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逸言
文学与软件,诗意地想念。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杜月笙善于识人于微末,曾与一个赌徒结拜,6年 ... ·  3 天前  
历史与秩序  ·  云南旧影1938年,丽江古城保山腾冲 ·  2 天前  
鱼羊史记  ·  男女间互相生理性喜欢,才有的表现 ·  2 天前  
鱼羊史记  ·  男人对女人有以下4个反应,就是爱上你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逸言

从玩具到游戏看另类的项目激励机制

逸言  · 公众号  ·  · 2024-03-14 13:03

正文

很多年前,我读过一篇文章《给敏捷团队发奖金就像在刀尖上跳舞》,单从标题就可以看出其中的“惊心动魄”,显然我们需要高超的技艺,以及皮粗肉糙的脚底,就像某些非洲土著那样,方才能够游刃有余地舞动在刀尖之上。
确实如此,通过发奖金的形式来激励团队成员,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弄得不好,可能就会破坏团结,导致彼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对于一个团队而言是绝对致命的。然而,如果一个团队缺乏合理的激励方式,又无法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如何取舍,真是伤透脑筋。
说实话,从业这么多年,我还没有在一个发奖金的团队工作过,唯二拿过奖金的两次,一次是因为参与招标做了显著贡献,还有一次是带领的团队拿了优秀团队奖。
当我作为团队管理者的时候,不得不正视奖励的问题。 如果不靠钱来刺激项目成员,还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
偶然 阅读到Larry L. Constantine的《人件集——人性化的软件开发》,才发现其实Constantine早已给出了答案,就在书中的第59章《受奖励的程序员》中。 原来,我们为什么要受限于发奖金这样一种形式呢? 套用一句俗语说,“提到钱,就难免伤感情了。 ”要激励团队成员以及开发团队,我们还能够寻求到很好的方式。
概括起来,Constantine提出的激励机制包括如下内容。

技术玩具

开发人员大多数都是技术型人才,一个通病就是对于技术的执著追求有时候甚至高于对金钱的追求(前题是他已经具有优裕的生活基础)。因此,一套最新的正版软件工具,或者一件当前最酷的数字产品,都会让他们欣喜不已。这种“投其所好”的馈赠方式,既没有奖励金钱那么赤裸,又能够让开发人员从内心深处激发对公司的认同与感激,真可谓两全其美。
我对数字产品没有太大感觉,不过确实看到团队有一个游戏狂,当收到一款顶级键盘(我也不知道是啥型号)作为奖励时,真是恨不得抱着它睡觉,高兴得手舞足蹈。
设身处地来讲,要是公司愿意奖励我一个OpenAI的账户,能免费支持我1000次API调用,或者提供RustRover专业版的license,使我不用每次试用到期还得重新安装最新版,我想,我也会手舞足蹈的。

小礼品

书中写道:“绝不要低估T恤衫的力量。各式各样的‘刺激’手段——团队夹克、特殊的领带、特别的杯子或者鼠标垫——都是可以使用的方法,这些,能够告诉那些取胜的团队以及团队成员:他们与别人不太一样。
最好的团队还可以获得自己设计团队徽章样式的机会,并有公司负责找人生产。”这种方式或许是高层领导最愿意看到的,投入不多,却极尽蛊惑人心之能事,尤其是设计团队徽章的做法,既能够激发个人的集体荣誉感,又能够激励整个团队的战斗力。
我在ThoughtWorks的四年多时间,就没有自己掏钱买过一件T恤衫,在炎炎夏日,全穿公司或各种大会赠送的具有极客范儿的T恤,倒是觉得比穿奢侈品牌还带劲儿。看看这张穿着Open House的T恤和Martin Fowler的合影:
以前赠送的T恤都是圆领,后来升级为Polo衫,作为咨询师穿到客户现场也不掉价,还能顺带打广告,真是两全其美。我穿着这样的黑色Polo衫去演讲,还是比较符合技术专家的定位吧:
之前和同事何海洋一起参加ThoughtWorks组织的“轮子大赛”。这个比赛其实就是黑客马拉松,借用Spring之父Rod Johnson常说的“不要重复制造轮子”,我们则反其道而行之,特别去重复制造轮子,分别打造类似Spring IoC、Hibernate和Spring MVC这样的框架。每做好一个框架,并通过评审,就能获得一枚颇有设计感的大赛徽章。收到这样的礼物,让我们真是成就感满满,团队的技术氛围与极客文化瞬间爆棚,公司付出的,不过是寥寥的一笔小经费而已。

自由控制的时间

这里提出的自由时间,并不是奖励成员出去旅游或者度假,而是对于那些按时交付了高质量软件的开发人员,奖励他们能够在公司的上班时间内,自由支配自己的工作,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当然是与技术相关的)。例如,你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没有最后期限的压力之下研究网格运算,或者神经网络,人工智能,哪怕你所在的公司实际上只是从事产品的定制开发。
Rob Thomsett说,按照他的经验,如果你把时间和钱放在一起让程序员挑选,大多数都更喜欢前者。(当然,我更喜欢后者,这说明我并非合格的程序员)而这类由公司赞助的研究活动,反过来对公司也是有益的,不但是获得了一位拥有新技能和新点子的快乐的开发者,而且,没准儿还能得到一个新的软件或者其他什么有用的技术。
Google曾经有一种政策叫做“20%时间”,即员工可以将每周大约20%的工作时间用于自己的项目或创意。这种政策鼓励员工进行自主创新和探索,以激发创新思维和推动公司的发展,如Gmail和Google News等都是源于这种内部创新文化的产物
这种奖励方法对整个团队可能更有意义。如果一个项目团队显示出他们高超的开发执行能力,当他们超越了公司建立的最好实践之上时,那么就应该对这个团队进行奖励,让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选择研究和开发项目。
如果你的公司是一家研究型公司,或者从事产品开发,这样的奖励方式在激励成员以及团队工作热情的同时,或许还能得到意外的收获。最关键的是,这种做法无形中营造了公司的研究氛围,创造了一种良好的价值取向。

教育与培训机会

特别对于具有进取心的开发人员而言,获得教育或培训的机会,绝对比获得奖金更加诱人。即使管理者担心教育与培训投入的成本太高,甚至会造成人才流失的可能,那么,给团队人员一次参加技术大会的机会好了。这些大会有些是免费的,即使要售票,对于企业而言,花费并不太多,而开发人员需要获得的仅仅是你的一个许可而已。然而,已经足见你的栽培之心了。
Constantine还说道:“报销书籍和杂志费用也是一种低费用的激励方式”。管理者们,你们看到了吗?
早些年,在中国的外资企业普遍具有这样的意识。我在HP GDCC的时候,还作为架构师参与了HP培训平台的设计与开发,也了解到HP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ThoughtWorks是一家非常强调技术能力提升的学习型组织,每年也提供了不少培训或购买技术书籍的budget,办公区随处可见各种技术书籍,一种学习文化也就慢慢培养出来了。早些年我负责的ThoughtWorks读书雷达第一版,也曾风靡一时啊。
随着互联网公司的兴起,促成了IT圈纷纷开展技术分享的浪潮,各种技术峰会层出不穷。我从2008年开始参加过早期的QCon、MPD和中国软件大会,当时像这样的技术大会在国内IT界可谓凤毛麟角,如今,类似这样的技术大会早已是目不暇接,内容之丰富,大咖之云集,仿佛都来赶集了。疫情三年,虽然如海啸一般摧毁了不少原定要召开的会议,却没有毁其根本,或许今年大会又会如雨后春笋般迎来一波高潮。公司管理层应该鼓励自己的技术人员走出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