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晓策佬
投资策略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冯唐  ·  有这5种心态做什么都会成功的 ·  3 天前  
青年文摘  ·  为什么医院坚决不让高度近视献血? ·  2 天前  
深夜书屋  ·  探究百年中国乡村命运! ·  3 天前  
深夜书屋  ·  遇事不决读毛选,帮你解决人生99%的困惑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晓策佬

这个时代还能创业吗?

晓策佬  · 公众号  ·  · 2024-10-16 11:47

正文

百年变局,周期下行,当下还是创业的时代吗?

有人说,当下是历史的垃圾时刻,国债2.X%的收益率预示着投资平均收益。确实,国际形势和地缘复杂多变,国内产能过剩和需求疲软并存;当下是创业者集体凋零的时代,拿着PPT想去融资和改变世界,这种想法已经恍若隔世;当下又是守成者的生死劫,初代创业者正在老去,二代陷入竞争红海,出海或是下沉多有纠结;而更多失业失能者,被迫拿出血汗钱、养老钱开店谋生,大概率供养了房租和连锁机构,直至现金流消磨殆尽。

所以在这个又难又“卷”的时代,真的适合创业吗?所以唯一正确的答案是躺平吗?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没办法向后看100年,只能延着变局的思路,先向前看100年。看那个筚路蓝缕、战火纷飞的乱世,先人是怎样创业和生存的。并谨以此文纪念亲人和一切过往。

根据父亲留下的文字,曾祖父赵秀儒出生于南京,一个清末小官家庭,而高祖父赵文华、高祖母任氏是因太平天国动乱(大约咸丰六年)逃难至如皋。因举目无亲,流落街头后病故。家人有大儿秀璋、二儿秀树、三儿秀庭。曾祖父赵秀儒为老四,当时十三岁由南京同乡王怀礼师傅收养,学做剪刀。只记载南京原居为“南京珠江路古衣廊43号”,也曾住过水西门一带。

爷爷和他兄弟继承了铁匠手艺,并分别开了刀剪铺。后来爷爷成家了,奶奶家是躲避日寇从南京逃难而来的,奶奶说自己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倒霉嫁给了铁匠。听父亲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如城战事不断,爷爷为了养活全家,从未歇业。因为越是打仗,门搭子等铁器生意会越好。抗日战争期间,爷爷曾遭鬼子追杀,其刺刀刺入柜台,方能得脱;解放战争期间,如城战斗激烈、反复拉锯, 民兵顶着浇湿的棉被攻城牺牲惨烈,爷爷很同情这些十多岁的娃,拆了很多门板帮助抬尸体;而在这期间,爷爷的那间刀剪铺因为手艺更好,徒弟更多,生意一直红火。 解放后,爷爷的刀剪铺改组成了如皋铁业社,后来成立了如皋轻工机械厂。父亲回忆,爷爷的刀剪手艺有个不为人知的诀窍,就是用 炮弹钢做刀刃。可以说,战争成就了爷爷的手艺。

笔者记得小时候的如城跃进路,当年的轻工机械厂还保留着一间铁匠铺,做着传统的手工打制的刀剪、火钳等铁器,健硕的徒工们围着火炉挥汗如雨。爷爷晚年就住在这间铁匠铺里的一间瓦房里,还经常给工人们传授指点。爷爷一辈子以刀剪铺、工厂为家,一直担任工厂的党支书,文革期间被冲击为走资派,老铁匠一度有了资本家的待遇,拨乱反正后爷爷得到了平反。

而笔者母亲的家族生意更为传奇。外曾祖父开的是茶食店,店名“大麒麟阁”。外曾祖父年少时在扬州茶食店学徒 ,成年迁至如皋创业,顶着连连的饥荒和战乱,凭借茶食手艺实现了劳动致富 。听母亲讲,外曾祖父做生意的诀窍在于诚信无欺, “大麒麟阁”的茶食始终用上好的素油制作,品质数十年如一日不走样, 外曾祖父即使已经功成名就,拥有多片房产,都会亲自参与生产制作,对伙计如同家人般看待。解放后, “大麒麟阁”公私合营逐渐没落;改革开放后, “大麒麟阁”商标被人抢注,并开办食品厂冠以如皋老字号销售。外曾祖父的房产虽多数充公了,但笔者还记得外婆家的房子是少见的七架梁大屋,隐约了当年的辉煌。

可见,两家人本都是乱世浮萍,但都是大写的人,顶天立地的汉子,都能凭借手艺和智慧,在苏北小镇落户扎根,发展成两个家族,而家族的成员必将厚积薄发,在持续的未来创造持续的传奇。

所以,这个时代还能否创业,这个问题并不存在。

且不说你可能站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新能源与环保技术这些领域的前沿,任何一个大写的人都可以创业,因为所谓创业不就是劳动求生存嘛,无非是本钱小独立劳动,本钱大组织劳动。

存在的问题只是,我们有什么领先于其他人的技能,我们能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价值,我们需要判断这个技能和价值更适合于打工变现还是创业变现,我们还需要有足够的洞察力趋利避害和把握机遇。或是说,我们的创业是兴邦兴国之大业,我们更适合从事公务员、科研人员等职能。

大家一起努力吧。


附:父亲留下的一段文字
(另,家传一把钢剑的剑鞘损坏,需要定制渠道,如网友有线索,敬请后台留言,拜谢)

1988年后,如皋县志中卷七,轻工建材业(293页)中写道:1949年前如皋日用五金业,主要有赵姓刀剪铺等三家。这里的赵姓刀剪铺,主要指赵震兴店赵松寿、鹤颈湾赵松奎、赵松林兄弟店铺。

如皋东大街状元坊赵震兴刀剪工艺,来自金(陵)帮,其剪刀特点为黑色宽背(称鲫鱼式),刀口锋利,既能剪丝绸棉花,又能剪皮带,甚至白铁皮。是典型的金帮式剪刀,深受老百姓喜爱,成为日常生活生产的有力工具。赵家剪刀尤以钢火坚韧而出名,做到不掉缺,不卷口,不断裂,不夹口,如保管好能用二十多年。

赵家剪刀钢火好的秘密在哪里?据我父亲赵松寿生前讲,全在于“用好钢,淬好火,磨好口”三个关键。首先一条是用好钢。过去各店都用杂钢打刀口,往往硬软不同影响质量,而我家经过多年试验,一律用炮弹钢当刀口。由于在如皋地区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田野上遗留大量的废弹片,农民往往拾到当废钢卖,经铁匠打铁丁(因其大者不过手掌,小者蚕豆大小)。我父亲认为这炮弹钢皮是个好东西(几十年后方知道是50-60度的中碳钢),经锻打成细条裁入刀坯,成为上佳刀口。经过淬火再略为退小火后,即成为硬度大、韧性强的刀剪口,再精细磨口,使其锋利无比,使用多年而不钝。因此赵家剪刀质量上乘,销路良好。

1952年刚解放,物资短缺,全国刀剪行业均在江浙一带,其他省份剪刀成为珍品。我县是在1952年物资交流大会后,即将剪刀列为与外省交换物资的产品,由如皋百货公司出面收购,将赵震兴号剪刀全部统购,并建议由我父亲出面组织以兄弟店为主的剪刀行业扩大生产,赵震兴号加以监管验收,产品全部销往各省。直到1950年合作化,成立如皋刀剪生产合作社,剪刀行业经久不衰,即时,我父亲任该厂主任。

1963年全省轻工厅主持展开刀剪大评比、大促进,将原“金帮式”改为“杭帮式”,剪刀由黑式进化为抛光剪、电镀剪。1965年如皋刀剪产品评为苏北第一,年产量十万把。1972年、1980年,如皋刀剪均名列全省前茅,而每次全省苏北和苏南组大评比、大检查的技术总检监、总顾问,都是省轻工厅下红头文件指名的赵松寿负责。1980年后,该厂由于大搞塑料机械而放弃了刀剪生产,但如皋刀剪的声誉却依旧保留下来了。


文章回顾:

商品投研的新质生产力

什么是基本面逻辑交易?

商品投资中的钟摆回归交易

甲醇市场逻辑速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