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定制店主交流时,很多老板会提到一个同样的烦心问题:
在合作工厂制作的衣服,时不时会出一些问题。比如特体处理不到位,或者做的衣服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风格。
基于此,有些老板会有自己建厂(生产团队)的冲动,认为是自己的人马,就肯定会解决生产端的问题。
但是,
某口碑不错,
生产量比较大的定制工厂负责人跟我讲:据他观察,凡是跑工厂跑的最勤快的定制店老板,往往生意还不错。
比如某销量很大的定制品牌,他们老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基本每个星期会去一趟合作工厂,跟工厂的相关人员频繁沟通,持续了几年的时间。
而这个跑工厂最勤的老板,他的订单量也是这家工厂最大的。
对于「定制衣服」这个非标准化产品而言,店厂对接属于重中之重。需要沟通的事情包括:
1、工厂的技术规范。比如尺寸部位的描述、界定等。比如对于西服胸围的尺度,衬衫袖口围度的界定等。存在不一样认知的情况其实蛮多的。
2、工厂样版的处理方式。是采用CAD调版后出版再裁,还是直接在标准版上套裁,特体会如何调整,等等,这些都需要定制店去深入理解工厂的语言。并且会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非短时间所能完成。
关于店厂对接,目前行业里通常存在的几种情况是:
1、工厂会提供频繁、标准化的培训,合作客户可以自愿或者被动参加。比如红领、大杨等工业化工厂。交流内容包括下单系统使用、技术问题交流等。
2、第一次合作时,工厂会要求进行深度交流。之后是否交流,工厂就不管了,交流频次就看定制店的要求和积极性。
3、初次合作时都没有交流。后续的产品质量全靠双方的自主沟通,有时候,就是靠运气。
以上不管哪种情形,经常是以工厂为主导,定制店往往会比较被动,尤其是初入行的店主。他们在碰到问题时,往往会想:市面上有没有好的培训班,我去学习一下?
但其实,定制店主自己主动一些,多跑工厂,可能更为有效。对于店厂合作,在工厂保证专业度的基础上,剩下的没有任何诀窍,就是交流和互相理解。
在这件事上,没有速成,没有捷径。就好像一场恋爱,一次婚姻一般,你只有深入了解对方,并且愿意做出适当的让步,互相磨合,才能收获融洽的关系。
当然,中国范围很大,有时候距离太远,确实会影响双方的交流。比如工厂在上海,但店在广州,但只要你想交流,现在网络那么发达,总能找到交流的办法。
从结果上来看,定制店把衣服做好的概率会随着去工厂的次数增加而变大。所以,你会多久去一次工厂,或者,多久与工厂深度交流一次呢?
▼
— 推荐阅读 —
干货 |定制店如何与加工厂完美对接?
只有「前店后厂」模式才能做好定制?
店厂对接,重中之重是量体人员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