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一直是舆论场上容易引起撕扯的话题,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婚恋观念,不少争论只是论而不辩,各持己见而已。不过,在恐婚一事上,不少年轻人却颇有共识,今日新浪微博上关于此话题的讨论竟有
1.4
万条,阅读量高达
1.4
亿,不少网友纷纷留言,自己或主动或被动地进入了“恐婚大军”。到底是什么因素,造就了广泛的“恐婚”问题?
早在
2008
年,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就有过调查
:“
22.3
%的人认为自己存在‘恐婚’倾向,
45.7
%的人表示身边就有‘恐婚族’。”
2016
年,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
联合问卷网的调查显示:“
61.2
%的受访者都表示自己存在‘恐婚’倾向,
8.0
%的受访者坦言非常严重。
61.7
%的受访者认为离婚率高、失败婚姻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恐婚’主因。
58.4
%的受访者表示遇到相悦的另一半时,才愿结婚。”几乎在同期,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也发起了类似调查,根据《“
80
后”、“
90
后”中国青年婚恋观》显示:“
82%
的单身青年因为缺少勇气而不去恋爱,
76%
的适婚青年有‘恐婚’心理。”
上述数据说明,随着时间推移,年轻人“恐婚”比例增大,“恐婚”问题不容小觑。
观念与物质条件是导致“恐婚”的重要因素。
从观念上看,由于年轻人多为独生子女,独立意识很强,对待结婚大事时,也更具个性化的选择。
在这里面,还有两种观念,一个是畏难心理,一个是谨慎态度,不能简单地认为年轻人“恐婚”就是因为缺乏家庭责任感。
毋庸讳言,新闻上经常曝光明星之间的离婚事件,日常生活中听闻的婚姻悲剧,都让一些人对未来的婚姻失去信心。另外,一些人受制于原生家庭的不幸福,很难与早年成长环境完全和解,这也会影响他们对婚姻幸福与否的判断。在调查中,
34.9
%的人对经营婚姻没有信心,也与上述因素有关。
与此同时,比起前辈,年轻人在结婚上似乎更不愿意将就了,尤其是随着适婚女性文化素质与经济水平的提升,她们不必再通过结婚来维持自身的生活,婚姻中女性对男性的经济依附关系不断减弱。因此,“恐婚”的一大前提“晚婚”观念,其实是谨慎结婚,在遇到合适对象后才会考虑结婚。
至于物质条件,也是让不少人“恐婚”的重要原因,也可以说是“不敢结婚”或“结不起婚”。
调查数据显示:
担心婚后生活压力过大者有
45.1
%,认为结婚成本过高者有
22.2
%。尤其是漂泊在大城市的异乡青年,房价、户籍、收入等现实问题,都在困扰着他们的终身大事。不过,物质因素并不是决定性的,关键还是改变对婚姻过于担心的观念,一旦失去对婚姻的信心,即便物质条件优越,恐怕也很难走进两人的亲密关系,这种情况在我们身边也屡见不鲜。
当然,在社会现象的层面上谈“恐婚”,我们能找出各种现实的因素来,但具体到每个人的选择上,其实不必如此刻板。每个人的起点与成长环境不同,所处的人生阶段、面对的现实问题也不同,不必拿别人的“经验”套用在自己身上。
婚姻不完全是爱情,却决不能缺少爱情,当美好缘分降临时,“恐婚”者也不妨打开心扉。
我们依然有必要对婚姻抱有理想化的期待,也要看到其中现实层面的东西,既能在风花雪月中享受心灵碰撞的快乐,又能在柴米油盐中感知日常生活的美好,或许持有这种成熟的观念后,才有可能告别“恐婚”状态。
中青融评:
眼见为实,就“视”论事
视频 / 浙江电视台 评论 / 黄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