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观众旁友们大家好,
欢迎收看本期的十三姨说事:
我回家的路上,会经过一条街,街上有家裁缝铺,叫“上海裁缝”,我去里头做过衣服。
老板娘五十多岁,脸和身材没有特别保养,就是五十多岁女人的正常样,穿的也不是什么大牌名牌。
但在同龄人里,算是个讲究人了。
头发三七分,烫的有形,染成了咖啡色。
玫红色的蕾丝镂空中袖上衣,领子开的很礼貌,只露出胸以上的半截白花花;腰部没太收,给出一个五十岁女人正常会有的小腹一点空隙。
站有站姿,体态也还端正。
让我放心在她那里做衣服时,说的是:
“
哦哟
我还要买衣服的呀,我的都是自己做的呀...”
晒出来的儿子结婚的朋友圈,照片里的她,一套玫红灯芯绒旗袍,左肩是牡丹花开刺绣;一套是紫红色薄纱旗袍罩里面一条丝绸吊带裙,镶着blingbling的金银闪钻。
像过去《金粉世家》里的富太太。
看着不违和,也不是突如其来的隆重,她看起来很享受
。
“讲究”这个词形容穿着,
放在全国,顶般配的就是上海人了。
80年代末90年代初,华亭路的老板们给到女顾客的,除了“不贵的价钱买好货”,还有包好货后的殷切嘱咐:
“买件外套,伊教你呢领头要立起来,要有风的辰光去穿,钮扣不要扭,一走路下摆就被吹起来了。
伊还讲唻,侬头发呢最好稍微长点,头发也要披下来,鞋子呢要黑颜色的高跟皮鞋。”
哦哟,噶时髦啊。
可是你能感觉到这种时髦,
是用过力、费过心的时髦。
背后显然是长期的自我约束和眼光往好里挑的结果。
香港人因为租界历史成全了做自己
上海人因为租界历史成就了做派头
▼
北京是天王老子的家,广州打秦朝开始就是华南中心,不比这两个的堪称嫡系,上海虽然上能追溯到春秋战国,但一直是爹不疼娘不爱的无名小县城。
直到清朝鸦片战争失败,
1843年,
英国人看中了上海,在不平等条约里要求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里,包括这个小县城。
上海成了英国的租界,后来
美国人也来设了租界,法国人也来设了租界...
好吧在当时,全世界都可以来上海住!
因为当时和伦敦代表欧洲、纽约代表美洲一样,上海仿佛代表着亚洲。
所以当时的上海和香港类似,
华洋共处。
管理很洋化,但归根到底,还是中国的。
能看到男的穿着长袍马褂用刀叉吃西餐,
▼
女人梳着发髻穿着氅衣在打台球。
▼
所以当上海平地一声雷的出现时,
已然是个“海派”城市。
这种“海派”呈现在文化、娱乐后,必然会呈现在最简单的穿着打扮上,
并
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爆发。
当时是上海的黄金十年开始,也是民国的黄金十年开始。
裹脚、梳髻穿氅衣的都做了老母亲。
后代们读英文书、烫发、穿高开叉、窄腰身的旗袍配高跟鞋贴身大跳交际舞。
▼
这一时期,上海名媛、名伶密集出现,她们的穿着,
是后来的我们不断去模仿的时髦,
也称得上是上海时髦的鼎盛。
名媛们个个家底殷厚,就没听说过谁不打扮就不费力的赢这一说。
没有。
个个发型、妆容、指甲油、首饰...
从头到脚都是考究的,而主要的穿着就是隆重的
中式改良旗袍走一走,隆重的西式连衣裙玩一玩,中西结合出来的时髦特别精致耐看。
张乐怡
▼
黄蕙兰
▼
吕碧城
▼
潘素
▼
唐瑛
▼
以及名媛日常
风衣、呢大衣套旗袍,夹手包
个个头发烫的齐整
▼
旗袍配墨镜、草帽、凉鞋
▼
名伶们比起名媛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将当中西结合的时髦出的精致发挥到极致。
穿旗袍是周璇
▼
穿西式剪裁的驼色小高领上衣也是周璇
▼
穿格纹西装的还是周璇
▼
穿旗袍是
胡蝶
▼
加个小红帽式的小斗篷是
胡蝶
▼
西式礼服也是胡蝶
▼
略显暴露的运动装束还是胡蝶
▼
在当时的上海,比起名伶,名媛们更在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和影响力将这种时髦推广成多线发展。
名媛唐宝玫在夏令配克大戏院
操办的第一场服装表演
▼
当时有永安、先施、福利等公司的商业赞助;
有媒体对时装秀进行了正面的定义
(是一段文言文来的,我翻译了下,大概意思如下)
:
“
不是虚荣心的表现,不鼓励奢靡,强调服装与人的关系;
剪裁要合适、款式、颜色要合适,强调适合自己;
审美要够,设计要够美观,强调对服装的兴趣。”
(原来一些永恒的道理,每个时代的人都能意识到)
更有《申报》的宣传:
“时装表演分游戏服全服、跳舞服、夏服、晚礼服等十四种,除二种为纯然中国服装外,其余颇近欧化。”
注意,是近欧化,而不是完全欧化。
这就是当时上海时尚的特色:
或旗袍或连衣裙
或旗袍与连衣裙结合的中西特色。
名媛们办了时装秀之后不仅推进时尚的发展,更让商人们以“时装表演”为商机,将服装秀推广。
同时,一些服装公司也在崛起。
如:
云裳公司,有点像买手店,即使是巴黎流行的款式,也能在这里订到,所以面向的也是中上层人士。
而从小做大的鸿翔公司,在三十年代初时尚如家常便饭的时候更牛逼,在美国芝加哥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奖。会聘用养设计师和洋模特。当时的明星胡蝶、阮玲玉都是它的常客。
也是三十年代初,上海出现的第一本时尚杂志《玲珑》。
谈论的是关于都市女性的生活、婚恋、常识、衣饰美容等。
▼
女人独立自主意识觉醒,
哈哈哈教女人们如何对付男人
▼
介绍流行趋势和穿搭
▼
一个世纪的租界生活,
上海学到的时尚,就刚刚好,
不过分谄媚的西化,
也没顽固的保留自己,
我们今天称之为“老上海”。
怎样穿怎样打扮让做女人的姿态、做人的姿态更好看,
很安全又很有派头,绝
不越雷池半步。
以至于今天再提起这座城市的时尚,辉煌好像都落在了这十年的老上海里。
黄金十年后,上海的时尚再无出头,基本香港时髦跟着香港走、外国时髦跟着外国走。
唯一保留的是自己讲究的做派。
上海人的时尚,
与其说时尚,不如说讲究。
▼
比起时髦,我是更愿意用“讲究”形容上海的时尚的。
马家辉讲过一个小故事:
一位作家去杜公馆见杜月笙,等了半小时,杜月笙终于出来了,但是作家已经生气想要走。
杜月笙说:
“对不起让你久等我晚了。因为你是作家,文化人,我总要穿的体面。而我刚才长衫有点皱,我就请我的工人替我熨了一下才能出来见你。”
他读出来的是杜月笙给足了作家面子。我读出来的是杜月笙的讲究。
而老上海最有名的名媛唐瑛:
每天要换三套衣服——早上是短袖的羊毛衫,中午出门穿旗袍,晚上家里会客穿西式长裙。
CHANEL No5香水、Ferragamo高跟鞋、CD口红、CELINE服饰、LV手袋是必备。
这就是上海人的做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