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像》(近现代 溥儒) 56×26cm
继王羲之新风,更进一步发展妍美洒脱风格的最著名书家,是王献之。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王羲之晚年变法创新时,王献之尚在少年,却能敏锐地把握着时尚潮流的脉搏,劝王羲之改古体,其理由是“古之章草,未能宏逸”,而应该“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可见王献之是热衷于追求纵逸流美风格的。他的审美趣味已经开始形成,这是其早慧而见识不凡之处,最终导致了王献之的书风不同于其父之处:“笔迹流译,婉转妍美,乃欲过之。”
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岁就过早病卒。
《洛神赋十三行》碧玉版原石 首都博物馆藏
《洛神赋十三行》拓本 首都博物馆藏
《洛神赋十三行》 无锡博物馆藏拓本
王献之的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
行草书鸭头丸帖卷 绢本 纵26.1厘米 横26.9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鸭头丸帖》是王献之行草书作品,现藏上海博物馆。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是其遒美潇洒新风的代表作,虽只寥寥两行,却清晰的体现出王羲之强烈的个性和艺术独创性。他对草书连绵书写做出新的发展,笔画连绵流注,势若不可遏止,这种风格发展到唐代则变成张旭怀素的狂草,成为书法风格类型中最为自由奔放的极致。此帖用笔中侧锋兼用,笔势连绵,但不做一味的圆转,利用翻转的用笔动作形成方尖的锐利线形状,从而造就了潇洒流畅中强烈的弹性特征。强调纵意流美,是王献之书法的总体特点。唐张怀灌《书断》认为王献之胜于其父的地方只有“唯行、草间,逸气过之”。
《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传为晋王献之书 手卷,纵27cm,横11.9cm
王献之创“稿行之草”为其一大贡献,创草书“一笔书”为其又一大贡献,他将张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进一层。草书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笔书”的代表作,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世人评价甚高,被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
硬黄纸 唐摹本 行楷书。纵26,37厘米 横11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廿九日帖》为《万岁通天帖》中第六帖。此帖用笔秀媚飘洒,风流俊美,笔意连贯而舒展,章法生动,感之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出入右军法中,师古创新的面貌跃然纸上。此帖双勾技术精妙,有下真迹一等之誉。世传王氏父子真迹,当推此帖为冠,为研究王氏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王献之《十二月割帖》 选自上海图书馆藏《宝晋斋法帖-卷一》宋拓本。
王献之《思恋帖》拓本。5行,39字。行书。入刻《淳化阁帖》卷九。
王献之《鄱阳帖》 选自《淳化阁帖》卷十(肃府本)
王献之《不谓帖》
王献之《餘杭帖》(又称《触事帖》)拓本
《东山松帖》,晋,王献之书,纸本,行草书,纵22.8cm,横22.3cm。传为米芾摹本。
王献之 《舍内帖》,临本
王献之《送梨帖》,临写本 草书<二行十一字。
王献之 《鹅群帖》 (传为米芾临本)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 唐人摹本 纵25.3厘米 横24.0厘米
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藏
兰草帖 原迹为明吴廷收藏 清时刻入《快雪堂帖》
杨守敬《学书迩言》称“此帖沉着痛快,已开颜鲁公之先”。也有人认为,此帖平淡天成,而虚婉灵和,为王献之尺牍中“质量最好者”(见杨震方《碑帖叙录》)。
更多名家书画特卖
南京画廊拍卖有限公司诚招代理,月纯收入3-5万!
他的青绿山水总是令人爱不释手,今天难得的抢藏机会就在眼前!
李嘉诚办公室为什么要挂这样一幅对联?
这样的作品不管放在哪里,都难掩其美!
————————END————————
将画廊置顶后,您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画廊的信息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