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老北京城
老北京城为你介绍最怀旧的老北京人文风俗,提供北京古典建筑的文化解读,为你介绍最正宗的北京小吃和各种美食,提供最详尽的北京旅游经典景点路线规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亦庄  ·  2024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参赛号已生成!查询 ... ·  22 小时前  
气象北京  ·  今明两天宜晾晒 周三山区夜雨来~ ·  4 天前  
北京本地宝  ·  11月特价机票来了!从北京出发低至210元! ... ·  1 周前  
气象北京  ·  10月26日北京天气早知道,来看AI数字人的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老北京城

讲述北京|拆了甘棠一座寺,修了半个通州城

老北京城  · 公众号  · 北京  · 2017-03-22 18:12

正文

一看标题,可能很多朋友就晕了!甘棠是谁?您别急,听小编跟您慢慢道来!


直到今天,华夏大地仍有许多以“召公”、“甘棠”命名的村、镇、河、湖,北京通州的甘泉寺、大小甘棠村和昔日的甘棠乡即是如此;而文人骚客以甘棠、召公吟咏清廉的诗词更是不胜枚举。

召公--姬奭

召公是周朝一位重要而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思想家,姓姬名奭,因他的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县西南),故称召公,亦称邵公,是中华邵姓的始祖。

召公经历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个时期,辅佐王室,功勋卓著,是兴周灭商和开创成康之治的最重要人物之一,在武王灭商和周公居摄之时起了与周公相当的作用。相传享年108岁。为周朝打下了延续825年的坚实基础立下汗马功劳。


今天小编就跟您说说咱们北京通州甘泉寺、大小甘棠村里的故事。



许多民间传说和地方志,记载了召公听讼甘棠树下的故事。召公勤于政务,体恤民间,南巡所到之处不占用民房,在甘棠树下停车驻马、昕讼决狱、搭棚过夜,使官员、庶民等各阶层都能各得其所,这种体恤百姓疾苦,不搅扰民间,而为民众排忧释纷的人,深得赞誉,从而留下了“甘棠遗爱”的历史典故。



古有“甘棠遗爱”,今有“运河清风”!一个个先贤的动人故事在运河两岸传颂。

时光如梭,召公的生命已化作一缕青烟飘散,但他的德政的思想精髓流传久远。

在漫长岁月中,甘棠因召公之故成为清廉仁爱的象征,后世就用“甘棠”一词,指代为官者施行德政。

甘棠树下做衙门,现场办公。黎庶心中好公仆,青史留名。

通州“运河清风”廉政文化主题公园中的甘棠镜鉴大型雕塑,说的就是召公的故事。在运河畔设立甘棠镜鉴雕塑,就是为了激励人民公仆以此为鉴,施德善政,清正廉明。



一、通州有两个以“甘棠”命名的大、小甘棠村,到底是怎么回事?

也许您知道,通州有两个以“甘棠”命名的大、小甘棠村——两村以树命名?但并非以树得名。且两村紧邻,本是一个村。



随小编我一起去看看。沿北运河河堤一路向南行驶,途径漕运码头、“运河清风”廉政文化主题公园、红枫广场,再往南就到了甘棠橡胶坝,在橡胶坝东北方向,有个依河傍水的村子——潞城镇大甘棠村,大甘棠村东是小甘棠村,两村相邻。


眼前的大甘棠村委会坐落在错落有致的民居中,是一个宽敞的现代庭院,正房、东西厢房簇新,大门外一对古朴门墩儿被磨得溜光,院内一株被圈起来的苍桑古槐葱茏参天,树下还横着一大块汉白玉石墩儿。



两个甘棠乡。关于第一个甘棠乡,《通县志》曾记载,清代设乡屯,通州为34乡、屯、坊、里。其中之一就是甘棠乡。甘棠乡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

第二个甘棠乡,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在撤乡并镇中已划归潞城镇。两个甘棠乡,一个在汉魏时期,一个在现代,虽名字一字不差,却相距了两千余年。



明清时期,这里仍叫甘棠乡。后来乡政府他移,甘棠乡变甘棠村。到了清初圈地,村东形成一地也叫甘棠,于是老的甘棠村叫大甘棠,新的甘棠村叫小甘棠

大、小甘棠村早在成立潞城镇之前,都隶属于甘棠乡——这个甘棠乡政府设在今潞城镇侉子店村,离大、小甘棠村不远。在易名甘棠乡以前,这里叫侉子店乡,即因乡政府在侉子店村得名。



当时的侉子店乡地处潮白河和运河之间,经济并不发达,当地流传着“两河之间胳肢窝,不长庄稼尽长扎末棵(一种野草)”的民谣。韩世春曾担任侉子店乡和甘棠乡的党委书记,提及易名原因,他解释说:“是因为侉子店乡在招商引资的时候,有不少外商,尤其是台商港商反复提出乡名的谐音是垮台的垮,不吉利,不愿意选择此地投资……诸多原因导致在1991年,侉子店乡开始酝酿易名。”



有人说,在古代,哪里的地方官像召公一样勤政爱民,当地有文化的士民就称颂这个地方为甘棠县或甘棠乡。而这个两千多年前的甘棠乡,自然也是因为乡府官吏施仁政而得名。韩世春说,“甘棠”两个字好啊,不仅有历史渊源,寓意也好!易名也是为了发展区域经济,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侉子店乡及时组织召开了群众座谈会、社员代表大会、乡党委会商讨易名的事儿。一直到1992年3月,易名甘棠乡的方案,终于在侉子店乡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一致通过。



之后,该方案又通过了通县地名办公室、县民政局、县政府办公室、市地名办公室、市民政局以及市政府办公室等部门,终于在1993年6月获批。至此,侉子店乡正式更名为甘棠乡。



后来还举行了易名甘棠乡立碑揭幕仪式,紧接着加大宣传,一时间,真招来了不少外商投资落户。


二、扒了甘泉寺,建了半个通州城?



在大甘棠村委会院内树下还横着一大块汉白玉石墩儿。经文物专家周良证实:这块汉白玉石墩儿,是千年古刹甘泉寺遗留下来的石经幢莲座。而这个村委会,就是甘泉寺的旧址。

说起通州区甘泉寺老人都知道,甘泉寺的规模和名声仅次于河南的白马寺,在全国都数得着。据《通州志》记载:甘泉寺约建于汉魏时期,已两千余年,算起来比京西的潭柘寺还要早。这意味着早在东汉或三国魏时,佛教就已传入潞县(今通州区)。


通州最早佛教庙宇,当属甘泉寺

说起庙宇,通州城乡的庙宇着实不少,有儒家的文庙、释家的庵院、道家的观宫、伊斯兰教的清真寺,还有满族的堂子和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堂。然而,要说通州最早的佛教庙宇,当属大甘棠村的甘泉寺。


到了唐及辽金时期,佛寺在通州域内初步发展。张家湾镇张湾村旧址的高丽寺,张湾村北的林皋寺,张湾镇村北的海藏寺,于家务乡西垡村北的天宫寺,宋庄镇大庞村的普通寺,西集镇望君疃村的寿安寺等,都是区内早期的佛教寺庙。到了元明清三代,通州举目可见寺庵,甘泉寺与召里的观音寺、岔道的圆通寺、贾前疃的延庆寺等并称为京东八大寺,只是到了解放后,大多庙宇被拆改,甘泉寺也难逃厄运。所遗寥寥。



甘泉寺有多大?前后门相距十几里!


据老辈人回忆讲,出了甘泉寺的前门就是里二泗,迈步出了后门就到了七级村,这前后门相距十几里,这个寺可比我们村大不少倍呢?扒了甘泉寺,建了半拉通州城——村里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民谣,由此可见这甘泉寺得有多大啊,都够建半个通州城了?



甘泉寺遗物很少,汉白玉半截匾是其一

史料中关于甘泉寺的记载不多,除了始建年代,还记载着唐代尉迟恭曾重修过甘泉寺。甘泉寺留下的遗物也很少,除了那个汉白玉的石经幢莲座、门口有一对明代的石墩儿,还有半截汉白玉的匾额。有人在村委会的库房里找到的那半截匾额,汉白玉的石材上原是刻着“古刹甘泉寺”几个字,“听说有人曾用这块石匾垫炉子,而今只剩下半截了。” 现在仅存的半截还能清晰地看到“古刹甘”三个字,另外半截却不知所踪。


往期经典内容回顾:

北京人都有房有车?北京爷们霸气回应!绝了!

这条微信值得所有北京人珍藏!!

和平里的记忆!

北京稻香村居然还有这些吃法!

新街口JJ迪厅的回忆!

我是东城人     我是西城人  

我是朝阳人      我是海淀人

我是宣武人    我是崇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