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是高适的一首诗《人日寄杜二拾遗》的赏析文章,主要描述了诗人的人日寄思、故乡之念、漂泊异乡的苦闷,以及身处乱世的无助和愧疚之情。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诗的主题和背景
诗人高适在农历正月初七(人日)题诗寄给杜甫,表达思念故乡和故友之情。诗中透露出诗人身在他乡、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情感。
关键观点2: 诗的情感表达
全诗通过描述柳条弄色、梅花满枝等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愁苦。中间四句展现了诗人的复杂情感,包括爱国热忱、对时局的忧虑、对友人的关怀等。
关键观点3: 诗的结尾含义
诗的结尾句表达了诗人老迈疲癃之身对友人处境的愧疚,也蕴含了诗人匡时无计的孤愤。
关键观点4: 诗的艺术特点
诗歌没有华丽夺目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抑扬变换的音调很好地传达了起伏跌宕的感情,是汉魏风骨的嗣响。
正文
人日寄杜二拾遗
【唐】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人日:农历正月初七。
南蕃:蜀
书剑:喻文武。
二千石:汉太守官俸二千石
东西南北人:丘曾称“今丘也,东南西北之人也”,指四方奔走。
安史乱起,高適在玄宗、肃宗面前参预重要谋略,被赏识,境遇比杜甫好得多。由于“负气敢言”,遭到李辅国等的谗毁,被解除兵权。乾元二年(759)出为彭州刺史。同年底,杜甫到达成都,高適写立即从彭州寄诗问讯,馈赠粮食。
上元元年(760),高適改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杜甫从成都赶去看望。这时高適年将六十,杜甫也将五十,他乡遇故知,短暂的聚会,更加深了别后的相思。上元二年人日这天,高適作此诗。
全诗每四句一段,共分三段。每段换韵,开头是平声阳韵,中间是仄声御韵,末段是平声真韵。
起句便单刀直入点题。通篇都围绕这“怜”字生发展开。“满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的故乡春天到时,柳叶萌芽,梅花盛开,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飘泊异地的游子心中,总是容易撩动乡愁,而使人“不忍见”,一见就“断肠”,感情不能自己了。
中间四句有不平,有忧郁,又有如大海行舟、随波飘转、不能自主的渺茫与怅惘,感情是复杂的。换用仄声韵,与内容十分协调。
以高適的文才武略,本应参预朝廷大政,建树功业,可是偏偏远离京国,身在南蕃。尽管如此,诗人的爱国热忱却未衰减,面对动荡不已的时局,自然是“心怀百忧复千虑”了。
诗写后的两三个月,便发生了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乱。杜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叹我凄凄求友篇,感君郁郁匡时略”,是很深刻地领会到高適这种复杂情思的。
身当乱世,作客他乡,今年此时,已是相思不见,明年又在何处,哪能预料呢?深沉的感喟中,隐藏了内心多少的哀痛。
末句说自己老迈疲癃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飘泊流离的友人。这“愧”的内涵是丰富的,它蕴含着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和对友人处境深挚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