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传媒在日本的影响非常大。
这些天日本所有电视台的节目都是以世界杯为中心在展开,而且日本也能找到那么多人来解说和评论足球,六次出征世界杯的战绩使得基本上无论对手是谁似乎都能找到对阵过的人。在昨天开踢之前,日本电视上的看法基本上都是日本人以2:1获胜。
基本上的描述是这样的:上半场艰苦地咬住,以0:0踢平迎接下半场,在下半场一开始比利时人的情绪还没有完全从怨艾中调整过来之前进两个球,然后转入全力防守。
面对来拼命的比利时人,即便全力抵抗可还是有可能丢球,但也就是最多丢一个球,最后的比分应该是2:1。
这种预想不是胡扯的空中楼阁,而是有战例作为根据的。日本和比利时在世界杯上碰过面,在2002年日韩世界杯的小组赛中,日本和比利时踢成了2:2平。
那场比赛就是上半场0:0踢平,全部4个进球都在下半场,在比利时先进一球之后,日本反超成2:1,最后再被比利时追平。
当时踢进第二个球的稻本润一说踢进比利时的球门并不是很难,他们漏洞很多,只要有耐心,可以捡的到。
而且现实比赛也确实是这样,上半场日本人扛住了比利时的狂轰滥炸,上半场坚持没有被破门,0:0踢成了平局。而下半场开球之后,真的在比利时人还在懵逼的时候偷偷进了两个球。
如果这个时候日本放弃进攻转入全面防守的话应该,应该说还是有很大把握守住的。
但是西野朗教练没有做出这种选择。
或者说不能做这种选择了,日本队的换人是在比利时进球之后。
作为临阵换将而上位的教练,西野朗并没有作为国家队教练的权威,本田圭佑对西野朗的评价是:“他很能采纳队友的意见”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即便是小组赛突破,进入了十六强之后日本国内还有很多人对他的批判得相当严重,因为日本队在和波兰队在比赛的最后十分钟几乎放弃了比赛。
为自己辩解的西野朗教授
本来西野朗坚持使用川岛永嗣守门就已经被人批判,但那还是教练的权限,但这似乎被扯到了价值观上。
帮川岛辩解的西野朗教授
说起来有点奢侈,中国国足当然没有资格为这种事情烦恼。而不可思议的是,日本人对西野朗教练在对战波兰时的这种选择几乎是不肯饶恕。站在西野朗教练一边的基本上都是职业运动员和年轻人,四十岁以上的人则不分男女都反对这么做,说我们情愿不要小组出线也不能够这么踢。体育有体育的美学,这种踢法是对体育美学的亵渎,无法接受。
日本体育报纸上对西野教练的批判
重视过程(process)而轻视结果(result)是日本文化的一个特点,在过去日本的失败中能够无数次地看到这个特点,这次还是这个特点导致了日本的失败。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中国女足运动员孙庆梅,她在日本的松下队踢过球。她在回忆那段经历的时候说中国和日本最大的文化差异就是赢球了以后无法指挥小伙伴们转入防守,没有人肯接受,大家都叫喊着“干吧嘞”,拼命奔跑着被对手反超。
西野朗教练当然不是松下女足的那些傻丫头,他当然知道此时应该转入防守了,但他更知道在波兰战之后日本社会对他的批判。这种批判并不会影响到他的社会存在,但在日本这种耻文化中,他自己会无法在这个社会存在下去的。所以一定要清除人们对他对波兰队选择的记忆,清除记忆的方法就是选择继续进攻,将赌注压在和比利时的对攻胜利上,如果胜利当然不但能够洗刷耻辱,而且还能使人们理解他在波兰战中保存实力的做法,如果失败他也是悲剧英雄,在日本文化中悲剧英雄更加会得到同情。
所以其实是日本人或者日本文化在帮西野朗教练进行选择,继续踢下去,哪怕是失败也不要紧,只要表现出了所谓“体育之美”就是胜利。
反之,如果西野朗在2:0领先的时候换人进行全力防守的话,即便胜利还是会有人批判,而且声音还不会小。老龄化日本社会的现实就是无论“公平比赛(fair play)”或者“结果优先”都不能被老人们接受。
心疼西野朗教练,心疼日本球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