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菁城子
如果个人自由还值得热爱,社会的繁荣与和平仍值得追求,正确的经济学观念就应该得到广泛传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菁城子

上海将失去的不只是“中国第一高楼”

菁城子  · 公众号  ·  · 2019-07-17 14:5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作者 | 陈兴杰


中国是建设摩天大楼最狂热的国家。

2018年,全球建成200米以上摩天大楼一共143座,中国独占88座,占比超过61%。2017年,中国建成76座200米以上摩天大楼,占世界总数的53%。再往前的2016年,这个数字更是达到83座和65%。

当今中国的第一高楼是哪里?上海陆家嘴的上海中心大厦。这座大楼高632米,仅次于迪拜哈利法塔,是世界第二高楼。哈利法塔高达828多米,短期内想要超过,恐怕不容易。

当不了世界第一,就争中国第一。上海中心大厦在建时,苏州和武汉悄悄发起挑战。


苏州号称要建729米高「苏州中南中心」,后来疑似资金链断裂,工程还在打桩阶段,就停了工,此后迟迟不见复工,2015年以后,干脆杳无声息。

武汉绿地中心设计高度是636米,力压上海中心大厦2米,一看就是奔着夺冠而去。这栋高楼从2011年动工建设,因各种原因,大楼高度不断被「削减」,最终将在455米峻工。

顺便说一下,最近武汉在新建一座新的摩天高楼——武汉楚商大厦,设计高度475米。雄心勃勃的武汉绿地中心,就连「武汉第一高楼」的位置都被人抢了去。

今天中国的第一高楼还是上海中心大厦。不过,这个头衔很快就要易主。前一段时间,香港世茂集团宣布,将投资500亿元,在深圳龙岗建设深港国际中心。这栋大厦建成后的高度将达到700米,超过上海中心大厦。

中国引领了全世界建设超高摩天大楼的热潮。这一度让经济学者焦虑。经济学界有个著名的「摩天大楼诅咒」:经济好的时候,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待大楼将要落成,经济就不景气,到处是大楼停工、百业萧条的坏消息。

这种现象发生过很多次,美国克莱斯勒大厦和纽约帝国大厦,都在大萧条凄风苦雨的日子里峻工;吉隆坡双子塔落成,这个国家在经历金融危机的折磨。看起来,摩天大楼是繁荣的象征,又是不祥的预兆。

危机潜藏在繁荣的泡沫里,「摩天大楼诅咒」有一定的道理。这可以用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来解释。

经济周期前半段,是货币超发、信贷扩张,各行业格外繁荣。金融和地产在货币流通的上游,他们率先拿「热钱」,开张建设、大展宏图,热衷于建高楼。但是,通胀不会长期持续,一旦货币收紧,经济开始萧条,依靠天量信贷而建的摩天大楼,难免要陷入困境。

理解理论的同时,也要明白:不是所有摩天大楼都是通胀的产物,经济发展才是兴建大楼最根本动力。

20世纪初,全世界大部分摩天大楼在美国建设,纽约和芝加哥是不断「长高」的城市。每隔十年左右,就会有一波经济危机,这不妨碍摩天大楼持续涌现。

20世纪后半页,亚洲经济崛起,马来西亚和台湾都建设了令人瞩目的摩天高楼。最近几年,全世界超过80%的200米以上高楼,全都在亚洲,这多少反映出世界经济的重心在转移。

过去四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财富积累,资本充溢,这是最近十年「摩天大楼热」的根本原因。哪怕经济有起伏波动,大环境不改变,财富就会堆积出摩天大楼。中国有活力的表现就在于,在任何领域,挑战者总能不断冒出来,连盖第一高楼也不例外。

不过,不管怎么说,摩天大楼属于超大工程。动辄四五百米的超高摩天大楼,里面能住几万人,简直是一个小型城市,建设如此复杂的工程,到底能不能成功,变数非常大。

苏州中南中心就没能建设起来,武汉绿地中心几经停工,多次被「削高」。更有长沙天空城市,雄心勃勃要建世界第一高楼,还没开建,就已烂尾。建设超高摩天大楼,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世茂集团要在深圳建中国第一高楼——深港国际中心,胜算有多大呢?

我认为成功的可能性很大。甚至可以宣布,下一届中国第一高楼,已被世贸深港国际中心预定。说一说我的理由吧。

先说技术条件。建设700米以上摩天大楼,技术上已经成熟。国外有哈利法塔,国内也有十几座400米以上高楼。建设超高建筑,最大的限制来自地质条件。

深圳不在地震带,无地震之忧,最大的自然挑战是夏秋季的台风。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正面吹袭深圳,平安金融大厦仅仅是微微晃动。深圳是全世界摩天大楼最多的城市,台风过境,深圳早就习以为常。

再看本次大楼建设者世茂集团。这家公司来自香港,热衷于建设地标建筑,十年来在中国大城市建了许多摩天大楼。2018年世茂集团合约销售额1761.5亿元,同比增加74.8%。其净负债率59.4%,账面现金将近500亿元。在房地产界,这样的财务结构称得上健康。

今年以来,世茂大手笔「买买买」,相继收购泰禾、明发、万通、粤泰等18个项目,扩张猛烈。从资金面看,这家公司现金充足,对深港国际中心这种重点项目,一定全力推进,钱的事情应该没问题。

建设摩天大楼的周期很漫长,财务风险确实很大。不过幸好,深圳是中国最有活力的城市,这是大楼成功建成的重要保障。

2018年,深圳的经济规模超过香港,在粤港澳湾区居于首位。深圳,已从当年「北上广深」的末位,俨然成为一线城市的领跑者。至少在广东是这样,广州已经完全跑输给深圳。

深圳有海内外上市企业400多家,70%为科技金融企业,市值规模居全国城市首位。市场足够大,公司足够多,对高楼大厦就有很强的需求。在深圳这样的城市建楼,哪怕一家企业干不下去,也不愁其他公司接盘继续干。

最近几年,深圳每年增加近50万常住人口,这是未来繁荣的保障。这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受限于土地不足,无论拓山还是填海,短期内都变不了大格局。建设摩天大楼能极大程度满足市场需求。建成之后「养蚊子」?很难想象这种事情会发生在深圳。

「中国第一高楼」在上海和深圳之间传递,表面看起来,是正常的竞争结果。考虑到后来者是深圳,这种传递充满了隐喻。

长期以来,上海是中国最发达城市,其城市发展多项指标都居全国首位。近几年,生龙活虎的深圳崛起,毫不客气拿下各种第一的头衔。上海经济总量现在远超深圳,但上海本地品牌似乎却在式微。

上海是工业时代的骄傲,如今却没多少新兴大公司是在上海诞生。反而是深圳,走出了华为、中兴、腾讯、大疆、比亚迪、顺丰等大公司。上海长期以来以码头港口业务闻名于世,可是要知道,深圳进出口总额长期居全国大城市第一,深圳的集装箱运输也在赶超香港。

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上海人口老龄化严重,常住人口不增反减;反观深圳,这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人口还在急剧增加。深圳现在的经济总量约是上海的三分之二。从二三十年的长远看,深圳超过上海成为中国最大城市,是大概率的事件。

上海不仅要失去「中国第一高楼」,未来日子里,随着新兴城市崛起,它要失去的东西会更多。哪些要顺其自然,哪些值得惋惜,这恐怕是需要深入反思的事情。


本文首发在 功夫财经


近期文章

我也遇过“国航监督员”这种人

垃圾钞票废除以后,经济恢复了增长

转发朋友圈

或者点 在看 ↓↓ 表示支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