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唐雷音寺
大唐雷音寺是中国体娱领域集体自媒体第一平台,梁宏达、张春蔚、谭飞、吴声等职业说话人的价值判断、观点集萃,尽在直播+平台——大唐雷音寺。在这里,我和你不一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沈阳网  ·  沈阳今日有雪!主要降雪时间在…… ·  昨天  
新北方  ·  6893.43万人次,690.39亿元!辽宁 ... ·  2 天前  
新北方  ·  海关查获旅客人身绑藏游戏卡120张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唐雷音寺

没有这三个男人,就没有如此好看的《白夜追凶》!

大唐雷音寺  · 公众号  ·  · 2017-10-21 19:59

正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拾遗(ID:shiyi201633)”,大唐雷音寺经授权转载使用。



1

指纹:兴趣玩好了,能玩成职业

这个男人叫“指纹”,

今年,他刚好40岁。

大学一毕业,指纹就做了律师。

他的人生之路似乎本就应当如此。

他出生于法律世家,

父亲是名校刑法学教授。

做律师,也算继承了“光荣传统”。

天天与案件打交道,

他也没爱上律师这行,

他爱上了一件副产品——犯罪研究。

“所以,我给自己取了‘指纹’这名字。”

一喜欢,就一发不可收。

他开始自学法医知识、刑事技术知识、解剖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等。

2004年,“一入歧途不知返”的他,

创办了“指纹·犯罪研究工作室”。

“一帮喜欢犯罪研究的爱好者,

没事的时候就聚在一起,

讨论国内外的经典犯罪案例,

研究相关的书籍和影视作品。”

这期间,指纹搞了一个很牛的讲座——《行为证据学白话入门讲座》。

既诙谐幽默,又深入浅出,

在犯罪研究爱好者中传为美谈。


指纹咖啡屋剪画

2007年,指纹做了件“大傻事”。

他竟然退出了很赚钱的律师行业,

在北京西城区找了个门面,

开了一家“指纹咖啡屋”。

走进咖啡屋,你就会看见很多剪画,

这些剪画,都与世界知名凶案相关。

比如,白教堂谋杀案画板。

比如,开膛手杰克案件现场图。

“之所以开办这个咖啡屋,

就是想为犯罪研究爱好者提供一个活动场所,

再不定期搞一些主题研讨会,

感兴趣的人都可来此分享心得。”

咖啡屋办起来了,却屡遭别人非议:

“干律师不好吗,干嘛非要干这个?”

“我喜欢。”

“干这个,能赚钱吗?”

“不赚钱,但我喜欢。”

“你们一家都是搞法律的,唯独你……”

“没办法,我喜欢。”

很多亲朋都觉得指纹糊涂,

但指纹却觉得自己活通透了:

“人生在世,什么都抵不过一句‘我喜欢’。”


一次,一帮人聚在咖啡馆闲聊时,

指纹忍不住说了一句:

“国内犯罪小说实在是太low了,

那结构那逻辑,只适合小学生看。

我一个指头都比他们写得好。”

其他人接过话茬,就激他:

“别光说不练,有种你丫写出来,

让大伙看看你丫那根手指头,

到底有多粗有多硬。”

指纹说:“那我就写给你丫看看。”

一句玩笑话,却让指纹发了狠,

三年后,《刀锋上的救赎》横空出世。

这部推理小说,虽然瑕疵不少,

但是结构与推理相当“硬实”。

推理小说大师劳伦斯·布洛克看后,

虽没当面表扬,却兴奋地说了一句:

“希望下次到北京的时候可以见到指纹。”

这话,就是十足的认可了。



2012年,凤仪传媒策划人王平,

偶然间读到了《刀锋上的救赎》。

读着读着,他惊坐而起:

“哈哈,我挖到宝了。”

第二天,她走进领导办公室:

“我给你挖到了一个宝贝。”

领导一读此书,连声赞叹:
“中国终于有了硬汉派推理小说创作者了。”

王平立马找到指纹:

“我想购买《刀锋上的救赎》的影视改编权。”

指纹答:“已被乐视影业买走了。”

王平顿时“哎呀”了一声。

沉默了一会后,她问指纹:

“你喜欢看美剧吗?”

指纹答:“当然,尤其是罪案剧。”

王平眼里立马燃起一团亮光:

“那你觉得中国的罪案剧如何?”

指纹答:“太低幼了,没法看。”

王平盯着指纹的眼睛说:

“我们一直有个梦想,

就是想拍一部具有美剧水准的罪案剧,

希望藉此把中国罪案剧水准向上推一推。”

指纹坐直身子:“有点意思。”

王平说:“但首先得有一个好剧本。”

指纹听着,没有说话。

王平一字一顿道:“这事非你莫属。”


袁玉梅

一年后,指纹拿出了《白夜追凶》。

王平一读:“奇思妙想,绝了。”

两人便拿着剧本去找投资方。

找到一家电视台,人家说:

“你们这题材,太敏感了。”

再找一家电视台,人家说:

“你们这剧本,尺度太大了。”

最终,没有一家电视台敢揽这活。

不得已,他俩只好去找网络视频,

但人家似乎都没看上眼:

“我们已经有了罪案剧项目。”

指纹与王平的梦想,

哐当一声,碎了一地。

“美剧”之梦,就这样搁浅了。

搁浅三年后,一个女人出现了,

这个女人,就是优酷影剧中心高级总监袁玉梅。

袁玉梅也是一个美剧迷:

“一直想拍一部高水准罪案剧,向美剧致敬。”

一开始,她盯上了《心理罪》。

“这小说很火,拥有众多粉丝。”

但在影视改编权的争夺中,

优酷失败了:“改编权最终花落乐视。”

袁玉梅因此郁闷了好一阵。

可有一天,她睡觉时,

突然想起了《白夜追凶》。


指纹和导演王伟

两年前,她看过《白夜追凶》,

但当时忙着追逐《心理罪》,

就把《白夜追凶》搁在了一边。

于是她重新翻出《白夜追凶》,

细细地读,越读越喜欢:
“《白夜追凶》虽然籍籍无名,

不是自带流量的大热IP,

但是它具有三大优点:

人物设置令人拍案叫绝,

结构和推理很有美剧特点,

写的不仅仅是罪案,更是人性。”

袁玉梅一拍桌子:“就是它了。”

2017年8月底,《白夜追凶》一播出,

便口碑爆棚,短短40天,

点击量就突破22亿,豆瓣评分9.1。

网友说:“中国终于有了媲美美剧的罪案剧。”

《白夜追凶》爆红网络后,

早就断了往来的人给指纹发来信息,

“有空吗,想和你谈谈合作的事。”

曾经不看好他剧本的公司频繁联系他:

“我们这儿的项目,任你选。”

指纹,就这样在圈内火了。

对于指纹的逆袭和成功,

有三句话想告诉大家:

●人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内心才能真正快乐。

●兴趣与爱好玩好了,是可以玩成职业的。因为大部分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一个人就是他整天想到的东西。你专注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2

潘粤明:作品是最好的人设

剧本选好了,可选谁做男一号呢?

“对这部戏来说,男一号太重要了。

男一号的戏占了整部剧的三分之二。”

一些人给袁玉梅建议:

“这部剧不具有IP吸引力,

男主角最好选一个自带流量的小鲜肉。”

但袁玉梅却做了一个相反的决定:

“这部剧要拍出高水准,

就一定不能找小鲜肉当男一号,

男一号一定得是实力派演员。”

可选谁呢?袁玉梅陷入纠结中。

有一天,袁玉梅看《跨界歌王》。

那一期,潘粤明唱了一首崔健的《快让我在雪地里撒点野》。

潘粤明在袁玉梅以前的印象里,

一直是那种很文带点书卷气的人,

可那天他唱崔健这歌时充满了野性,

拿着话筒满地撒野,还踢飞了麦杆。

“原来他是可以这么man的,

文弱的表层下有一种浪漫的不羁。”

袁玉梅一拍大腿:“就选他了。”

袁玉梅一边请朋友联络潘粤明,

一边心里忐忑着:

“影视作品有三个世界,

第一电影,第二电视剧,第三网剧,

很多明星都是不屑接网剧的,

所以我担心潘粤明不答应。”


2012年,是潘粤明的大灾年。

年中,董洁与他悄悄离了婚。

离婚后不久,董洁工作室突然发难,

抛出公开声明大骂潘粤明:

“身为男人,你怎么就不能勇敢的告诉大家,

你们的分开是因为你嗜赌成性、粗暴无理……”

粗暴无理,经常无故家暴董洁。

嗜赌成性,欠下赌债要董洁去还。

看到这样的叙述,潘粤明一下懵了。

他不相信这是董洁的意思,

跑去问董洁,但董洁默认了。

那一刻,他心凉如冰。

接下来,就是网民铺天盖地的指责:

“你这个渣男,你为什么不去死。”

“你这种人,怎么没被雷劈。”

潘粤明心如刀绞,却百口莫辩,

他只是在微博上说:

“敢不敢把真相讲出来。”

潘粤明知道真相,但他心软,

他不忍说出那个可怕的真相:

“把爱情拿出来撕是世界上最不堪的事。”

但这个真相,终于在半年后,

被中国第一狗仔卓伟曝光——董洁出轨王大治,有视频为证。

2014年,法院判决:

董洁方侵犯潘粤明名誉权,

公开声明所述情况不属实,

勒令董洁方向潘粤明道歉。

整个事情虽然真相大白了,

但潘粤明的人气却就此一落千丈。


就这样,潘粤明一消沉就是三年。

一开始,他怎么也想不通:

“这事太拧巴了,怎么会这样呢?”

他闷在家里,抄了三年《心经》。

抄着抄着,他就明白了一件事:

“人得学会随缘,因缘尽了,就不要紧握不放。”

于是2016年,他参加了《跨界歌王》。

在8场比赛里,他唱了8首风格迥异的歌,

把内心的苦闷像卸闸洪水一样释放了出来。

终于,他又活过来了。

这一苏醒,两个剧组就盯上了他。

一个剧组是《我的前半生》,

邀请潘粤明出演其中一男主角。

这部剧,是大制作,明星云集。

不但给得起较高的酬劳,

而且话题性强,容易“爆红”。

另一个剧组,就是《白夜追凶》。

这个剧组,缺点就多了。

导演,他连名字都没听过。

其他演员,也是籍籍无名。

其他偶像剧,请一个小鲜肉就要六千万到一亿。

而这部戏的整个制作经费才8000万,

所以给演员的酬劳自然是很低了。

而且《白夜追凶》还是一部网剧,

是不能够上卫视播出的。

不但是网剧,潘粤明还要一人分饰四角:

“沉着冷静心思深重的哥哥,

玩世不恭痞气十足的弟弟,

黑夜中假扮哥哥的弟弟,

以及不得不假扮弟弟的哥哥。”

一人出演四角,但只能得一份工资。

最恼火的是,这部剧台词超多。

“因为是刑侦剧,涉及分析推理,

所以台词非常密集,全是大段大段的。

而这么多台词,一半都是男一号的。”

所以袁玉梅心里忐忑:“不知道潘粤明愿不愿来。”

但一天后,潘粤明来电:“我来!”


潘粤明以前演过很多戏:

如《蓝色爱情》里的刑警邰林。

如《情不自禁》里的卧底小白。

如《白蛇传》里的文弱书生许仙。

如《京华烟云》里的浪荡公子曾荪亚。

这些角色,虽然都演得很不错,

不少角色还得了奖。

但是潘粤明自己却不太满意:

“这些角色都还不够挑战性。”

他,一直在期待一个“硬”角色。

所以,他一翻《白夜追凶》剧本,

眼睛就开始闪光:“这角色,太棒了。”

当他又听到“向美剧致敬”这句话时,

浑身的血就热了:“喜欢有情怀的东西。”

就算是网剧,那又如何?

就算台词超多,那又如何?

就算酬劳低点,那又如何?

“这戏,我接了!”

接了剧本,潘粤明几乎就没出过门,

他整天就对着镜子练习,

“琢磨如何用细微的表情与动作区分每一个角色。”

在《白夜追凶》开工前两周里,

整个剧组就只有他一个演员,

“双胞胎兄弟的戏份加起来有一千多场,

我就是自己在和自己演对手戏。”


2017年8月30日,

《白夜追凶》一播出,

关于潘粤明的评论就炸了锅:

“这是史上第一个能够一个人演出CP感的演员,自攻自受,太牛叉了。”

很多人恋恋不忘该剧最后一个镜头。

这个镜头,是潘粤明的特写。

他邪魅一笑,就此定格。

在这张定格的特写画面里,

潘粤明奉献了逆天的演技:

半边脸是深沉冷静的哥哥,

半边脸是痞气十足的弟弟。”

但我觉得最好的评价来自知乎“王妈妈”:

“我老公老王患有重度脸盲症,

上次虎扑美女大选,我问老王:

高圆圆美还是邱淑贞美?

老王问我:这两人是谁啊?

我们在看《那年花开月正圆》,

老王指着孙俪问:这是谁啊?

我真的很崩溃,因为我们一起刷过76集的甄嬛传。

一切群戏对老王来说都是灾难。

看《罗曼蒂克消亡史》的时候,

章子怡每换一套衣服,

老王就会以为是另一个女人。

在生活中,老王依旧被这个疾病困扰。

比如,他曾经径直走过来接机的父亲。

比如,他闭上眼后就无法浮现我的长相。

但是,我俩一起看《白夜追凶》时,

老王竟然分得清,关宏峰和关宏宇。”

潘粤明就这样实现了完美逆袭。

对于潘粤明的这次逆袭,

有四句话想告诉大家:

●人生就是选择题。过去的选择造就现在,现在的选择决定将来。

●机会之前不要太功利,太功利会错过人生大机遇。

●任何人要想走得长远,都得靠作品说话,而不是心机和人设。

●人可负我,但因果不负。



3

王伟:优秀的人都是细节的典范

男一号定了潘粤明,

可是找谁来当导演呢?

“导演掌握全局,比男一号还重要。”

袁玉梅在脑壳里滤了滤,

一下就想到了王伟,

对于一部美剧气质的网剧,

导演对节奏的把握至关重要。

“我跟王伟合作过mini剧《乙方甲方》,

王伟的节奏感超级好,

删减的时候两秒都删不下去,

真的是一句废话都没有。”

袁玉梅一敲桌子:“就王伟了。”

听说这部剧定了王伟?

圈内人都惊掉了下巴。

“王伟是谁啊?”

袁玉梅说:“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

不但年轻,而且“没文化”。

“他初中就辍学了,所以只有小学文凭。”

朋友们张大嘴巴瞪着袁玉梅:

“你是不是疯了?”


出生于1988年的王伟,

实在不是读书的料。

初中时,成绩糟得一塌糊涂。

“在读书上,我看不到未来。”

读到初三,他索性就弃学了。

弃学了,不能天天啃爹啊。

于是他就报了一个技术班,

学习“各种乱七八糟的后期剪辑”。

一年后,他进了哈尔滨一家婚庆公司,

在那里开始了自己的“剪辑练习”。

剪了一年,王伟觉得学不到东西了,

就离开哈尔滨,到北京做了北漂。

“住地下室,很苦逼,但为了学技术,我都能忍。”

有一天,他在纠客网上看视频,

恰好撞见了五百拍的《贱男日记》。

“哇塞,这哥们拍得真是太好了。”

于是,他联系五百,表达欣赏:

“你把小制作拍出了网络大电影的感觉。”

闲聊中,王伟得知五百在长春打造了一个80后影视新锐创作团队。

于是问:“你们公司招不招人?”

五百:“我们只招实习生。”

王伟:“实习生什么概念?”

五百:“就是没有工资。”

王伟犹豫了很长一段时间,

但最终还是选择去了长春。

“在五百的影视公司里,做了一名实习生。”

这个选择,看起来很吃亏,

但王伟的人生之河就此拐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