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最近出版的一本新书叫《成为黑马》。
黑马是个隐喻,代表那些起初没有被看好,最终却出人意料获得成功的幸运儿。
这个主题听起来很像是一曲献给平庸的挽歌——告诉那些没有金色盔甲的籍籍无名之辈,他们也有机会踩着五彩祥云在激昂的背景音乐中从天而降,迎接自己的心上人。
书里介绍了大量出人意料的成功故事,比如高中都没毕业的单身母亲成为第一个发现新行星的业余天文爱好者;比如小镇酒吧老板任性转身成为全美顶尖的裁缝;还有看似一帆风顺的职场精英摇身一变成为宠物服务专家等等。
作者希望通过研究这些出人意料的成功故事,总结这些不拘一格通往卓越道路的共性。
这种研究随机事件背后逻辑的做法,不但困难,而且看起来很可疑。就像是想要通过研究中奖结果预测下一期彩票号码,带着一种朴素的迷信,想要挖出根本不存在的宝藏。
带着这样的「偏见」,从翻开这本书开始,我就带着不服和挑刺的状态。
读完之后,既有意料之中,也有意料之外。
意料之中的是,作者并没有通过这本书构建出一套学术性的理论或实践体系,更多的是围绕故事的归纳和演绎。如果想仅仅通过这本书获得「成为黑马」的完备路径指引,恐怕会以失望告终。
意料之外的是,通过访谈和研究,作者给出了许多比「追随内心」、「做最好的自己」之类纯鸡汤勉励更有价值和操作性的建议和启发,让人惊喜。
《成为黑马》的核心论证是:标准化的人才培养和成长路径缺乏对个体差异的理解和包容,它让所有的人做同样的事情,并以相同的标准生硬地挑选其中的佼佼者。这本质上是让大家通过「成为别人」的方法来获得自己的成功,而这样的成功之中,忽视了个体的满足和幸福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社会和环境挑选成功人士的时候,总是先画一个框,列出一堆标准,然后大家冲着这些标准努力奋斗,头悬梁锥刺股,最终达成标准的人就可以成为「成功人士」。
至于你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是能够收获满足感,是不是觉得幸福,并不是那么重要。你若是不死磕自己就赶紧起开,有的是人能死磕自己,最终夺取篆刻着「成功」的大奖牌。
基于对这种毫无人性的标准化机制的质疑,这本书通过列举和研究各种冲破社会规约并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向我们证明另一条「成功之路」的存在:
观察和发现自己个性化的动机,通过满足这个动机寻找适合自己的策略,并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
有一点拗口,大概意思就是,我们要向内挖掘自己会因为什么事情而感到满足,别天天惦记着修齐治平满胸天下,而是先喂饱自己的热爱,并在其中不断迭代适合自己的策略,最终肯定会获得成功。
咱们暂且不论这套理论的实践效果,单从价值偏好上说,我很喜欢这套理论。我并不羡慕那些从小立下远大志向,然后按照社会为这个志向定义的地图,一步一个脚印苦行一般前进的成功者。
他们太知道自己要什么、下一步该去哪里,实现目标得积累什么、攀援谁。他们身上常常写着「坚毅」、「精英」、「睿智」这样的标签。他们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孤注一掷的赌徒或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种劲儿劲儿的感觉,让我总是想要敬而远之。
相反我喜欢亲近那些随遇而安、乘着生命波动自然流淌的人们。他们看起来有着各种各样毛病,比如三分钟热度,比如任性、胸无大志、没有人生规划等等。但他们常常流露出让人向往的满足和幸福。
这本书为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毛病」找到了一本正经的解释。作者告诉我们想要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就要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微观动机」,不必追求所谓的远大目标,而是先关注眼前的短期目标,任性一点,全身心投入能让自己感到满足的事情里:
通过追求自我满足感达成卓越,而非通过达成卓越获得自我满足感
。
作者还向我们保证,这样的方法获得的并不仅仅是「不顾世俗定义坚强活出自己」的意义成功,同样也可以获得世俗定义的成功 —— 用一种不拘一格的方法。
当然,你也可以不信这些,继续按照自己信仰的方式追求成功和塑造自己。不过即便这样,我还是建议你读一下这本书的第二章《认识并激活微观动机》的第 6 部分
。
作者在这里讲授了一个帮助我们发掘自己内心隐藏动机的方法:我们可以
通过
观察自己未经过滤的
本能和情绪
如何
评判他
人来描画我们自己的价值观轮廓
。因为
我们
评判别
人时的情绪源头
通常就是深埋于
我们内心中的热爱、厌恶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