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行动派DreamList
青年学习型社群,致力于帮助青年人用行动实现梦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宝宝  ·  @d以梦为马 -20250205112405 ·  昨天  
财宝宝  ·  迎财神 -20250202001131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行动派DreamList

辱华的D&G,你根本不懂中国筷子

行动派DreamList  · 公众号  ·  · 2018-11-24 07:30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把我们设为星标吧

一起来做行动派!


就在昨天,DG发了道歉声明,但却甩锅给了文化差异,看不到丝毫真诚。我想说,“辱华行为不可原谅,道歉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干嘛!”


中国的筷子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每一双都不简单。你可以不懂,但不能不尊重!

——正在吃早饭的躺糖

来源:槽值,ID:caozhi163

主播:温柔,微信号:CY950422

配乐:林亿莲 -再见悲哀



时尚品牌杜嘉班纳(Dolce&Gabbana)日前发布了一系列品牌视频。


在视频中,一位亚裔模特拿着筷子尝试吃意大利食物。


不明所以的笑,夸张的肢体语言和矫揉造作的旁白,都引起了质疑。


模特将筷子分开插入披萨中,想要切割披萨。


这却犯了中国人的禁忌。



在筷子的用法中,不能“刺筷”和“别筷”。


顾名思义就是将筷子当成叉子和刀子,去扎着夹菜和撕扯食物。


在吃意大利面时,模特又将筷子竖着插入碗中,如同祭奠死者,这叫 “供筷” 视为不详



整个视频中,模特时而在空中挥舞筷子,时而将筷子对着镜头,颇有些张牙舞爪之感,是所谓的“指筷”,也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老人家常说,从一个人的餐桌礼仪能看出一个人的人品,虽不中亦不远矣。


用这些错误的筷子用法来代表中国文化,神形皆失。


品牌创始人随后的言论火上浇油,让人气不打一处来。


马未都谈过用筷的讲究:


中国人拿筷子,不能拿在前半部,要拿在三分之二的位置,不然会有一种穷酸样。


图片来源:文化节目《观复嘟嘟》


围坐一桌吃饭,不只是自己吃饭,还得照顾别人的感受。


所以有尽量用筷子不动手、给人夹菜用公筷的礼节。


图片来源:文化节目《观复嘟嘟》


马未都还讲了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和朋友吃饭,正好赶上父亲来,就带上父亲一起。


回家路上,父亲和儿子说,这个朋友不可深交。


父亲观察到,儿子的朋友习惯在夹菜时把筷子深深地插进菜里,扒拉两下之后,才夹起自己的菜。


“这种人,不顾及别人,很自私。”


父亲说,因为儿子的朋友生活并不窘迫,这种吃相,就是显得人自私。


一段时间过后,儿子的朋友在生意上的一点小事上因利忘义,弃他而去。


所谓见微知著,大抵如此。



01


早在隋朝,筷子就传入日本。


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提前练习,在国宴上秀了一把筷子功。


1986年伊丽莎白二世访华时,熟练使用筷子吃龙眼的照片,成为英国报纸的头条。


筷子虽不起眼 ,却能登大雅之堂。


对于不同的美味佳肴,有不一样的妙用。


从油锅中捞出精心烹炸的臭豆腐;


图片来源:《风味人间》


剥开苋菜夹起中间最软嫩的部分;


图片来源:《风味人间》


夹起晶莹的皮蛋却不破坏食物的整体氛围……


图片来源:《风味人间》


怪不得冯骥才说:莫言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


《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第一集 时节 / CCTV纪录片


来源:《风味人间》第一集



02


筷子具体是谁发明的,众说纷纭,都已不可考。


但它之所以取代刀叉和手抓,是因为它符合了中国人的个性和文化。


与日本、韩国相比,中国多用长直、末端钝的木筷, 体现汉民族普遍不具主动攻击性的特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西方人遵循分食制,一人一盘食物,互不干涉。


中国人则喜欢会食制,无论是宴请宾客,还是家庭聚会,都一起分享食物。


无论吃多吃少,至少端上桌的饭菜人人有份。



03


筷子,简单朴素到了极点。


可几千年,上亿人的亲情、友情、爱情,都能在这轻轻的一双筷子里,窥得一二。


对中国人而言,筷子是餐具,更是文化。


央视的一支公益广告,拍出了一双筷子身上,承载的启迪、传承、明礼、关爱……


央视新闻 / 《你真的懂中国的筷子吗》


广州的爷爷拿起筷子蘸了蘸酱油,给正在哭闹的孙子喂到嘴里:“好味道啊?”


祖孙两人,笑得开怀。


这是启迪。



上海的小姑娘第一次学用筷子,怎么都夹不起来菜。


她着急得直哭,妈妈告诉她:“阿拉是中国人,中国人都要用筷子的。”


妈妈握着女儿的手,一点点教她,终于成功的小女孩笑了。


这是传承。



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楼里,几十人的热闹年夜饭刚刚开始。


爸爸拦住了儿子伸出的筷子:“要让爷爷先吃。”


这是明礼。



我们离不开筷子,尽管大多数时候,它只是我们生活中沉默的参与者。


1."来,多吃点”


中国父母内敛,对孩子爱在心口,却难开口。


更多地,是笨拙地关心孩子的饮食和身体健康。


在外打拼的小伙刚回家。


妈妈看着儿子,直掉眼泪:“这回回来,多住些天啊。”


厨房里妈妈正忙着准备儿子爱吃的东西,儿子拿起筷子,偷偷夹走一块肉。


妈妈笑道:“就知道你爱吃这个。”


孩子回家,母亲备好爱吃的菜 / 《你真的懂中国的筷子吗》


小时候,孩子忙着学习和玩耍,父母忙着工作养家。


长大了,父母慢慢有了闲暇,孩子却又离家打拼,忙于事业。


饭桌是一个家庭唯一能聚集所有家庭成员的空间。


母亲给你夹一筷子菜,说:“来,多吃点。”


也许是在说:吃慢一点,久一点,让我多看你一会。


父亲给你打电话,说:“你妈给你做了你最喜欢的菜,晚上记得回来吃饭。”


也许是在说:孩子,爸妈想你,你什么时候能回家呢?


那些因为内敛而无法宣之于口的爱和思念,都借着“吃”来传递。


丈夫下班回家,妻子已做好饭等待 /《你真的懂中国的筷子吗》


2.“不就是添双筷子的事嘛”


小时候楼房很矮,左邻右舍住在一条巷子里。


中午东家煮了红烧肉,给左右邻居分上几块;


晚上西家开电视,邻里都挤到他家玩笑娱乐。


夏天天气热,几家人在院子里支起桌子边乘凉边吃饭,你家的菜我夹一筷子,我家的菜你夹一筷子,身边还有孩子们嬉笑打闹的声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