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精英讲书
阅读改变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妻子去世1年后,丈夫偶然发现她藏在衣柜的惊人 ... ·  17 小时前  
马靖昊说会计  ·  Deepseek:为什么这么多女CPA都是单 ... ·  昨天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299入儿童版⌈大疆⌋!一键起飞、360°翻 ... ·  昨天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亚朵酒店的控温被,是怎么火起来的? ·  昨天  
马靖昊说会计  ·  一个家其实就是一套财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精英讲书

楼兰犯了什么错?总是被“刺破”,一直被“斩杀”

精英讲书  · 公众号  ·  · 2024-12-27 11:37

正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代诗人王昌龄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从军行》,历来是人们喜爱的经典唐诗之一,今天几乎每个小学生都能朗朗上口地背诵。主要是因为读这首诗,你会不由自主生出一股豪气,整个人都通透了,有一种荡气回肠热血沸腾的感觉。





“楼兰”在哪儿

诗词读得多了,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楼兰明明是一个音调和缓的词,字面上也全是诗情画意,让人心生暖意。为什么古代的那些诗人词客对它并不那么友好。


可以肯定地说,今天大多数人接触“楼兰”这个词,基本上源于诗词,因为“楼兰”经常出现在诗词里,尤其是唐诗中。比如诗仙李白就写过“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的句子。


《楼兰六百年》 作者:马攸宁 版本:花山文艺出版社 2024年5月

诗圣杜甫也有一首《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云: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怅望,衰飒正摧颜。


诗的颈联借用典故,表达诗人对边疆战事未已、将士不得归的忧虑。这个典故就是“楼兰”。


可是,楼兰到底做了什么坏事,让诗人们在吟咏时一次次“斩”和“破”呢?为什么热血男儿每每建功异域就要以它为“斩杀”目标?这得有多强的深仇大恨啊。


事情要从头说起。楼兰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一个西域小国,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史记·匈奴列传》中。


据记载,匈奴的冒顿单于在给汉文帝的信中说:“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可见,楼兰是匈奴的一个属国,匈奴也以征服这西域这些小国为自豪,借它们向汉朝炫耀自己的武功。


汉昭帝时,中郎将傅介子对权臣大将军霍光说:楼兰与龟兹等小国,对汉朝的态度时好时坏,反复无常,应该诛灭。霍光回复说,龟兹距离太远,可以从楼兰实现这一构想。


《汉书·西域传》记载:“(楼兰)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在那个时代,这样的距离还是非常遥远的。由于它正好处在东西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太重要了。汉朝要打通前往西域的道路,就一定要拿下楼兰。


西汉元凤四年(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刺其王——这就是著名的傅介子只身智取楼兰王的故事。


完成任务后,傅介子把“楼兰”这个国名改为“鄯善”。此后,大汉军队在这里长期驻扎,还设立西域都护对整个西域进行有效管辖。可以说,中国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和统治的标志,就是从击破楼兰开始的。


这也是新疆成为我国固有领土的法理来源——可不是从清朝才开始,而是“自古以来”啊。


只不过,“楼兰”这一名称虽然存在时间不足百年,汉代以后,有关它的记录依然不曾消失,原因就在它变成了“典故”,经常出现在诗人的作品里。




诗词里的“楼兰”

除了唐朝,从宋代到明代,可怜的楼兰一直在诗词里被“斩”了一遍又一遍。例如,南宋大词人张元干的《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李伯纪即抗金名将、民族英雄李纲。绍兴八年(1138年)冬,大奸臣秦桧和孙近等筹划与金议和,李纲的坚决反对被投降派迫害。


张元干不惧奸臣当道残害忠良的现实,作此词赠李纲。既表达对爱国志士的支持,更痛斥那些出卖国家利益的奸邪小人。全诗慷慨激昂,苍凉悲愤,忠义之气,溢于言表,表现出作者刚正不阿,坚持正义的爱国精神。


还有一首比较著名的词作就是南宋爱国词人刘过的《沁园春-张路分秋阅》:


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见秋原如掌,枪刀突出,星驰铁骑,阵势纵横。人在油幢,戎韬总制,羽扇从容裘带轻。君知否,是山西将种,曾系诗盟。


龙蛇纸上飞腾。看落笔四筵风雨惊。便尘沙出塞,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未惬平生。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归来晚,听随军鼓吹,已带边声。


南宋军队常在秋季演习,并有长官检阅,称为“秋阅”。刘过看到爱国将领张路分“秋阅”的情景,一挥而就。这首词描绘出一个能文善武的抗战派儒将形象,抒发词人对北伐抗金的强烈期盼和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


明代著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徐祯卿,写过五首《从军行》组诗,其中第四首写道:


调笑胡王坐玉鞍,蛇矛丈八奋如湍。

天子戎衣遥按剑,将军直为斩楼兰。


这首绝句描绘了一幅将士英勇出征的画面。诗人先以以轻松调侃的口吻,写出了边塞将领对敌人的蔑视和自信,暗示了胡王虽然表面威风,但在斗志昂扬的将士面前都是徒然。


接着以“天子”和“按剑”的细节描写,传达朝廷从上下到对战事的重视,表达了将军决心直捣黄龙,一展雄心壮志,消灭入侵者爱国情怀。




楼兰为什么非“斩杀”不可

你会发现,随时时间推移,楼兰已经成为一个意象而非实指。一代代诗人将其写进作品,并非出于对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楼兰国的痛恨,而是它已经成为一个一望而知的文化语码,用来表达中原王朝对域外侵略者的抗击,并将其彻底消灭的坚强决心。


物理意义上的楼兰国,早已不存在了。


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写下《佛国记》,其中记载:“(楼兰)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这时的楼兰城,已被彻底废弃。


到了初唐,也就是王昌龄这些边塞诗人写诗的时候,楼兰更成绝响。至于它仍要在后世诗人的作品中不断被“斩杀”,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古代诗歌有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用典。比如,唐诗中,被频繁借用的典故多来自汉代。楼兰国归入汉朝版图后,一直稳定地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诗人们用起来得心应手,并在运用时充满豪情,自然也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二是“楼兰”的发音朗朗上口,易于入韵。“兰”字韵脚属于诗句、戏曲中的“言前辙”,常见,易于唱和。像匈奴的“奴”字,属于“姑苏辙”,写入诗里就很拗口,很难找到合适的词押韵。


三是历史上的小国楼兰并不地道。作为夹在大国间的楼兰,实力不强却经常两面三刀、朝秦暮楚, 对它的严厉处置,是为了震慑其背后的大国。告诉它们,楼台都成了遥远的历史名词,侵犯中国之前,先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考虑考虑后果。



总结


不管怎么说,我们都可以肯定,诗人们在诗歌中经常斩一斩楼兰,并不是对楼兰有多大恨意,更多的是为了表达心中那股热情澎湃、酣畅淋漓的爱国激情。“楼兰”本无辜,对它的一再地“斩、砍、破、刺……”,只用来彰显中原王朝的自信,以及个人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