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转型一直是一个难度系数极大的管理议题。近年来,微软和SONY算是大型企业转型的样板,纯粹的互联网企业成功转型的还并不多见。
百度开始转型大半年了,市场上唱衰的声音此起彼伏,
虽然大部分人都不是成功者,但是大多数人就像自己是腾讯阿里一样『
义愤填膺
』,对于落后是
『
深恶痛绝
』
。
对于企业转型的努力和未来,很少有人关注,就像阿里不曾有过危机,腾讯不曾痛苦转型,京东不曾求助沃尔玛进行业务调整一样。
对于投资者而言,企业转型期,恰恰是观察的最佳窗口,这时候估值低,市场负面情绪集中释放。
我们唯一需要思考的是3个问题:
1)近半年,百度是不是在做正确的事?
2)目前的改变,是不是属于未来?
3)变革后,资产和估值方式可能发生什么积极变化?
6个月的新政
这半年来,百度进行着堪称『大刀阔斧』的变革,有过大型企业工作经验的人都会知道意味着什么。
1月,人事:陆奇上任集团总裁和COO,马东敏出任董事长特别助理,随即人员调整;
1月,金融:百信银行正式获银监会批筹;
1月,AI:DuerOS 发布,随后3月,DuerOS 芯片发布并量产;
2月,AI: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筹建花落百度;
2月,人事: 裁撤百度医疗部门;
3月,AI:DuerOS 签约美的和海尔;
3月,人事:改组糯米;
3月,人事:改组自动驾驶事业部门;
3月,人事:讲NLP,KG,IDL,Speech,Big Data体系合并为AI技术平台体系;
4月,AI:开放自动驾驶平台Apollo,与博世合作量产解决方案;
4月,AI:百度收购硅谷公司xPerception 增强机器视觉能力;
5月,资本:爱奇艺10亿美金可转债发行成功;
6月,资本:百度外卖进入资本战略选择阶段;
6月,金融:与农行共建智能银行。
几天前,我们团队自己也调研了百度金融、百度云服务和大搜索团队,能感觉到整个百度正在感受典型的
『
陆奇压力
』
的传导过程,
『
你行你上,不行就让
』
,凶狠狼性的政策在挤压组织水分,对于现有业务,关停并转,有防守,有进攻:
1)进攻:将大搜索体系升级,不再人为制造研发冗余,减少内耗,吴恩达和王劲离职也是调整之一。外界解读为百度失血,其实算是聚焦,今天的百度需要将力量合为一处,市场时间窗口已经容不得
『
内部竞争
』
了。
2)防守:从O2O战场逐步撤出,从资本的角度重新审视旗下资产,将非主营+战略重要的资产独立上市(比如爱奇艺),将非主营+战略不重要的资产作价兑现为其他战略同盟关系。
3)防守:精简冗员,加强考核与执行力。
目前的改变是不是属于未来?
AI的认知波动
很多人担心,百度all in AI会出现悲剧: 1) AI短期泡沫 。 2)百度占据的AI场景不足。
包括一些
『
著名
』
VC人士和二级市场投资人在质疑AI的前景与短期泡沫论,百度如此激进,是不是
『
病急乱投医
』
?其实,近几十年来,人们对于AI的态度也是不断在恐惧和蔑视之间震荡,始终没有形成稳定的共识,但是这里隐含着10万亿美元级别的机会。
市场评论人士很少人注意到AI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经历的60年的学界积累,甚至在2007年之前甚至都还是玩具一样,近几年的指数级加速,完成了质的突变,AI从
『
符号智能
』
跨越到
『
计算智能
』
阶段,成果惊人。但是更大格局看,一切才刚刚开始:
第一阶段:我们赋予了机器以逻辑,将0/1的电路逻辑,叠加为复杂的推理运算,为计算机注入最基础的符号智能。
第二阶段,我们赋予机器以概率判断能力、知识网络和自我学习能力。贝叶斯网络支撑了对于复杂事物的判断,海量数据和知识网络的补给,让计算机越来越强大。
第三阶段,我们将赋予机器以行动。 当前机器人如火如荼,其中蕴含大量的投资机会,云端的AI服务可以落地为若干的智能硬件或者agent ,甚至客服。AI会随着真实场景的部署不断自我强化,AI会继续加速进步。
然而,随着数据爆炸,专家系统的出现,知识工程,和互联网,以及计算能力的突飞猛进,计算机开始进入到基于数据进行归纳、模糊计算,甚至能够给予直觉判断的阶段,神经网络开始流行,能够自我迭代和优化的遗传算法得到GPU计算集群的加持,计算机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不同于人脑,人脑对于信息有明确的阈值,计算机则理论上可以无限扩展 ,无限的扩展带来无限的计算能力和进化可能性。
今天,百度已经在运营国内最大的GPU计算集群,已经打破了莫拉维克悖论,百度的人脸识别能力远超人类,AlphaGo的下棋能力碾压人类高手,AI能力的扩张指数级加速,唯一的限制是当前的硬件能力。而且,今天的机器学习已经可以突破知识范围,不需要我们人为的录入知识体系,机器可以自己获取数据自己学习训练,越来越像人脑。业界指导AI进步的主流的思潮也越来越远离机械逻辑范畴,从数理逻辑,走向概率论,走向神经科学和生物科学。
未来是什么,不知道。
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随着5G到来,低功耗连接技术的普及,AI会成为万物的操作系统/服务,不再存在一台台孤立的产品,所有的设备都会像神经元网络一样慢慢彼此连接,成为弥漫在空气中的最重要的服务,与空气一样重要。
这样的未来,百度是有机会的,而且,大家是在同一个起跑线,甚至百度更为得天独厚,因为搜索技术的基础就是为AI准备的。
变革后,资产和估值方式可能发生什么积极变化?
即便是婴儿期的AI,已经碾轧了人类最强围棋选手。我们有必要认真的对待这次史诗级的机会,这样的机会要比移动互联网的洗牌更为残酷,甚至连估值逻辑都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AI会改写人类的一切经验,并碾压我们的所有能力。举个例子,李世石艰苦赢了第四局之后,AlphaGo当晚又自己跟自己下了100万局。 在AlphaGo这里,无论是智力、还是时间,都充满了不平等。文明之间的竞争是以结果说话,没有平等可言的,眼下,人类个体之间传输信息的速度约为500bps,基本不变,而4G LTE的传输速率为500Mbps, 大约是人类的的100万倍,而且速度还在加快。
其次,AI天然就是云计算,大部分设备,都会走向智能,未来调用了百度的服务,实质上是人和云端AI+本地AI服务的交互,今天的DuerOS主打语音,Apple推出音箱,亚马逊推出音箱,核心原因是语音交互+搜索服务 ,才能进化出更好的AI服务。
最后,百度的AI必须要开放。
百度的企业结构不同于腾讯和阿里。 腾讯的微信/QQ+游戏,实现了自身的流量的生产和消耗,阿里的支付宝+电商体系,实现了资金的留存和消耗,百度更像是一层中间层,未来要换取更大的市值空间,必须通过软硬件产品的
『容器
』
,将AI+数据+搜索+场景装入进来,将流量转化为服务,才能获得更大的内部循环增益。
百度的场景占据能力确实有短板,但是强行去补足场景,又会陷入了O2O的消耗战,奉行开放策略,是一件正确的事,就像安卓系统那样撒豆成兵,以不完美的状态完成了对市场的迅速占领。
总结一下,
百度all in AI是完全正确的,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什么?工业时代,是钢铁,是石油,信息时代,是结构化的信息—— 知识,入口是PC和手机;如今,是AI,入口是什么?是所有的智能设备,远超手机的内涵。百度今天所面临的流量份额被稀释的问题,未来腾讯和阿里也会存在,所有人在新的战场重新开打。
百度收编内部组织结构,甚至挤压各个部门,也是合理的,松垮垮的组织必然内耗大于建设。 所有的碉堡,都是内部攻破的。对于今天调整中的百度,其实我们更多的应该予以积极的关注,所有的都是新的,新的体系和团队,新的AI事业,前进途中,难免摸石头,但是,如果成功,就是AI时代最重要的企业之一,也是个人消费市场、自动驾驶领域等多个领域的领先企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