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每天学点HR
每天姐,想做女侠的HR网红小姐姐,只为HR同行们分享最实操的干货,只用最平实的文字撰写职场,让高大上理论见鬼去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直播海南  ·  南部战区发声! ·  昨天  
中国航务周刊  ·  中远海控首制,国内首艘! ·  3 天前  
直播海南  ·  因违纪提前退伍后,他竟勾连间谍……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每天学点HR

40岁的中企出海人:在世界标准的生物钟里,做一个“职场新人”

每天学点HR  · 公众号  ·  · 2024-08-09 07:07

正文


“早日退休”,对职场人来说或许不再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了。40+的求职简历愈发难以扣开大厂的门,而在选择退休和领到退休金之间却还隔着万水千山。再加上家庭生活的责任,让很多40岁的职场人,面临着进退两难的职业选择,和一段近在眼前的、没有既定轨道的“人生荒野”期。


然而,在一个按照世界标准的“职场生物钟”里,40岁却是另一个“尺度”。随着中国企业出海浪潮的持续汹涌,“到海外去”也成为中国职场人拓展机会的新路径。国内某招聘平台今年发布的一份就业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增长排名前10位的职能中,对外贸易相关职能占据四席——包括海外市场、海外销售、跨境电商运营和海外运营。


但是人到中年选择出海,究竟是风里浪里“瞎扑腾”,还是最终能抵达金银岛的探险?



“你们做的叫Business,不叫Brand,我们这里经营100年的企业才是真正的Brand”,2018年,40岁的Joanna作为中国某消费电子企业的海外品牌市场顾问,在与一家欧洲客户谈合作时,对方说了这样的话。


40岁前,Joanna已经做到了某外资公关公司的中国高管职位,但经历了国内公关行业的起落兴衰,她也尝试些改变。最初,Joanna只是抱着尝试的想法,作为临时品牌顾问,帮一家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做一个产品发布项目。


Joanna和团队在巴黎参加新产品的媒体发布会


“但是在和欧洲企业沟通的过程中,我被对方傲慢的态度激怒了!我当场暗下决心,想把出海继续做下去,让他们看看中国人做事的能力。但我也很清楚,在别人的地盘上做生意,没有信任,何谈品牌?”


Joanna发现,欧美人做事一看职业资历,二看做事能力。在重要的商务场合里能看到很多50-60岁的人,40岁还是小字辈。他们做事方式也很循规蹈矩,要求稳定输出的能力。如何在这种太极一般的节奏中找到项目合作的突破口呢?


“人到中年,我已经能坦然面对各种变化中的变化了,我们就从细节做起,严格履行我们的每一个承诺,严格遵守当地的每一项商业规则。一年半以后,当初态度傲慢的合作商已经和我们相谈甚欢,推杯换盏了。”


“不仅是欧洲发达国家,即使是亚洲较为落后的国家,也极为看重合作伙伴的信誉和资历。”Shawn认为。Shawn目前是一家SaaS出海企业的负责人,他们同时也为国内的软件企业提供出海服务。他有十多年的外企背景,从软件开发做起,后来还做过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


Shawn在沙特与客户交流合作项目


“对于我们这种创业型的SaaS公司,出海是个必答题;而对我个人来说,出海是开放视野的珍贵机遇。我们公司名字就叫邻息科技,寓意是天涯比邻,川流不息。和缅甸、孟加拉国这些‘仰望中国’的‘穷伙伴’谈生意,他们尤其看重我十几年的老牌外企经历和专业经验,而对我来说,在维护中国企业的商业信誉和专业度也是一种责任。”Shawn说。


不仅是创业者,对于已经在中集天达工作了17年的杨彬来说,出海也成为了他在2024年的一个坚定抉择。


“其实早在2021年就对经济和自身业务发展有了初步地预判,只是并不是太确定,所以当时我选择去中欧读EMBA,有时间沉下心来思考国内外的经济趋势和行业趋势,与更优秀的人交流想法,最终坚定了出海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于是2024年初,我们决定海外业务独立出来,为此我辞去了已经非常成熟的国内业务负责人职务,全职负责海外业务拓展。”现任中集天达集团物流事业部国际市场部总经理杨彬说到。


杨彬在海外项目现场


巴黎奥运会正如火如荼,全球各地的很多运动员正是通过中集天达为法国两大机场提供的184台登机桥,通向奥林匹克的赛场。但中集天达旗下的自动化物流业务在国际市场还处于开拓阶段。


“事实上,在某些领域,我们深刻认识到和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包括产品本身、项目管理和服务交付能力等等,出海对于我们整体技术能力、行业地位和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提升都有帮助。”


“我们的目标是进入世界头部行列。这不仅要依靠业务自然增长,必定还将涉及到多起并购项目,公司整合和文化融合问题将成了我们最大的挑战。为此,今年我给自己和各区域和国家负责人都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更多地融入当地文化和生活。此外,我们还要引入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能否管理好他们?这是我个人必须应对的挑战。”杨彬认为。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你永远不会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像他那样走路。”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更加深了我们彼此间沟通的鸿沟。


Joanna回忆起一次在伦敦出差的经历:“我无意中走进一家那种很小很温馨的独立书店,在聊天的时候,老板问我做什么工作,我说帮一家中国手机品牌推广欧洲市场。他突然就变得很严肃了,‘都是你们这些厂商,以前在地铁里有很多人看书,现在连小孩都在低头玩手机’。”


“出海的成败,就在于我们能否在‘尊重’和‘改变’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这也是出海经历带给Joanna的深刻感受。


而拥有一个自洽和相对稳定的内核,是一个人能够尊重和理解他人的前提。


“过去十几年的职场历炼,已经让本来性格就比较自洽的我有一个更稳定的内核,特别是疫情期间一个人被隔离在海外数月,以及在过去几年中,深入中、东欧、东南亚等具有不同工作方式、文化背景国家的工作经历,让我现在更加处变不惊了。”Alicia说。


Alicia在2023年选择跳槽来到一家头部电商平台,“面试的时候我的老板也曾担心过,我能否适应从0到1开拓新市场的节奏,能否从各种细碎的执行工作做起,独立承担海外一线工作。但后来,我不仅证明了自己在执行层面的稳定输出,也通过深入一线,了解业务部门的真正诉求,让不同特点的本地执行团队发挥其优势。”


Alicia镜头下的胡志明市


对于杨彬来说,为了在欧洲市场实现销售和服务本地化,必须利用当地的一流专家和人才资源。“我们还计划在欧洲建立研发中心,在当地招聘一批行业专家,做前沿技术研究。由于文化和习惯的差异,欧洲技术人员对于新技术的论证会更加严谨,相应地,创新研发的周期也会更长,投入也会更大。”


除了坚持长期投入的决心,我们也通过领英这样的线上社交平台提升雇主品牌辐射力,积累专家人脉。例如,我们会通过领英找到欧美头部企业的高管,在线上与向他们介绍自己,建立联系,我们也收到了一些积极的回应。这样‘着眼未来’的积累人脉,一方面能让我们加深了解本地企业,同时在有具体项目的时候,也能马上通过人脉来切入。”


在Shawn看来,“在缅甸和孟加拉这样的国家,80%的本地员工都很‘佛系’,说的直接一点,他们毕生所追求的绝不是‘获得职业成长’,而是获得一个‘更好的来世’,这样的文化差异就会带来很高的沟通成本。但是相对于以前的我来说,人到40最大的变化就是更有耐心,更能做换位思考了。”


我对中国员工的考察标准则完全不同。目前我们团队的中国员工都是硕士以上,大部分都是海归,都比我年轻。 但在面试他们的时候,我会着重考察一个点:“你如何处理生活中棘手的问题?我认为能把自己的生活合理安排好的人,才能应对好充满变数的海外工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