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千帆育儿网原创,欢迎大家转载到朋友圈,以及其他公众号用微信里的转载功能原样转载,但是不免费开放白名单。)
关于孩子的英语学习这个话题争论已久,论坛里最常见的讨论在于讲究“习得”的原版路线和讲究系统化的应试路线。前者认为语言学习就应当如同母语一般的“无痛习得”从听说入手在快乐养育的环境下自然而然的从听说到读写,学习标准是同龄母语孩子的听说读写程度;后者认为认真踏平一套系统化学习教材才是王道比如新概念英语。这里先不评价谁好谁坏,还是回到哲学的终极三问上来分析比较恰当:What ,Why,How.
关于什么是原版什么是应试前面我已经初步说过我再理一下:
原版路线:一个讲究母语习得法把英语当做第二母语进行学习。
应试路线:用的就是外语学习法系统化的语法词汇再进行听说读写译五大环节进行学习。
因此重点在于:学英语是当做母语还是外语。
近年来,二语习得理论兴起使得不少家长反思自己曾今的英语学习不佳是由于从小接受的是外语教学法而非母语教学法。因此把赌注压在孩子身上觉得母语法靠谱一定可以培养孩子学好英语,从以下几个方面:
1、地道的口音,从小浸入式跟Native Speaker学,解决自己当年学成Chinglish的口音。
2、地道的用词,同上。
3、用母语思维,摆脱翻译思维导致的思考停顿和转换,为复杂问题的大脑思考腾出脑负荷。
4、哑巴英语,口语到书面,摆脱了不敢说怕说错的问题。
5、原版阅读,利用分级读物实现i+1阅读递进。最终达到无痛读哈利波特。
...
以上种种都结果都看似非常美好,貌似没有任何缺点。这就如同销售卖产品的时候都只讲好的不讲坏的。那些传播自然习得的“传教士”依然也是这样的人。你如果问他一句这有啥不好么,或许他们也不知道母语思维的英语学习到底有啥不好的。原因要么他是英语机构的销售,要么自己的孩子有可能去国外念书(没有指盖老师)。要么港台作家(没有指廖,汪,吴)
既然他们没有告诉你母语思维的缺点,我最近查阅不少这方面的资料大体整理了下,可以略微分享给大家:
先看如下两个:
1、双语干扰(distractive bilingualism)
每一门语言都有完整的词汇和语法系统,如果孩子尚未熟练掌握第一门语言时,就被灌输了不完整的二语语料,有可能导致两门语言都学不好。最常见的情况是语法混乱,多语词汇穿插,口吃。
1、失语症(aphasia)
随便百度搜一下儿童失语症就可以搜到多语小天才“林林”得失语症的新闻,虽然不说这个事情是不是大概率事件,也不说失语是否由于多语习得造成。但总的来说孩子的脑神经发育的并不如成年人那么健全。
但是,身边确实有不少双语儿童呀,而且欧洲人不都是多语者吗?那么那些混血儿的双语家庭又是怎么回事?
这点不得不说双语(多语)环境下一定是有一个强势母语的。不管是从出生就接触两门语言的孩子被称为simultaneous bilingual(同时双语者)还是先学一门语言、三岁以后再开始学另一门,称为sequential bilingual(依次双语者)。关于多语失语的话题大家可以看北大对外汉语研究中心的高思畅的《强势母语?强势思维?家长千万不要走入另一个极端!》(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310/23/15549792_541186158.shtml
)
那么同样的问题,孩子不学多语就没有语言障碍了么?显然也不是,说一门语言就三岁开口叫人五岁还吱吱呜呜口吃的人也大有人在啊,因此我的结论就是:
孩子是否能够习得一门或者多门语言也是需要天赋的。
以上这个结论打破了一直已久的论点:数学需要天赋语言不需要这个命题。
那么回到Why的角度来看看,我们觉得需要用“母语习得法”来学习外语是否是过度需求?
先回答一下几个问题:
1、孩子学外语为了啥?
为了炫耀你娃3岁能和老外对话,7岁测试STAR能达到美国人5年级水平?(娃是炫耀的工具?)
为了满足自己曾经英语没学好的遗憾?(娃是自己的副本?)
为了适应考试?
以上种种答案都没啥错,我只是希望大家能从这个问题来审视自己为什么要鸡娃英语,明白了WHY才能更好的执行HOW.不明白为什么最后的结果就是挂着空挡踩油门——白费劲。
或许有人会说,不为什么?我就希望孩子英语能学好!学好这件事还不简单吗?
那我下一个问题是:
———— 啥叫英语好?
我们来看几张图
我们一般认为在体制内学英语,体制要求的英语好是这样的。因此培养了一批哑巴英语,思维不流利的双语交流着。
但我们希望孩子变成一个母语思维者,看向的是美国同龄孩子。
但我们会选择这样的人来教孩子英语(虽然未必是大喊大叫)。就因为他口语纯正。
但事实上,体制要求我们的“英语好“————是这样的。
那么我们来思考这两个问题?
1、如果不出国走体制外,有必要花大力气把孩子的英语训练成Native吗?
2、错过了小时候的最佳敏感期,是不是再也没机会变得Native了?
第一个问题,我觉得见仁见智,这个问题取决于做父母心中的 “标准化情结”,如果你是个在这个问题上有“洁癖”的人固然会坚持固守这条底线。当然前提也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孩子是否是这块料?(前面讲过语言天赋不再赘述)