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水木纪要
最有效、最及时分享公私募、公司、行业等投研纪要和市场热点分析。掌握市场信息差,掌握财富代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全国人大代表海国勇:以耕地保护“小切口” ... ·  2 天前  
Kevin在纽约  ·  Kevin在纽约的微博视频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水木纪要

路透社传言的10万亿,到底是什么情况!

水木纪要  · 公众号  ·  · 2024-10-29 23:27

正文

更多一手调研纪要和研报数据,点击上面图片小程序

概括:

  • 中国将通过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筹集新债务

  • 一揽子计划包括 6 万亿元人民币用于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中国将批准发行最多 4 万亿债券用于购买闲置土地和房地产

  • 如果特朗普赢得 11 月 5 日的大选,北京可能会宣布更强有力的财政方案


10 月 29 日(路透社)——两位知情人士称,中国正考虑下周批准在未来几年发行超过 10 万亿元人民币(1.4 万亿美元)的额外债务,以重振其脆弱的经济,如果唐纳德·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预计这一财政计划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消息人士称,中国最高立法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将于 11 月 4 日至 8 日举行会议的最后一天批准新的财政方案,其中包括 6 万亿元人民币,其中部分将通过特别主权债券筹集。

消息人士称,这笔价值6万亿元人民币的债务将在2024年等三年内筹集,所得款项主要用于帮助地方政府解决表外债务风险。

计划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筹集的总金额相当于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产出的8%以上,而中国正受到旷日持久的房地产行业危机和地方政府债务膨胀的 严重打击。

路透社首次证实,中国当局正考虑批准人民币 10 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金融分析师近几周表示,他们预计北京方面会考虑这一金额。

这些支出计划表明,北京方面已启动更高程度的刺激措施来支撑经济,尽管这还不是一些投资者所呼吁的2008年那样的强劲势头。

9 月底,央行宣布了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 最激进的货币支持措施。几周后,政府又宣布将 推出 更多财政刺激措施,但没有具体说明刺激计划的具体财务细节,这引发了全球市场对新支出规模的激烈猜测。

由于保密限制,了解此事的消息人士拒绝透露姓名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新闻部门没有立即回应路透社的置评请求。

消息人士警告称,该计划尚未最终确定,仍有可能发生变化。

华侨银行大中华区研究部主管谢志强表示:“当前的政策重点似乎首先是解决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其次是金融体系稳定,然后是支持国内需求。”

中国最高立法机构通常每两个月举行一次会议——在双数月的下半月。根据 5 月份发布的议会 2024 年工作议程,常务委员会会议计划于 10 月举行。

据一位消息人士称,即将举行的会议最初计划于 10 月下旬举行,后来被重新安排到 11 月初。

消息人士称,此次会议的时间恰逢 11 月 5 日美国总统选举周,这为北京方面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可根据选举结果调整包括总量在内的财政方案。

两位消息人士称,如果特朗普赢得第二任总统职位,北京方面可能会宣布更强有力的财政方案,因为他重返白宫预计将加剧中国面临的经济阻力。

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在最近的民意调查中取得了进展,抹去了民主党对手副总统卡马拉·哈里斯早期的大部分优势。特朗普誓言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征收 60% 的关税。

刺激计划

消息人士称,作为最新财政计划的一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还有望在未来五年全部或部分批准发行总额高达 4 万亿元人民币的专项债券,用于购买闲置土地和房产。

地方政府可以在其通常的年度发行额度基础上增加这一数额,这些发行额度主要用于资助基础设施支出。今年的发行额度为 3.9 万亿元人民币,2023 年为 3.8 万亿元人民币。

他们补充说,此举旨在提高地方政府管理土地供应的能力,并缓解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的流动性和债务压力。

专项债券是中国地方政府使用的一种预算外债务融资工具,其筹集的资金通常指定用于特定的政策目标,例如基础设施支出。

他们补充说,如果全国人大常委会全部而不是分阶段批准发行这些债券,那么总刺激规模可能会增加到 10 万亿元以上。每年平均新增 2 万亿元的中央政府债务凸显了北京方面支撑经济的紧迫性。

2023年末,中国发行了1万亿元人民币的主权债券,以加强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约5%的经济增长目标。

北京今年已计划发行1万亿元人民币的特别主权债务,但由于经济增长一直偏离目标,且经济学家表示,长期结构性放缓可能正在发挥作用,因此普遍预计这一数额将会增加。

尽管如此,计划中的财政支出仍低于2008年的水平,当时北京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推出的4万亿元财政刺激计划占当时GDP的13%。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