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一起涉及两头水牛归属争议的案件。案件经过多次协商、庭审、判决和上诉,最终通过法官的调解,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案件体现了法律与人情的平衡,法官的诚意和执着打动了双方,实现了人情味与法律力度的完美结合。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案件背景
2024年11月12日,李某与许某因两头水牛的归属问题产生分歧,双方多次私下协商未果,最终闹上法庭。
关键观点2: 案件经过
案件经历了庭审、判决、上诉等阶段,法官刘洋通过走访、调查、调解等方式,最终帮助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关键观点3: 案件焦点
案件的焦点是两头水牛的所有权归属问题,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法官通过调查、走访、调解等方式,结合证据和法律条文,最终认定水牛所有权归原告李某所有。
关键观点4: 案件意义
本案体现了法律与人情的平衡,法官的诚意和执着打动了双方,成功调解了这起纠纷。案件也让人认识到,农村的官司不仅要断是非,更要留住人情味。法律不仅有力度,也可以有温度。
正文
近日,一起备受关注的“牛官司”圆满画上句号,两头水牛也赶在春节前“回家”了。
2024年11月12日,李某与许某因两头水牛的归属问题产生分歧,双方多次私下协商未果,李某无奈之下选择报警。可即便派出所出警介入调解,也未能平息这场风波。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最终闹上法庭。
原来,双方均系养牛大户,平时多靠放牧为生。由于当地山里多采取放养式养牛,且养牛户较多,场地挨近,常发生水牛互相流串、混群现象。因此,李某坚称,两头水牛是自家走失后混入被告家牛群的。而许某态度同样强硬,坚决主张水牛归自己所有。
庭审当天,许某辩述中对水牛的来源描述前后矛盾,也不能清楚的描述案涉两头水牛的具体特征,但坚称这两头牛是自家水牛所生。李某作为原告气得直拍桌子:“我家小牛自出生就打有耳标,那两头牛就是我家的!”被告许某也扯着嗓子喊:“牛就是我家母牛生的,凭啥就是你家的了?”眼看两人要吵起来,法官刘洋敲了敲法槌说道:“都别急,慢慢讲,牛不能讲话,但人得讲理嘛!”
原来在庭审前,刘洋多次前往双方放牛场地,走访辖区内众多养殖户。凭借他们丰富的日常生活经验,
刘洋了解到,一般
养殖户发现牛走丢后,大部分都能依据自家所做的标识将牛找回。法官前往被告许某家中发现其它小牛均未打耳标,恰好涉案的两头水牛留有耳标残留耳洞。结合原告提交的之前报警出警情况登记表、涉案水牛照片,以及法院依法调取的执法记录仪视频,再加上结合庭审笔录,从证据的高度盖然性来看,一审判决认定案涉两头水牛的所有权应归属于原告李某所有。被告许某如不能原物返还,则应按照以30元/斤整只售卖给商贩的价格折价赔偿原告李某18000元。
然而,
两头
牛的纷争没有就此落下帷幕。
原、被告双方此前因放牛场地的使用问题
就心存芥蒂,
此次水牛的问题更是让矛盾升级。
案件宣判后,被告许某对判决结果不服,提起上诉。坚持要通过“亲子鉴定”来判定牛的归属。
刘洋经过全面考量,认为鉴定费用高昂,而且时间周期漫长,这不仅会加重当事人的经济负担,还可能让纠纷变得更加复杂,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矛盾。
于是在接到被告上诉状时,刘洋没有丝毫懈怠,再次找到被告许某,没急着讲法律条文,反倒拉起了家常:“老许啊,两家为了两头牛不至于,不要因为一直赌气伤了和气。大家辛辛苦苦养牛费心费力的都不容易。自家的牛跑出去迷路了,就像家里的小孩走丢咧,马上过年了,小牛也想回家咯。”一席话把被告许某逗笑了。
见许某笑了,法官掰着手指算账:“李大哥的两头牛在你这也养了两个月了,小牛吃饲料也吃了不少钱。回头我跟李大哥说说,给你两千块钱补偿。实在不行我自掏腰包,你看咋样?”许某连忙摆手:“不用不用,差不多是这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