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泡菜小课堂
国内第一家专注于韩流产业研究,韩流粉丝经纪的自媒体,不定期推送韩流相关合作资源及招聘职位,如需合作请先加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泡菜小课堂

为什么Kpop组合很少去欧洲巡演?

泡菜小课堂  · 公众号  · 韩国  · 2019-01-25 17:5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几年前在一个国外的kpop网站看到了这个标题,感觉很有意思,所以今天想把这篇文章翻译成中文跟大家分享。了解Kpop的人应该都知道,一般Kpop组合开启世界巡演的话,亚洲和北美是一定会去的,但是很少把欧洲列在日程里。

大家有没有分析过其中的原因呢?希望看完这篇文章你会得到答案。


以下是翻译全文:(注:文章发布时权志龙还未宣布巡演欧洲日程)

当G-Dragon在入伍前宣布了举办个人演唱会Act III:M.O.T.T.E,粉丝们超级兴奋。当得知演唱会除了日本,韩国,东南亚之外,在美国,加拿大,澳洲也会举办后,粉丝们更加兴奋了。这也是权志龙第一次没有跟BIGBANG队友,而是自己单独在这些国家进行巡演。但是欧洲的粉丝们又一次失望了,巡演日程并没有列出任何欧洲的城市,粉丝们期待了这么久但是欧洲再一次成为被跳过的巡演目的地。



粉丝们这样的抱怨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但是话说回来,为什么Kpop演唱会总是经常忽略欧洲?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了解Kpop歌手举行世巡的目的。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当然是因为要赚钱,演唱会是歌手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演唱会的收入主要是门票和周边产品售卖。如果要举一个例子说明歌手和演唱会主办光是演唱会就能赚多少钱的话,一个芝加哥当地的歌手Chance the Rapper,他以在网上免费发行音源和mixtape而有名,他的全部收入都来自巡演和周边销售。而且世巡有助于提升艺人的海外人气,可以满足海外粉丝想见到艺人的迫切心理。对于很多粉丝来说,能够亲眼见到偶像在自己面前表演就像实现了梦想一样。路人饭在看完艺人的演唱会之后一般会投入更多支持自己喜欢的偶像,比如说买专辑,上网听音源,买官方周边,这样会帮助艺人壮大粉丝群以及增加收入。


所以把这些原因都考虑进来,为什么主要的经纪公司都不在欧洲搞演唱会呢?实际上,这里有一个普遍的误解。跟大家想的相反,经纪公司在决定自家艺人巡演时并不是主要的决策者,在韩国之外,其实是像MyMusicTaste, IME, NOIX Productions这样的演唱会主办来决定要不要邀请艺人来自己国家演唱。这些演唱会主办需要做的事情有:


  1. 与经纪公司沟通演唱会的曲目安排

  2. 支付经纪公司一大笔费用作为艺人的出演费,当然艺人越出名这笔费用越贵

  3. 预定场地,场馆越大,场馆租金越贵

  4. 准备技术支持要求-一般是一页纸,告诉场馆方和音响工程师这场演唱会需要哪些技术支持,以及在艺人到场前应该怎么搭建舞台

  5. 准备艺人接待服务-列出艺人方的要求,包括订酒店,提供交通,安保和就餐服务


如果你觉得以上这些工作量还不够的话,其实主办还承担着演唱会亏本的风险。毕竟举办演唱会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主办和演唱会制作人需要提前预想到演唱会的资金风险,这意味着如果主办没有卖出足够多的票,在支付了经纪公司一大笔演出费后,主办自己反而亏了很多钱。当然部分启动资金可以来自赞助,赞助商希望用金钱换取一部分对自己的宣传,但总的来说,演唱会是一个成本很高的生意。


一方面来说,在亚洲,Kpop显然非常流行,在过去几年中亚洲成功举行了很多场大规模的演唱会。这多亏了当地粉丝强大的需求,当地的主办已经在引进kpop到自己国家方面非常专业了。通过每场演唱会,主办在当地树立了声望,对于如何满足当地粉丝的需求更加轻车熟路了,也不断加深与赞助商,广告商的联系,这使得演唱会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比如SM的SMTOWN和EXO的演唱会比较容易举办)


另一方面,因为主办决定了在韩国以外的地区怎么举办和宣传演唱会,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没那么有名的组合会更多在美国和欧洲举办小规模的演唱会,一般选择能容纳2100到2900人的剧场。非一线组合要求的预付定金没那么贵,这就意味着主办不用卖出那么多的票才能盈利,少量的门票销售代表着选一个小场地就足够了(比如BLOCK B在美国和欧洲的巡演),这样场租和其他筹备成本也降低了。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技术支持要求了,通常讲Kpop演唱会很少依赖道具,因为Kpop歌手主要是靠舞蹈,但是越有名的组合能花在舞台设计和特效的钱也越多。除非预算能足够承担特殊道具的运输费,否则很难保证每个国家每场演唱会的歌单和舞台搭建一成不变。举例来说,EXO的北美巡演,有很多道具是被改造过的(灿烈的钻石型DJ台)以及较倚重道具的El Dorado和Lightsaber,这两首歌要不然是被削减了或者干脆被替换了。总结下来,举办非一线组合的小型演唱会,尤其是在Kpop还不是那么流行的地区(比如美国和欧洲),比举行一线人气组合的大型演唱会要轻松很多,资金风险也相对小一些。这就解释了像BIGBANG,EXO,BTS这样的组合为什么去西方国家巡演不如亚洲那么频繁。像BTS的话他们只是在14年来欧洲办过一次见面会,那还是在他们大火之前,而15年在发表了I Need U之后,他们的出演费暴涨。


如果我们单看欧洲和美国的话,前者更少地被包含在大型演唱会日程里,BIGBANG Alive Galaxy Tour伦敦场算是最后一个说得上来的例子了,而且这轮巡演来海外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和三星的战略合作。但是美国的话举行过BTS的Live Trilogy Episode III (Final Chapter): The Wings Tour 和 BigBang的 MADE 2015-16 World Tour。这些演唱会都没来欧洲办,而这一遗憾的趋势也延续到权志龙的solo巡演。显然,大型Kpop演唱会在美国举行的更多,那是因为那里的主办和媒体的人脉能够促使他们先行一步。在美国有很多不同的主办都想要把Kpop带到美国。因为江南style的出现,美国的音乐频道和新闻网站例如Billboard和Fuse已经加大了对Kpop的报道,使得Kpop在普通市民中变得知名度更高,而不再是一个小众文化。这使得主办更加容易的拿到赞助和投资来举行Kpop演唱会。

对比之下,欧洲缺乏大型,有经验的并且熟悉Kpop的主办,而且他们没有能力保证邀请知名组合来开唱的同时减少资金上的风险。而且寻找赞助和投资也非常困难,因为Kpop在欧洲还算小众,所有没人敢冒风险,尤其是在美国的人气歌手会经常来欧洲巡演的环境下。


而且屈指可数的欧洲主办也被之前失败的大规模演唱会吓跑了。例如,2014年在杜塞尓多夫举行的K-culture Festival ,请到了VIXX,B.A.P,GOT7,MBLAQ和Ailee,然而演唱会在开场两周前因为未知原因叫停了(大家推测取消的原因是因为卖票不足)。韩国主办方Dif One卷钱跑路扔下另一家主办收拾残局。

但是不管怎样,我相信未来欧洲也会像美国一样成为大型Kpop演唱会眷顾的地方,欧洲的粉丝也很热情,也是有需求的,只要再给多一点的时间和耐心,主办可以获得足够的动力和支持来邀请人气组合举办Arena演唱会。

主办不应该陷在杜塞尔多夫失败的阴影里,因为即使对于美国的主办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MyMusicTaste在主办EXO第一次北美巡演采取的付费投票就引起争议,BTS15年在美国的巡演也很多灾多难。重要的是大家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如果智利主办Noix Production能主办BTS南美巡演,我相信欧洲也可以做同样的事情。

只要需求一直在,只要Kpop持续在全球扩大影响力,我想欧洲的主办也会向前迈出一步把更多人气组合带到欧洲。

以上就是全文的翻译,因为文章写于17年5月,后来发生的事其实就像作者预想的那样,有很多变成了现实。

我在这里也补充下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原文作者主要是从Kpop在欧洲的受众和欧洲主办的实力来分析。但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美国地理面积大,Kpop艺人来美国一次可以一下开好几场,原来LA和纽约是标配,现在逐渐增加了芝加哥,达拉斯等城市,而且像Ticketmaster,AXS这种售票网站都有自己合作的场馆,如果想使用他们的票务平台就只能在他们指定的场馆办演唱会,相当于一下子谈了打包合作,主办不用为了每个城市单独去谈场地,而且在一个国家开演唱会,不管是艺人签证,审批各方面都有统一标准,所以办下来对于主办方来说省时省力。反观欧洲情况就大不相同,欧洲各国面积太小,这导致每个国家只能办一场就得去下一个国家,一旦涉及到跨国很多东西就很麻烦,除非有一家公司愿意把所有欧洲巡演打包一起来做,否则如果只做一个国家的话实现不了规模经济,经纪公司也不会愿意为了一个欧洲国家而专们飞来开唱。

最后再来吐槽一下文中提到的那家智利主办Noix Production,他家上周刚举办了SMTOWN智利场。不过在我看来业务能力显然比不过亚洲的主办,竟然把记者会安排在当地的商场举行,最后因为安全问题取消了,这家主办难道不知道南美的Kpop粉丝是全世界最热情的吗?可见非亚洲的主办方在筹办Kpop演唱会的能力提高这件事上还需任重道远。

如果大家有其他的见解也欢迎在文末留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