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莫云
校对:振原
有阵子,我深陷知识付费欲罢不能。
做 2018 年度总结的时候,各类Live、付费课程占据了总支出的小片江山。
十五场知乎 Live,花费 416 元。千聊摄影教程,花费 250 元。半年英语学习打卡,花费 499 元。总计
1165
元。
我总告诉自己,坚持学下去,就能足够优秀。可惜不如人愿,方法论学了不少,处境依旧未变。
到底是知识付费还是我的锅?再想想:没有知识付费的年代,人们就得不到知识了?
后来发现,答案很简单:
读书
。
带着答案再回头看知识付费,live 本质上是零碎化的书本知识。碎片化阅读,让我们丧失了静下心读完一本书的能力。
不错,知识付费可以满足你窥视别人成功秘诀的欲望,但解决不了你的真正需求。因为它并不是成功的全部秘诀。
01
挑书也是成功的一部分
但也不是什么书都能让我们获得真正的知识,感觉人生到达了巅峰。
茫茫书海中,还必须具备一双慧眼,学会去甄别。在实践过程中,我总结了不少经验技巧,这里分享给大家。
概括来说,两大类和一原则。
两大类:将目标分为专业类和兴趣类书籍
一原则:多跑图书馆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下面来给大家详细介绍。
02
图书馆,你的第一选择
毫不夸张地说,图书馆是一处宝藏。
如果你提前做了
功课,列出了书单。
那么可以直接按照书单进行查询。
即使是踩雷,也只消耗了较少的时间成本。避免了盲目网购,导致书本再处理的麻烦。
如果没做功课也没关系。
对准
目标书籍跟着感觉走,那么可以大胆地走进相关分区,快速地浏览。在浏览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关注大家之作
这些作者,往往是得到了社会认可的群体,有较高的可信度。在书籍内容的质量上,较他人更经得起推敲。
2. 留意书名
每每看到“三天教你XXX”、“成功人士的XXX”、“世界历史上的XXX”这些书名,心里有没有熟悉的,
“
咯噔一下
”
的感觉?
记住,好的书籍大都不会在书名上搞噱头。
3. 重视目录
目录是全文的缩影。
例如工具类书籍的目录,能够让你快速定位需要的技能;散文类书籍的目录,能够让你知道每一章的大概内容。
如果目录合你口味,那么多半是这本书了。
4. 注意出版社
优秀的出版社更注重出版书籍的质量,并且一般有各自专注的领域。
简单列了个清单,大家可以眼熟收藏一下。
03
专业类书籍
无论是专业课还是论文都要求大量的学术输入。话不多说,上干货。
1. 找导师!找专家!
还有什么方法比问自己的专业大佬更直接简单粗暴?除此以外大家一定都有机会,旁听专业相关讲座,这也是宝贵的资源。
讲座之后,抓住机会请主讲人推荐些书目。
2. 引用书目走一波
不想问老师?对讲座不感冒?那就找一本专业内最权威最出名的著作。
然后翻到最后几页,查找它引用过的或是注释过的书籍,包你打开新世界。
这招屡试不爽,屡试不爽,屡试不爽!
特别是写论文时,找到一篇文献后,用这个方法,可以让你轻松找到更多相关论文。
正在为毕业论文发愁的小伙伴,请赶紧去试一试!
3. 尽量读原著
如果你手头的资料是一本译作,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去阅读原著。
事实是,有很多精华在译者翻译过程中被做了修改。而阅读原著,能够让你直接和作者进行交流。
04
兴趣类书籍
当然了,我们生活中阅读最多的还是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书 🤦。
1. 找准自己的兴趣爱好。
可能大家喜欢的写作风格、手法不一,但依然可以分为几个大方向。
从文体来看,有散文、小说、诗词等;从流派来看,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有了清楚的认知后,我们可以循着这些去搜寻有同样标签的作品和作家。
2. 可以参加交流分享。
在阅读的同时,我们可以多结识一些有相同兴趣爱好的朋友,或是加入读书交流会。
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结合别人的阅读书目加以挑选。这也是避免踩雷的好办法。
3. 参考各类书单。
知乎、豆瓣、亚马逊上有许多网友分享的书单,并且对书籍进行了打分。不像电影评分有大量水军,书籍的评分一般较为公正客观。各位可以参考这么一个标准:
8.0 分值得阅读
8.5 分推荐阅读
9.0 分以上可能就是经典之作了
05
最后,是私藏书单
推荐三本书,每一本都有自己的特色,等待你去发现,
相信你会喜欢的。
《
穷查理宝典
》
豆瓣评分 9.0
“规模化思考、复利效应,
这些你在 Live 中经常看到的名词。
在这本书里都能轻而易举找到,
有价值推荐阅读。”
《厨房》
豆瓣评分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