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三美国外卖平台DoorDash于纽交所上市,成为2020年结束前最受瞩目的美股IPO之一,以每股102美元的开盘价计算,它的估值达到了390亿美元。
在美国居住过的小伙伴们一定都体会过,相比起国内凌晨两点叫外卖在家撸串的小确幸,美国的外卖不仅配送区域有限,而且选择少价格高。今年在疫情的催化下,外卖行业终于迎来了快速增长。
本期视频,我们就来看看
美国外卖市场当前概况,中美两国外卖行业是如何形成今天的差异,以及美国的外卖行业还有哪些潜藏的挑战和机遇。
在2018年以前,美国的外卖市场还是由成立于2004年的老牌平台
Grubhub
一家独大,占领着
43%
的市场份额。然而好景不长,成立于2013年的黑马
DoorDash
和共享出行平台Uber旗下的Uber Eats则很快后来居上。
最近一份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
DoorDash
以
45%
的市场占有率占据半壁江山,
Uber
Eats
和
Grubhub
则分别以
24%
和
22%
位居其后,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由三位从斯坦福商学院毕业的华裔年轻人共同创立的DoorDash是如何异军突起的呢?Grubhub选择的是轻资产模式,接入的餐厅必须自行提供送餐服务,因此,虽然它看似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实则只划分了蛋糕很小的一部分。
DoorDash创始人:Tony Xu, Andy Fang, Stanley Tang
DoorDash则早早地看出了这一点,和国内的美团、饿了么一样,其建立的思路就是为
无法送餐的餐厅提供配送服务
——这一数字占了美国餐厅总数的
85%
。总结DoorDash的成功之处,就是它找到了更具有发展空间的市场并更加聚焦。
中国的外卖行业渗透率,即当前需求和潜在市场需求的比率为
6.1%
,美国却已达到了
12.5%
;但是中国的线上化率,即主要交易依靠线上完成的比率为
74%
,美国却只有
6%
。
知名咨询公司LEK Consulting预测,
2019年美国外卖市场的价值为530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将增长到880亿美元
——5年内350亿美元的成长空间,真的不容小觑。
不过另一方面,美国市场仿佛自带“难做O2O”的基因:地广人稀,种族多样,人力成本高昂,食品行业规定极度严格。同时,尽管疫情为外卖平台带了供给和需求两端的井喷式增长,然而各大平台的困境却从未被解决。
佣金收入仍是外卖平台的单一来源
,高昂的佣金则让商家们怨声载道:美国的商家们也在疫情中冒险走向街头,联合抗议外卖巨头利用垄断优势收取高达40%的佣金,呼吁用户直接联系餐厅,不要通过外卖平台下单。
对此,纽约市议会宣布,在疫情的紧急状态时期,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餐饮外卖的费用上限为15%,随后西雅图和旧金山等其他城市也都出台了类似规定。餐厅老板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而外卖平台却仿佛摸到了天花板。
打破单一盈利模式,意味着当低成本视为不可能时,就需要选择差异化。平台需要战略转型,其中一个方向就是非餐饮消费需求。国内的美团和饿了么纷纷扩大配送品类的范围,升级成生活服务平台,囊括了生鲜、商超、美妆等吃喝玩乐的方方面面。
DoorDash也与美国药妆巨头Walgreens、药品零售商CVS达成合作。
美国CVS药房
还有一些后来居上的选手则扎根更细分更垂直的领域,利用数据科学等高科技手段优化配送流程,或在选品、定价、品控和客服上下功夫。
比如整合了实体零售点和生鲜食品店、由代购员去实体店购买商品配送的Instacart:雇佣了大量在疫情和经济下行中失业的员工,招聘热潮甚至超过了传统电商老大亚马逊。还有为亚裔群体提供次日送达配送服务、并拥有独立仓储的生鲜电商Weee!。
生鲜电商Weee!
亚裔群体虽然只占美国总人口的5.4%,却是美国所有族裔中家庭收入和学历水平最高的;
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的研究显示,美国亚裔群体的消费额将在2023年达到1.3万亿美元——可谓是利基市场中的典范。
不过,如果把视野放大,看看中美两地外卖领头羊美团、饿了么和DoorDash,二者最核心的差异并不在2C端(即对消费者)的市场大小和垂直领域上,更在于2B端(即对企业)提供的商业模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