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代茶饮,指用中草药与茶叶配用,或以中草药(单味或复方)代茶冲泡、煎煮,然后像茶一样饮用,主要有治疗类、康复类、养生保健类等类型。中药代茶饮能以药物的寒热温凉之性纠正身体寒热之偏,强身健体。但代茶饮不能随意喝,只有正确运用,才能收到疗效。很多人认为代茶饮安全温和就长期服用,其实使用时有许多禁忌,用不对也可能伤身。寒凉药多有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等作用,主要用于热证。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物,指寒热之性不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比如茯苓。辛味能散、能行,多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如干姜、紫苏叶。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多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比如甘草。酸味能收、能涩,多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止汗、止咳、止泻药多具酸味,比如五味子、乌梅、山楂等。苦味
能泄、能燥、能坚,多具有清泄火热、燥湿、坚阴的作用,如菊花、蒲公英。咸味能下、能软,多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如海藻、牡蛎。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及涩味。淡味多有渗湿、利尿的作用;涩味多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中医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辨证用药提供依据。如桔梗、杏仁有助于化痰止咳,入肺经;枸杞滋补肝肾,入肝、肾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意思是说,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比如,同样是咽痛,有的人属于实热证,有的人属于虚热证,实热者可以用寒凉药物代茶饮,虚热者单纯用寒凉药物清热,就会导致脾胃受寒,所以需配伍健脾祛湿化痰的药物。类似,同样是大便不通,有的人是胃火引起,有的是肺火导致,代茶饮要辨证饮之。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用同一个代茶饮,比如身体上火要祛火,但对于脾胃虚寒的人来说,需要加些甘草、大枣、生姜、干姜等健脾和胃的药物中和,以免祛火药伤了脾胃。同时,还要视症状严重程度选不同搭配。比如,身体虚寒又夹热的人,稍用热药可能就会上火,因此要有凉药辅佐。中药饮片过大或坚硬的需要捣碎,以便药物成分溶出,如天花粉、青果、罗汉果、川贝母等。如果饮片多呈碎末状,最好装入无纺布小袋,制成袋泡茶形式,以方便服用。一些花类中药饮片由于质地松脆,通常呈碎末状,最好也采用袋泡方式,以避免呛咳。代茶饮的中药饮片,用沸水冲泡前应过一下水,去除杂质和灰尘。茶具最好选择带盖的大口杯(最好是大口保温杯),沸水泡10~30分钟即可。代茶饮每日一剂多次泡服至无味为止。如药性平和的枸杞,过量泡服用会造成上火,出现眼屎增多等症状。另外,枸杞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泡茶喝前,最好咨询医生。还有不少人上火时会选择喝菊花茶,但长时间饮用后发现胃部不适,这是因为菊花的微寒伤到了人体的脾胃。所以,喝代茶饮讲究中病即止(即某方药治疗某病取得效果后,就可停止使用)。√ 首先选择范围可以参照卫健委公布的药食同源目录或者从卫健委公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名单中选择,这两个名单、目录的中药既具有药用价值,又相对温和,不容易产生毒副作用。√ 其次尽量选择花叶类及果实类的,这类药物不经过煎煮或其它加工就能发挥药效,更适合冲泡。√ 再次要尽量选择一些口感甘甜、清香的中药作为代茶饮,更加适口。遵循这些原则,其实可选择范围就能明显缩小。可以把这些具有保健功能的药食同源的中药大体分成三类:一类是偏于凉性、寒性,如:菊花、薄荷、金银花等,可以起到清热去火或者解毒的作用;第二类偏于温补,如:枸杞子、桑葚、大枣可以起到强身健体补益的作用;第三类相对平和,如:桂圆肉、玫瑰花等,既有一定的药用功效,又可以作为调和药性及调节口味使用。《神农本草经》记载其性微寒,可泄热清火,治疗外感发热;同时能清利头目,治疗肝火上炎引起的头晕目眩,清肝明目;还可以解毒,治疗各种疮毒。菊花因品种不同,作用上亦稍有差别,治疗外感风热多用黄菊花(杭菊花);清肝火明目多用白菊花(滁菊花);解疮毒多用野菊花。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菊花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并能降低血压,同时兼备一定解热作用。野菊花也有解热、降压、增加冠脉血流量及广谱抗菌作用。如果是脾胃虚弱甚至是虚寒的人群不建议选择,孕产妇及经期尽量不要饮用。挑选菊花时,要尽量选味道甘苦清香的,纯苦的菊花因为寒性过大,容易损伤脾胃功能,不建议应用。《新修本草》记载其性凉。本品可疏风散热,芳香通窍,清利头目,还可辟秽,清咽利喉,疏肝理气。常用治外感风热,发热咳嗽、头痛目赤、咽痛口疮;肝气郁滞,烦闷恼怒。本品发汗力量较强,容易耗气,故体弱汗多者不宜服用,且因其性寒,大量或者长时间应用容易导致腹泻,脾胃虚弱者不宜应用,孕产妇及经期不宜应用,不宜单独服用。《别录》中记载其性寒。本品善于散肺经邪热,又可清解心胃之热毒,故为散热解毒之良药。用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还可用于治疗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