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算法与数学之美
从生活中挖掘数学之美,在实践中体验算法之奇,魅力旅程,从此开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九章算法  ·  惊险!给想进亚麻谷歌的朋友提个醒… ·  1 周前  
九章算法  ·  UT学子恭喜了!这些人可以提前拿offer! ·  4 天前  
九章算法  ·  只用一招,让亚麻主动给我甩offer ·  1 周前  
九章算法  ·  湾区码二代,已经是next level了 ·  5 天前  
九章算法  ·  UT学子恭喜了!这些人可以提前拿offer!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算法与数学之美

戴浩院士重磅推荐《机器崛起》

算法与数学之美  · 公众号  · 算法  · 2017-06-15 21:40

正文


《机器崛起(Rise of the Machines)》一书是《麻省理工技术评论》、《君子》、《财富》杂志评定的2016年最佳书籍之一。书中,作者分三个阶段讲述了控制论的发展历程:最先用人类的思维去改造机器,即研究拟人化的机器,在体能和智能上要超越人类;接着用机械化理论控制、改造并重塑人类,认为思维也是一种机器,有规律可循,可按照改造机器人的方式改造人类身体;最后用机器改造环境,可构建美好的梦幻空间、虚拟世界、虚拟现实,无法律约束,无政府管制。2016年,本书一经出版,便得到了众多国际主流学者及媒体的高度评价。


在中科院自动化所王飞跃教授的主导下,书稿中文版已完成翻译并将于近期正式发售。本文是戴浩院士为《机器崛起》一书所著推荐序以及书籍章节简介。

Thomas Rid,《机器崛起》作者


戴浩: 《机器崛起》推荐序



当cyberspace一词在国内外广为流传时,华语世界先后产生了30多种译名,学术界还有过一场围绕最佳译名的百家争论。6年前,我在拙作《cyberspace概念的由来及译名探讨》中,基于对cyber的溯源分析,发现其内涵随时间演进发生了微妙变化,用电脑、网络、电子、信息、控制、虚拟等中文单词都不能表达其边界模糊、捉摸不定的特征,因此我主张将cyber音译为“赛博”,至于“赛博”的确切含义,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在文中还指出,维纳发表《控制论》时,有个副标题,即“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可是我们将主标题的cybernetics和副标题中的control都译成了“控制”。实际上,cybernetics具有控制、反馈、通信、人机交互等多重含义,它并不仅仅是“控制”的同义词。杨义先教授最近在《正本清源话“赛博”》一文中,主张将cybernetics译为《赛博学》,而不应狭隘地解读为业界已有共识的控制理论,对此我深有同感。


经考证,《cybernetics》刚传入中国时,曾译为“大脑机械学”,意即会思考的机器。1961年在翻译维纳《cybernetics》第二版时,罗劲松、龚育之等4名学者以郝季仁(音同“好几人”)笔名,将书名改译为《控制论》。这一中译本影响深远,导致今天仍有很多人将词根cyber或cybernetic、cybernation均译成“控制”。


当我通读完《机器崛起》译著后,对维纳专著《cybernetics》的背景及该书问世后70年来的兴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正如该书前言所说,cyber是条变色龙,不同时期不同的人有不完全相同的解读。除作为专有名词外,它还是通用的前缀,可以组成许多新词,如书中提到的cyberculture(赛博文化)、cyberpunk(赛博朋克)、cyborg(赛博格或赛博有机体)、cybergear(赛博装置)、cyberspace(赛博空间)、cybersecurity(赛博安全)、cyberwar(赛博战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cyber的不同译法,如cyberport(数码港)、cybercriminal(计算机犯罪)、cybergame(电子竞技大赛)、cyber physical system(CPS:信息物理系统)等。显然,在cyber与控制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语言绑定”(linguistically bind)。



维纳是一名博学的、远见卓识的科学家,他于1948年秋写成的《cybernetics》,被喻为非凡想法集大成者,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山之作,因此刚一出版就成为畅销书,其影响力或衍生出的各种神话(myths)超出了维纳本人的预料。《机器崛起》作者称维纳是麻省理工大学一位古怪的数学家,因为在《cybernetics》中,充斥了深奥的数学公式和时尚的工程术语,充满了维纳对未来的大胆预测(如机器比人更聪明,工业革命将引起大脑的贬值)。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研讨他的思想理论,其中有工程师、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科幻小说作家、乌托邦信仰者、江湖骗子、励志大师……维纳的理论在接收广泛赞扬的同时,也经常被曲解,而维纳生前一直为捍卫其纯洁性而斗争。在维纳去世后不久,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cybernetics》作为一种严肃的学术事业发展到了顶峰,从此以后就渐渐走向了衰退。


正如作者所言,《机器崛起》是探讨cyber和cybernetics的由来及其演化的历史。在其70年间,几乎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特点或热点。本书用了七章的篇幅分别回顾了这段令人难忘的史实,其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生动的故事,穿插其间的有各种严肃学者的见解和风云人物的实践。70年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最先用人类的思维去改造机器,即研究拟人化的机器,在体力和智力上要能超越人类;接着用机械理论控制、重塑人类,认为思维也是一种机器,有规律可循,有机体可改造为半机器人;最后用机器改造环境,可构建美好的梦幻空间、虚拟世界,无法律约束,无政府管制。这一过程也是对王飞跃研究员提倡的“三个世界”——物理世界、心理世界、人造世界并存的最好注释。


无数史实证明,幻想或梦想是创新的源头,昨天科幻小说的情节逐渐变成了今天的现实。未来并不遥远。未来正向我们走来。维纳在《cybernetics》萌发的思想理念促进了日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信息安全等学科的发展,因此维纳的学术贡献不仅仅限于控制技术,他对计算机技术乃至信息技术的杰出贡献不应遗忘,而本书的功绩在于重拾几乎遗失的历史。


本书的主标题是《机器崛起》,但最后一章的标题是“机器陨落”,这不是相互矛盾吗?当初维纳撰写《cybernetics》的灵感来自对二战期间德国来袭导弹防范的思考,而美军“赛其”系统(SAGE)研制成功验证了机器(计算机)具有类似人类大脑的智能,可以有效地制止战争。但70年后,一种新的战争形式——赛博战从《cybernetics》的理念中脱胎而出,作者认为,这是机器的悲哀,也是cybernetics学说的悲哀。但我相信,大多数读者并不会因为赛博空间存在军事对抗而忽视更智能的机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福音。信息技术之树常青。太阳照常升起,星辰永不陨落。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戴浩




《麻省理工技术评论》、《君子》、《财富》杂志评定的2016年最佳书籍之一


入选“2017年度最激动人心之科学著作”的决选名单




章节简介





01

战争中的控制与通信

无论是机器还是人都无法单独在战火中发挥作用,人机交互界面最初在解决防空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我们只是看到了机器人战争的开端,人为失误正逐渐从竞赛中消除:未来,机器将战斗到底……

02

控制论

控制论足够连贯并将成为一个新兴的领域;但它也足够不连贯以致吸引了众多不同领域的学者。随着机器智能的增加,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未来的世界将是一场机器与人类大脑的极限所进行的艰难抗争。

03

自动化

自动化的过度炒作主要是因为对就业数据以及对新机器时代将如何影响这些数据的误解所致。由于人类与低等生物以及机器间的区别开始变得模糊,人类的独特性以及因这种独特性而拥有的权力可能会因此开始减弱。

04

有机体自动化

人机交互,并不仅限于人类的体能,同时可适用于人类的智能,计算机成为了人机交互的主体。机器处在令人不安的活跃之中,而我们自己却在令人恐惧地处在惰性的状态。

05

文化

这种人-机类比很强大,没有潜意识可以超越人的控制,每个人都可以控制他或她自己这台“机器”。 但技术本身太狭隘、太令人生厌、太孤立。只有与反主流文化结合,与朋克为伍并增加其艺术气息时,计算机才变酷了。

06

空间

“赛博空间”,意味着唤醒一个虚拟且没有实体的计算机网络世界,用户可通过控制台和门户"骇入"。赛博空间的前景是显而易见的。既无处不在,又虚无缥缈, 是一个充满自由的空间,也是一个充满战争的空间。

07

无政府主义

加密无政府主义呈现了人们对于机器不可动摇的控制论信念。它结合了对于机器崛起的傲慢信仰和对于计算机以及网络社区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坚定信念。

08

战争

未来战争的另外一个新特点将紧随这些新式武器大幅增加的速度而出现:控制论战争将是自动化的。计算机已经为朦胧的密码学艺术带来了一场革命。

09

机器陨落

控制论始于战争,也终将归于战争。它先是唤起了人们的希望,然后崛起,最后迎来了机器的陨落。控制论的这种发展模式就是唤起希望、崛起并陨落,是一种笼统但却连贯的历程……

 


识别下方二维码可进入购书直通车!

求知书店


《机器崛起(Rise of the Machines)》英文原版一经发售便被众多媒体广泛报道,并得到了高度评价,以下为相关媒体名单:《书单》、《电脑科技杂志》、《宇宙杂志》、《君子》、《金融时报》、《法兰克福汇报》、《法兰克福汇报大学报》、《星期五》、《卫报/观察家报》、《国际事务》、《柯克斯书评》、《自然》、《新苏黎世报》、《新科学家》、《纽约时报》、《展望杂志》、《科学美国人》、《旁观者》、《科学光谱》、《保准报》、《南德意志报》、《日报》、《技术评论》(德国)、《宇宙》、《华尔街日报》、“战争困境”网站;澳洲广播电台(澳大利亚)、巴伐利亚电台、德国广播电台、德国国家电台文化台、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市场频道、西德广播电台、德国三星电视台。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欢迎大家把独特见解分享出来,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