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史砍柴
纵横古今,出入文史。十年砍柴,只做原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群学书院  ·  活动预告 | ... ·  昨天  
新消费日报  ·  霸王茶姬回应! ·  3 天前  
新消费日报  ·  霸王茶姬回应! ·  3 天前  
中产先生  ·  新年定调,一些新情况 ·  3 天前  
天玑-无极领域  ·  #浙江37岁女孩没结过婚没男友#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史砍柴

以甘肃为例:为什么穷地的贪官吃相更难看

文史砍柴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7-12 18:54

正文

▲在这样的地方贪腐,确实需要心狠


今天,《财经》独家刊出调查报道《甘肃广场震荡:前省委书记被查,数名官员非正常死亡》,把公众的目光引向了古老而贫瘠的陇原大地。


甘肃两任省委书记苏荣、王三运和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虞海燕先后落马,兰州市政协主席俞敬东、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张纪勋、兰州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局长刘鸿军或跳楼或跳黄河自杀,省发改委原主任周某跳河后,生死不明。——从这点来看,我还是钦佩陇原官员的血性。


甘肃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于末尾几名,而近几年从省委书记以下,这么多官员落马,真让人感慨:陇原相亲何辜呀!更有读者在《财经》公号(mycaijing)后留言:跳进黄河,更洗不清呀。


其实从苏荣主政陇原时,关于他及其亲属以权谋财的说法早就在坊间流传。但这么大的官员,如果没有更高层下决心查处,哪怕舆情汹汹,仍能好官自为之。


贪墨的官员可恨,贫穷地区的贪官更遭人痛恨。而且从古至今,公众似乎有这样一个印象:越穷的地方,贪官刮起地皮来越凶狠无状。用现在的话来说,穷地的贪官吃相更为难看。


▲清代乾隆朝影响朝野的大案“王亶望案”就发生在甘肃。


康乾时期,国力强盛,朝廷用来赈灾的钱粮数额巨大,于是乎贪污赈灾钱粮也是空前的,但非绝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山西临汾人王亶望调任甘肃布政使———分管民政财政的常务副省长。由于甘省常年天旱少雨,易发灾荒,清初沿用前明旧制,准许甘肃士民捐纳豆麦用来救荒,可取得国子监生资格,由此可直接参加乡试,此法称“监粮”,后停止实行。不久,朝廷又令肃州、安西官府按旧例收取捐纳。


王亶望上任后,与总督勒尔谨商定,以内地仓库储粮未满为名,命诸州县收捐;不久,又令士民将捐助的粮食折合成银子,并向朝廷报连年旱灾,谎称以粟治赈,而私留捐银,自总督以下府、州、县官员共同贪污救灾银600万两,王亶望所得最多,共300万两,全省102个县的县令几乎都分到了数目不一的银子。好处大家都有,这个“窝案”就被瞒下了。乾隆爷还以为王亶望赈灾有功,将其升任为浙江省巡抚。——从穷省甘肃的二把手调到富庶的浙江做一把手。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皇帝得知七年前甘省并无大旱,怀疑地方官做手脚,派阿桂和李侍尧前去调查,“王亶望案”终于事发。


事隔数年后,这事怎么被乾隆帝发觉呢?原因很偶然,王亶望太嘚瑟。皇帝下诏重修钱塘江江堤,巡抚王亶望以私人的名义捐款50万两。这个举动或许是为了取悦皇帝,或许是想买个心安。一个巡抚怎么能拿得出这么一笔巨款?乾隆帝起疑了。那一年甘肃恰好发生民变,乾隆帝令心腹大臣阿桂带兵去镇压。阿桂到达甘肃以后,上奏乾隆说甘省正碰上雨季,难以行军。乾隆想起了以前王亶望说甘肃常年干旱,可阿桂却说甘肃有雨季。看来自己被骗了,于是命令派阿桂和李侍尧前去调查,“王亶望案”终于事发,那几年甘肃并没有旱灾,倒是风调雨顺。后王亶望被斩杀,勒尔谨自裁,冒赈至二万银两以上者二十二人遭诛;其余犯罪的官员流配。


对“王亶望案”为何处置这么重。我以为原因之一是“欺君”,王亶望欺负乾隆爷地理没学好,谎报旱灾。“欺君之罪”在帝制时代是绝对不能饶恕的大罪;原因之二是借赈灾之名贪腐,破坏国家的赈灾救荒体系,性质特别恶劣。


▲欺负皇帝地理没学好


穷地方官员贪腐起来往往更可恨,其实是和掌握的资源有关。富地方的官员可以拿钱的地方较多,官员能找到许多名目贪腐。而在穷地方做官,地瘠民贫,油水不多。官员如果贪腐,往往要突破底线,比如在赈灾款上打主意。那么造成的危害往往比在富庶之地贪腐严重得多。以王亶望为例,他在甘肃只能谎报旱灾来贪钱,因为从民间搜刮的难度很大。如果他在浙江想贪钱,恐怕不需要触碰“赈灾”这个高压线。


在古代,官府所管辖的事情非常有限,并非全能型,没有官营大企业,土地也是私有,县令以上的官员任命权在朝廷,地方督抚只有保举权,所以地方官靠企业改制、卖地、卖官来发财,是很难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王亶望其实是很可怜的。




苹果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