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插座APP
职场充电第一站,每晚21点21分准时推送,下载好多课APP学习更多精品课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茅HR  ·  一个HR越混越差的根本原因(看完醒悟) ·  18 小时前  
CareerIn投行PEVC求职  ·  因小失大!高盛分析师为利自毁前程 沦为阶下囚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插座APP

一个人成长最快的方式:深度工作

插座APP  · 公众号  · 职场  · 2024-08-22 12:48

主要观点总结

这篇文章探讨了现代人工作中容易陷入的误区,即忙碌等于产出的理念已经过时。作者通过深度工作的概念,阐述了如何摆脱工作带来的疲惫感,实现有效的工作。文章介绍了深度工作的四条准则,包括深入工作、拥抱无聊、远离社交媒体和摒弃浮浅。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明确所求,专注于工作

只有明确工作的本质和追求,才能避免陷入无效的工作内卷。

关键观点2: 抵制干扰,创造专注环境

深度工作需要专注力,能否抵抗干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后的结果。

关键观点3: 减少无意义的社交,提高专注力

无意义的社交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影响深度工作的状态。

关键观点4: 深度工作的四条准则

包括深入工作、拥抱无聊、远离社交媒体和摒弃浮浅,是实现深度工作的有效方法。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插座APP

当代人,似乎陷入了工作的误区——以忙碌为标准,无效内卷。这篇文章3100字,预计8分钟读完,想要有所获,有所成,必须要有深度工作的能力。



作者 | 帆书 · 流芳

编辑 | 木木

来源 | 帆书樊登讲书(ID:readingclub_btfx)




你是否想过,你的工作方式一直都是错误的?


朝八晚九,忙忙碌碌一天,却感觉没有收获;微信步数上万,来去匆匆,却不知所为何。


同样的工作,别人屡屡升迁,你整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却看不到任何成果。


若是如此,那么,你大概率是在浮浅工作。


美国作家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一书中辨析了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的区别:


当代人,似乎陷入了工作的误区——以忙碌为标准,无效内卷。


而想要有所获,有所成,必须要有深度工作的能力。


换言之,就是: 专注于当下的工作,用最短的时间,提升最多的自我价值。



静心笃志,明确所求。


一天24小时,你也许有10个小时都花在工作上。


那么,那些步履不停的时间里,你都明白自己为了什么忙吗?


领导布置了任务,要求两天之内给结果,所以你就加班加点,熬了通宵。


方案被打回重做,心里有委屈,但只能埋着头重新调整。


晚上11点回家,伴侣问怎么又忙到这么晚,你疲惫得不想回答。


一开始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后来渐渐被培养成流水线上的机器,老板说什么就是什么。


工作,不想做,却不得不做,想逃,却无处可逃。


自媒体博主小焦曾提到自己在上一家公司的状态。


一开始,她应聘成功,满心欢喜,想着要在工作中发挥所学,一步步提升自己,所以一直工作得很卖力。


早上六点半起床,匆匆出门,到了工位开始马不停蹄地忙碌。


跑业务、写规划、做总结,一个人当几个人用,每天都忙到很晚回家。


忙碌的工作让她误以为自己成了公司的重要成员,无可替代。


有一次,她终于累倒了,休息了三天赶回工位,发现公司一切照常。


原来,公司从来没有离不开她,是她离不开公司,她随时都能被替代。


冷静下来思考,她始终在忙,但是个人的能力没得到提升,学习时间也完全被挤压掉。


甚至,她都没有时间想明白自己完成每一份任务是为了什么。


思虑再三,她果断辞职。因为她不想一辈子,做这样忙忙碌碌的可复制的牛马。


《深度工作》中写到:


“才能并非一种商品,你不可以通过大批购买,然后累积起来达到一定的水准,只有成为最优秀的才会有额外奖励。”


流水线上的员工,随时面临失业风险,只有深度工作,才能发展出不可替代性。


而这,始于对工作的认知清晰,对于自己的追求明明白白:


工作的本质是为了辅助追求,而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


有些人是为了实现梦想,有些人是为了展现个人价值。他们沉浸其中,享受乐趣。


翻译家许渊冲在妻子去世后倍感孤独,浑浑噩噩了一阵后,决心重拾翻译,打开了《莎士比亚全集》。


一日日沉浸于文字中,让他忘了孤独,他开始享受这种状态。


这不是他的任务,是他实现梦想的一种方式,是他熬过寂寞的一味良药。


最终,译本成功出世,倍受赞誉。妻子虽去,可还有工作相伴,他觉得人生充满意义。


当你主动选择工作,而不是被迫承受,一切,都会变成享受。


保存图片,分享 朋友圈


静心笃志,明确所求,守住内心,深度工作其实很容易。



隔绝杂音,专注自我。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相同的工作时间,别人能不慌不忙地完成任务,而你总是着急地紧赶慢赶。


你羡慕,以为你的工作能力比不上同事,其实,你们差的只是专注力而已。


《深度工作》中写到, 所谓深度工作,就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能否抵抗干扰,能否全心专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后的结果。


综艺《跃上高阶职场》中,有名女生叫八月。


客户提出希望能在第二天就看到初步的方案,同组的人面露难色,但也不敢说什么,只好默认熬夜加班。


可这时候,当着客户的面,八月直接说:“我从不通宵。”


到了下班的点,她直接回了家。


结果第2天,她带来了一个很好的策划,赢得客户、导师、组员的三方称赞。


她并没有回家偷偷加班,而是在工作的时间里极度专注,把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


因为专注,她不必熬夜加班,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工作做到了最好。


研究表明,如果人在做事时受到干扰,至少要花25分钟才能重回状态。


专注工作一小时,抵得过别人浮浅工作十小时。


百万畅销书作家李尚龙曾直言,自己写作时特别容易开小差。


手机在旁,一会儿想给家里人打个电话,一会儿想给朋友回个消息,一会儿又想刷刷新闻。


他自己也意识到这样不行,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


每当他要开始写作时,他都提前把手机锁到抽屉里,静音或者关机。


眼不见,心不乱,埋头案边,只有写作,效率大大提高。


成功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不是在他的世界里不存在干扰,也不是他天生就有深度工作的能力,而是他会主动给自己创造条件。


而多少人,也正因为狠不下心,才一直停留在浮浅工作的层次。


保存图片,分享 朋友圈


隔绝杂音,专注自我,进入深度工作,才是走向成长的第一步。



深度工作的四条准则。


哲学家戴维•梭罗曾说:“真正有效率的劳动者,不会整天马不停蹄地工作。”


浮浅工作,会让我们忙碌不停,且没有收获。


深度工作,既能创造价值,还可让我们身心愉悦。


工作方式对了,工作起来就轻松了。


《深度工作》一书中,给出了深度工作的四条准则:


第一,深入工作


人人都渴望能深度工作,可多少人只停留于渴望。


把深度工作融入日常生活,把它变成工作计划中的常规安排和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深度工作,坚决执行,逐渐养成习惯。

第二,拥抱无聊


允许自己在一些时间里无事可做,去感受无聊的时光。


因为从一件事切换到另一件事,注意力的集中需要训练,需要时间。


如果我们一有空闲,就随便打发时间,迫不及待地看看手机,就很难实现最大程度的专注。


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我们才能更好地增强专注度。


第三,远离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是外界干扰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存在,我们每天在上面花费了太多时间,但收获鲜少。


学着在网络使用习惯中采取二八法则,把时间和精力投注到最重要的20%的活动上。


一步步戒掉社交媒体,拒绝用网络来消遣时光。


第四,摒弃浮浅


大多时候,我们处于浮浅工作的状态,都是因为我们缺少规划。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话来说话,事来做事。


每天提前认真规划好自己的每一分钟应该怎么度过。


做一件事就专注其中,做完一件再想下一件。


其实,哪怕不知道深度工作的概念,我们也一直知道专注于工作的重要性。


为何理论都懂,却始终做不到?


达到深度工作的方法有万万千,而第一步,无疑是行动起来。



与你共勉。


俗语有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多少人拿这句话来自我欺骗。


但现实是,获得成功的人,往往不论艰苦,深度工作,只问结果。


正如《深度工作》中所说:“忙碌等于产出的理念已经过时,知识工作并非生产线,也不靠忙碌支撑。”


明确所求,专注于一件事,才能摆脱工作带来的疲惫感;


抵制干扰,为自己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才能更好地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


减少无意义的社交,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专注力,才能一步步沉浸当下,享受自我。


点个 「在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