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闻夜航
中国新闻名专栏 龙视都市频道《新闻夜航》​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夜航  ·  噩耗传来!14岁失联男孩,遗体被找到 ·  昨天  
新闻夜航  ·  一家四口先后患上同种癌,最小的才16岁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闻夜航

“80后的死亡率已经超过70后”?罪魁祸首不是疾病,可能是“幻觉”......

新闻夜航  · 公众号  · 黑龙江  · 2025-02-18 22:01

正文


全文 1518 字,阅读大约 3分51秒


“截至2024年末,80后死亡率突破5.2%, 相当于每20个80后中就有1人已经去世 ”“80后的死亡率已经超过70后?”

你最近是否也被类似的内容刷屏?
图片


记者在微信平台以“80后死亡率”为关键词搜索文章, 不但微信自带的AI搜索功能会推送这条数据,各种自媒体公众号也是铺天盖地般引用转载,甚至不少自媒体开始为80后们鸣不平,称他们为“被时代透支的一代”“被诅咒的黄金一代”。


细看文章发现,大多数公众号都号称其数据来自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权威数据”


令记者感到疑惑的是,2020年开展的七普,是如何得出2024年人口数据结论的呢?


此外,5.2%死亡率这个数字统计也很奇怪。国家统计局官网对于死亡率指标的解释,应该用年死亡人数除以年平均人数,再乘上1000 ‰,这意味着死亡率的指标是以“千分之几”为单位表示的,而不是常用的百分之多少。


图片


在数字的细节上,也有很多错误。比如下面这张广为流传的“80后”现状图片。


图片


首先,“80后”总人数,如果以七普数据中的30-39岁的人口数对应,按官方统计,2020年这个年龄段共有223158122人。这与上图中的总出生人口数正好对应,但显然,这不可能是出生数,而是2020年当时依然存活的这个年龄段的人口数。


而2.12亿的数据,我们没有找到任何官方信息来源。死亡人数1100万,我们也未找到相关数据。 在七普年鉴中,明确标出是2019年11月1日到2020年10月31日的死亡数据。30-39岁的人口这一年共死亡193517人。


这一说法漏洞百出,对此,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婷在一篇文章中也作出了反驳。


她提出,通过普查来计算死亡状况, 理论上有两个方案,一个是直接利用每次普查公布的分年龄的人口数来计算。 比如80后在30-39岁的存活比例,可以通过1990年普查0-9岁的总人口数/2020年普查30-39岁的总人口数来获得。但存活比例转换成死亡率需要很复杂的过程和额外信息。


另一个方案是根据普查收集的死亡数据来推算死亡水平。 每一次普查登记都会询问家庭户前一年家庭成员的死亡情况,以此统计前一年的死亡人数,再通过普查平均人口数的推算,计算人口死亡率。


李婷指出,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缺陷。方法一依赖于人口数据统计的准确性,但在2020年普查启动身份证号码关联以前,各次普查都存在程度不同的问题。比如早年的出生漏报,即婴幼儿年龄段的人口数量低于实际数量;又比如2010年普查因为调查方式的问题,使得流动人口在流出地和流入地两头登记的现象比较普遍,造成青壮年的重报。方法二则面临死亡漏报问题。


不过,她通过公开统计数字计算后得出,虽然两种方法都有缺陷,但是都可以证明,80后的存活状况是要好于70后的,而死亡率也要远低于5.2%这个数字。


那么,这条假数据来自哪里呢,据李婷教授溯源, 最初来源很可能是和AI的对话所得。


图片


尽管AI对话后标注了数据存在局限性,存在间接推算和估算的情况,但这条假新闻还是被加上骇人听闻的标题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


身处AI时代,我们的世界的信息正在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流通,获取难度大大降低的同时,判断能力更加珍贵。


“从算法的投喂中夺回思考主权——因为技术越是轰鸣,人类清醒的头脑越显珍贵。”来自一位最近爆火的AI的劝诫。




新闻夜航精美礼品免费送


如何参与:


①阅读新闻夜航推送的文章并点击下面“赞”“在看”,或者将文章转发分享。

②每周进行数据统计,“赞”“在看”“分享”排名前10的粉丝, 将获得精美新闻夜航文创 马克杯一个

③获奖名单将于每周一在此公布,请获奖者及时关注,并在当日私信发送收货地址、联系电话及文字信息“我要领礼物”,到新闻夜航微信公众号,我们将尽快寄出。

④第一期获奖名单请在菜单栏“获奖名单”中查阅。!

快来参与吧!




来源:澎湃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新闻夜航》热线 :0451-82898289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