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长江日报
每天,请从这里阅读武汉。长江日报由毛泽东题写报名,是中国百强报刊、全国城市党报十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辽沈晚报  ·  很有氛围感的大牌口红,涂对气质都更好了 ·  2 天前  
辽沈晚报  ·  很有氛围感的大牌口红,涂对气质都更好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长江日报

不敢停!武汉这种车位,不少白白闲置

长江日报  · 公众号  ·  · 2024-07-31 10:55

正文

近年来,为缓解“停车难”,
武汉街头出现
一栋栋公共立体停车库。
连日来,
长江日报记者走访发现,
立体停车库 冷热不均:
有的停车库运维精细,
停车位却不够用;
有的停车库少有车主问津,
甚至因运维跟不上直接被弃用。

位于东一路的立体车库。记者史伟 摄


新手司机不敢停
中大型轿车被限停



  • 湖北科教大厦公共立体停车库

7月17日上午11时许,记者在 湖北科教大厦 公共立体停车库 看到,这座停车库共4层约300个停车位。

“停车场所有停车位都是每小时收费6元,大部分车主选择地面停车位停车, 立体停车库的停车位使用率不到五成 。”该停车场管理人员说。

记者注意到,司机要在立体停车库停车,需要开车经过一条长约50米、带坡度的弯道。 刚拿到驾照的市民王女士说:“停车位本来就窄,还得经过这样的坡道,我真不敢试。”

湖北科教大厦公共立体停车库。记者史伟 摄

  • 怡和路公共停车楼

江岸区怡和路公共停车楼负一层除地面停车位外,还设有40多个立体停车位。7月17日下午3时许,记者在停车楼看到,负一层共停放了30多辆车, 没有车主选择立体停车位

记者发现,包括怡和路公共停车楼在内,很多立体停车库限定停放的车辆长度不超过5米、宽度不超过1.85米、高度不超过1.55米、重量不超过2吨。经检索,现在很多中大型轿车的长度4.7米左右、宽度2米左右。

记者驾驶的一辆长4.67米、宽1.82米、高1.72米的越野车超高,无法停进怡和路公共停车楼的立体停车位。

怡和路停车楼负一楼车位无车停靠。记者孙笑天 摄



有车库一个月停摆
有车库 每天供不应求



  •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
    8号地块小区 立体停车库

7月15日,记者在 汉阳区远洋东方境世界观8号地块小区 看到,立体停车库位于小区10栋和11栋之间,共有5层,公示牌上注明每小时收费5元。停车库仅最下面一层停放了几辆车。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8号地块小区项目负责人表示,这座立体停车库由开发商投资百余万元建成,可提供近70个停车位,面向社会开放。

今年6月,停车库投入运营了一段时间,但效果不好。“立体停车库需要专门的操作人员和保养人员,每月各项支出万余元。 目前停车的人不多,运营收益低于运营成本,只能闲置。

远洋东方境8号地块新建的立体停车库。记者史强 摄


  • 莲溪寺立体停车库

莲溪寺立体停车库位于武昌区莲溪寺路,周边有多个老旧小区。这座停车库共有132个停车位,已对外开放半年多, 日常使用率达七成 ,车主大多是附近居民。

7月19日上午10时许,记者注意到,该停车库为越野车和中大型轿车提供了专属停车位。

该停车库的停车价格也很优惠,公示的收费价格为4元/小时。如果车主选择年租,最低价格为300元/月,并额外赠送一个月停车权益。

莲溪寺立体停车库。记者孙笑天 摄

  • 中山公园北门立体停车库

7月19日上午10时,到中山公园北门立体停车库停车的市民络绎不绝,两层停车位大部分已停满车。 据了解,该停车库在工作日配有3名工作人员引导停车,节假日停车高峰时段则会安排7名工作人员。

中山公园管理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座立体停车库建于2018年,由第三方公司负责运营管理,面向社会开放。停车库共有停车位139个,实行公益性收费,每小时收费3元。

“这里很受市民欢迎,停车位每天供不应求。” 工作人员说,今年入夏以来,他们在停车库门口设置桶装饮水机,免费为停车的游客和市民供应饮用水。


选址不合理、 设计标准低
部分立体停车库需技改



“立体停车库优点明显,有助于缓解城市停车压力。”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城市停车分会会长、湖北省停车行业协会会长孙晓波介绍,据测算,一个地面停车位需占用综合分摊面积约30平方米(综合分摊面积是停车位面积和交通道路、出入口等公共建设面积分摊之后的平均面积),垂直升降的立体停车库一个停车位仅需占用综合分摊面积1平方米。

孙晓波表示,武汉市二三十年前就开始出现立体停车库。市民反映部分立体停车库“不好停”,与其选址不合理有关,也与其设计标准较低有关。

很多立体停车库和停车位都对车辆尺寸有限制。记者孙笑天 摄


他说,随着社会发展,过去的立体停车库设计标准不再适用于新车型。 目前,常见的立体停车库停车位宽度在2.1米至2.3米之间,而一些新车型宽度可达2米。 “目前,业内正在研究制定新的标准。我个人认为,停车位宽度2.3米才是合理的。”孙晓波说。

孙晓波表示,要解决上述矛盾,管理方必须对旧的立体停车库进行技改,更新设施。技改要“一库一策”,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改造。“目前,协会正在联合业内企业研究这一问题,推动具体方案落地。”


停车、取车毫不费力
立体停车库才能真正“活”起来



据了解,武汉市正在借助大数据和AI技术打造武汉市智慧停车管理服务平台。武汉城投停车场投资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平台以“武汉停车”App为基础,已研发完毕并上线运行。

目前,各相关单位正加快推进全市公共停车场的数据接入工作, 力争今年底完成3000座公共停车场的数据接入

这位负责人表示,车主可通过“武汉停车”App查看全市所有联网停车场的即时信息,还可针对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运营等提出建议和意见,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托该平台,停车位使用率不高的立体停车库也有望‘活’起来。”

位于东一路的立体车库,可以停放100多辆汽车。记者史伟 摄

孙晓波认为,从长远上看,要切实提高立体停车库的使用率并降低运维成本,还是需要靠智慧化管理。

武汉也已出现不少智能停车库。例如,武汉光谷生物城公共停车场已实现人车分离式、无人驾驶式自动泊车。车主只需按照停车库语音提示把车停在库内一层的感应平台上,感应系统确认人车分离后会自动平移、关门,升降电梯直接完成停车操作。车主使用“人脸存车”或“车牌存车”模式,可在操作终端一键确认存取车辆。

“只有让车主能够毫不费力地停车、取车,立体停车库才能真正‘活’起来。”孙晓波说。

立体停车库冷热不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