进了村规民约。”宁夏盐池县花马池镇佟记圈村党支部书记李晓飞说。他不仅牵头将喜事新办、喜事简办纳入村规民约,还是全县移风易俗的带头人,嫁了两个女儿全是“零彩礼”,让村民们竖起了大拇指。他说,“娃娃们嫁的是爱情,不是彩礼。小家庭的日子过好了,两个大家庭才能过得好。”
为了遏制婚俗陋习,佟记圈村明确将“抵制高价彩礼,倡导文明婚俗”纳入村规民约,并规范嫁娶礼金、婚宴规模、酒席标准、时间流程等,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李晓飞说,“希望村民们能更加注重婚姻的本质,而不是被礼金所束缚。”
宁夏以盐池县、同心县等9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兴庆区、西夏区等4个县(区)的移民聚居区为重点区域,各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风俗习惯,确定了彩礼、礼金、婚宴倡导性标准,这些标准被写入村规民约。其中,重点区域农村彩礼不超过农民人均收入的6倍,非重点区域农村彩礼不超过农民人均收入的4倍。截至目前,全区2219个行政村已全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高额彩礼有了“天花板”。
海原县关庄乡窑儿村在村规民约中细化彩礼、礼金、婚宴等标准。人民日报记者焦思雨/摄
创新宣讲形式
文明新风“种”进百姓心田
“尊贵的各位来宾、新郎新娘的亲朋好友:大家好!我是丁塘镇党委副书记周立本。今天,我代表丁塘镇党委政府,为这对‘零彩礼’夫妇进行证婚……”近日,在宁夏同心县丁塘镇干湾沟村的一个婚礼现场,周立本正以证婚人身份向来宾致辞,并号召道,“我们应当以他们为榜样,积极响应抵制农村高额彩礼的政策导向,为移风易俗、建设乡村文明新风尚贡献自己的力量。”
周立本告诉记者:“平时枯燥的宣讲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但在这种喜气洋洋的场合,大家愿意听你讲话,这时候宣传移风易俗效果特别好。这是我们镇上的首次尝试,反响很好,以后我会继续为大家做证婚人。”
此外,宁夏各地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以典型人物、经验做法为题材,创作编排展演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地方特色的婚俗新风文艺节目。微电影《这时那时》、方言小品《彩礼风波》、快板《移风易俗三句半》、音乐情景剧《不要彩礼要幸福》等一批批接地气的原创文艺节目就在老百姓家门口表演,它们用地道的方言生动演绎了婚事新办的故事,实实在在将文明新风尚“种”进了群众心中。
自专项治理开展以来,宁夏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巡演3800余场次,通过“乡村大喇叭”“板凳会”“故事庭院”等形式在田间地头、屋场院子开展宣讲;县乡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积极为“零彩礼”“低彩礼”新人证婚;举办文明简约集体婚礼130余场次……通过创新宣传形式,不断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婚俗改革的参与者、践行者、宣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