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选美
《选·美》栏目致力于深度观察评析美国大选,通过追踪选举动态,触摸真实的美国政治肌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选美

当阴谋论者遭遇科技巨头封杀,“言论自由”如何界定?

选美  · 公众号  · 美国  · 2018-08-29 20:14

正文

欢迎点击上方“选美”,关注选·美公众号


这是选·美的第 977 篇文章


本文于2018年8月20日首发于端传媒。


亚历克斯 · 琼斯在阴谋论界已经活跃了超过 20 年,他所制造和传播的阴谋论影响力极大,其中不少也漂洋过海传到了中国的知乎和微信上。在 2016 年大选中,琼斯更从互联网上的阴暗角落登堂入室进入了主流。 图为琼斯的录音室。

摄: Ilana Panich-Linsman/The New York Times viaImagine China

2018年8月,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阴谋论者亚历克斯·琼斯(Alex Jones)遇到了现代科技传媒史上罕见的联手“封杀”。6日凌晨,苹果公司首先将琼斯和他主办的“信息战”(Infowars)网站在苹果播客平台上6档节目中的5档下架。这一决定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各大科技公司纷纷跟进,短短一天时间,Facebook、YouTube、音乐流媒体Spotify、职业社交平台LinkedIn、图片分享平台Pinterest等先后对琼斯和Infowars进行了下架或者封号处理。

当天下午,琼斯在“硕果仅存”的Twitter账号上“悲愤”地写下:“现在,谁愿意站出来反抗暴政,保卫言论自由?我们现在都是亚历克斯·琼斯。”一时之间,这位靠制造和传播阴谋论起家、靠兜售男性保健品牟利、在互联网上臭名昭著的人物,摇身一变俨然成了捍卫言论自由的“殉道者”。

琼斯的声音不乏响应。Infowars网站的特约编辑保罗·约瑟夫·沃森(Paul JosephWatson)、英国脱欧主力奈吉尔·法拉奇(NigelFarage)不约而同地将这一波下架和封号的行动描述为科技巨头们集体串通、干涉言论自由的行为。德州参议员泰德·克鲁兹(Ted Cruz)这次也跳出来为琼斯“喊冤”,暗示各大科技公司侵犯琼斯的言论自由。吊诡的是,他本人却正是琼斯阴谋论的受害者——后者曾经造谣克鲁兹的父亲参与刺杀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

克鲁兹的表态,很大程度上是立场使然:他一直批评科技公司对保守派存在“偏见”,针对保守派人物搞“政治审查”,这次他甚至借用了德国神学家马丁·尼莫拉知名的《起初他们》一诗,将琼斯比作遭纳粹迫害的共产党人,仿佛各大平台在封杀琼斯之后,就会一步一步进行更大规模的言论封杀。

保守派的这一套说辞在琼斯遭“封杀”两周后引发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注,多次将媒体称为“人民的敌人”的特朗普在推特上表态,批评社交媒体“歧视保守派”、搞“审查”,呼吁“让所有人无论好坏都能参与讨论”,似乎完全忘了他在一个月前还在要求推特清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假新闻”。

然而,这一事件真的是科技公司合谋进行的“言论审查”吗?在表面的“联手”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困局?


谁是 亚历克斯·琼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各大科技巨头当然也不是一时兴起、集体采取封杀行动。这和目标当事人近年来的独特角色有密切联系。

亚历克斯·琼斯在阴谋论界已经活跃了超过20年,从“9/11是美国政府制造的阴谋”,到“希拉里涉嫌参与谋杀一百多人”,他所制造和传播的阴谋论影响力极大,其中不少也漂洋过海传到了中国的知乎和微信上。在2016年大选中,琼斯更从互联网上的阴暗角落登堂入室进入了主流。特朗普在竞选中登上琼斯的节目接受采访,称其“名声超级棒”;他还在不同场合引用琼斯制造的“克鲁兹的父亲参与刺杀肯尼迪”的谣言,打击自己在共和党初选中最大的竞争对手;琼斯本人还宣称,特朗普在2016年大选中意外获胜后,还专程打电话向他致谢,感谢他提供的帮助。

不难想像,在琼斯和Infowars的受众中,并非所有人都全盘相信他的阴谋论和谣言,有人收看其节目不过是为了看着他在屏幕上面红耳赤地怒吼宣泄情绪,但也有很多人信以为真,更甚者还采取了行动。2016年12月,美国一名28岁男子韦尔奇(Edgar Welch)就因为相信了“披萨门”的阴谋论(华盛顿特区的“彗星”披萨店是希拉里及其同伙虐待和性侵儿童的大本营),持枪前往披萨店内“查案”并开火,最终被判刑4年。亚历克斯·琼斯还称2012年康涅狄格州的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纯属子虚乌有,使得受害者家属不断被人骚扰甚至接到死亡威胁,还有受害者父母被迫搬家,最终这些阴谋论的受害者决定起诉他诽谤。


首鼠两端的科技巨头


在2016年大选后,尽管各大科技公司不断宣称要打击假新闻、支持真媒体,但是在如何处理亚历克斯·琼斯这类阴谋论者的问题上,他们却迟迟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一方面,科技公司们当然不希望这样的内容在自己的平台上肆意传播,被人指责“不作为”;但另一方面,也不敢对其痛下杀手,给保守派落下“偏心”的口实。这些科技公司首鼠两端,一直饱受媒体和公众的质疑,而舆论压力在最近一个月达到顶峰。

2018年7月11日,Facebook邀请多家媒体来到该公司的曼哈顿办公室,向他们展示这家科技巨头打击假新闻和虚假信息的决心,然而当CNN记者询问为何不对Infowars进行处理时,Facebook News Feed的负责人表示,单单是传播虚假信息并不违反平台的标准,Facebook不会采取封号的行动。

仅仅过了一周,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在接受科技媒体Recode联合创始人卡拉·斯维舍尔(KaraSwisher)采访时再次表示,除非是造成实际伤害,在Facebook上传播虚假信息并不会遭遇封号,因为平台无法判断用户是否是有意而为。

到了7月底,各大科技公司们已经陆续琼斯和Infowars进行了一波有限度的惩罚:Facebook最终以“人身威胁”和“仇恨言论”为由,对琼斯进行了禁言30天的处罚;YouTube也因为“违反社区规则”对琼斯的账号提出警告;Spotify则以“仇恨言论”的理由在8月1日对琼斯的几集播客节目进行了下架处理。

而各大科技公司能够在8月6日一天之内集体进行采取更大力度的行动,可能还要感谢苹果公司。据CNN记者报导,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Tim Cook)和互联网软件与服务高级副总裁埃迪·库(Eddy Cue)亲自参与了决策,决定下架Inforwars的播客节目。马克·扎克伯格在得知了苹果公司的决定后,才在当地时间凌晨三点对琼斯和Infowars采取封号处理。而YouTube和Spotify等公司也是在得知了苹果公司的决定后才最终采取了行动。

如果各大科技公司严格执行平台规则,琼斯显然在很早之前就有理由被封杀,但在此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科技公司们一直选择逃避。

琼斯传播阴谋论早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最近引发争议最大的造谣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受害者一事也不是最近刚刚发生,如果各大科技公司严格执行自己的平台规则,琼斯显然在很早之前就有理由被封杀,但在此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科技公司们一直选择的是逃避。

然而最近两年时间内,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负面丑闻不断,各大科技公司的形象都在不断恶化,华盛顿政客也将目光对准了硅谷,不断要求科技公司的高管们出席听证会,民主党参议员马克·华纳(Mark Warner)更是提出了详细方案,呼吁加强对科技公司的监管。大环境的变化,加上舆论的压力,再加上科技公司中的“道德标杆”苹果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其他科技巨头们再也没有了逃避的理由,最终对琼斯和Infowars采取了行动。

2016年7月,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琼斯在美国共和党全国大会会场外透过扩音器向在场民众发表讲话。

摄:Brian Blanco/EPA

但即便如此,这次行动比起真正的“全网封杀”差得很远:琼斯旗下的网站Infowars本身安然无恙,每天依然坐拥上百万浏览量;苹果公司封杀他大部分播客节目的同时,并没有从应用商店中将Infowars的移动App下架,后者甚至还“因祸得福”,在美国商店中“新闻”分类应用中的排名一天内从37位飙升到了第4位;而Google也肯定不会在琼斯和Infowars的相关搜索结果中加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的标签。

Twitter和旗下的直播平台Periscope也没有跟随其他科技公司,在第一时间对琼斯采取任何行动。Twitter CEO杰克·多西发推解释说,琼斯并没有违反平台的规则,否则就会进行处理。然而话音刚落,CNN就发现琼斯在Twitter上发布的内容和在其他平台上一样,早就不断违反了平台规则,即便Twitter后来也承认琼斯违反了规则,但依然没有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直到8月14日,Twitter才因为琼斯新发布的内容,给予他禁言一周的轻罚。


不是公权,胜似公权


在极右翼阴谋论者的眼中,科技巨头们和政府、犹太人、中国一样,都是操纵世界秩序的幕后黑手。面临科技巨头的惩罚,“压迫言论自由”成了极右翼阴谋论者伸手就拿的理由。然而严格来说,保护“言论自由”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主语是国会,作为私营企业的科技公司们不受其限制,有权对自己平台上违反规定的用户进行处置。而据《纽约时报》报导,四名研究言论自由的法学教授在最近针对琼斯诽谤的起诉中,更是认为他的言论不应受第一修正案的保护,他们表示:“虚假的言论不像真实的言论一样有利于公共利益。虚假的事实陈述没有宪法意义上的价值。”

根据美国国会1996年通过的《通信礼仪法》第230条,网站可以免于为用户发布的信息承担责任,同时鼓励网站从善意原则出发移除淫秽、暴力、骚扰等内容,在保护用户的言论自由和平台处理自己平台上信息的权利之间建立平衡。在这一法律的保护下,互联网得以不受拘束地兴旺发展,科技公司们也得以将自己的平台包装成中立、开放、不受管制的“乌托邦”。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尽管各大科技公司并非公权部门,但它们在处理用户言论时,其实很大程度上遵循的也是第一修正案的原则。根据法律学者克朗尼克(Kate Klonick)在《哈佛法律评论》上的分析,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平台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和政府机构类似的体系,从细致的规则、主动和被动调整、经过训练的人类进行决策等方面对用户言论进行管理。扎克伯格也承认:“从很多方面Facebook更像是政府,而非传统公司。我们拥有如此庞大的人类社群,而且和其他科技公司相比,我们的确在制定政策。”

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各大科技公司的网络平台用户规模远远超过了大多数人的想像。Facebook一家公司拥有的用户数量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Google一家公司占据了全世界90%的搜索市场,全世界用户每天花在YouTube上的时长超过10亿小时……Facebook、Twitter等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的公共广场,在公共讨论中扮演着极端重要、甚至是不可取代的地位。如果放在10年前,Infowars被Facebook封号可能不会掀起多大的波澜,毕竟大部分Infowars的读者们仍然可以打开浏览器、输入网址登录网站。但在数年间,用户的习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部分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正是这些社交媒体。可以这么说,琼斯并没有被噤声,但却被拿走了扩音器,影响力遭到了极大程度的限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JavaScript  ·  程序员的鄙视链
7 年前
精读  ·  如何让你的效率再提高33%?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